王文濤 鳳崗鎮中心小學
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校本化是指體育與健康課程在學校層面的具象化過程,是課程理想與課程現實對接的必經之路追求的是體育教師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感受其中、體驗其中、獲益其中的實際課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通過體育學科學習,學生所能掌握與形成的終身體育鍛煉所需的、全面發展必備的體育情感與品格、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見表1)。學科核心素養與校本化之間相輔相成,在實現校本化的過程中,落實好以學為本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導下,有效利用學校課程資源,科學編制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才能做到資源有效利用。

表1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三維指標體系
第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體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步伐,實現中小學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第二,學科核心素養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校本化研究著眼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奮發向上、頑強拼搏意志。第三,構建高效體育與健康課堂,培養學生科學鍛煉意識,健康學生體質。
本校教師和部分學生(見表2)。

表2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Mean±SD)
“凡事不預則廢”,在展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校本化研究活動之前,筆者首先利用網絡文獻資料和圖書館文獻資源,對相關研究方法和內容進行了整理,并結合本人實踐經驗和本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科素養的培養情況對其操作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其次,筆者為了尋求最優結果,對初步整理確定的研究方法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通過對其最新研究成果和實施過程的橫向對比進行了再次篩選。
對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進行充分分析之后,筆者決定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師生對于學科核心素養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校本化的認識和建議,并通過美工設計和問題設計,增強問卷的趣味性和準確性,激發師生參與調查問卷的興趣。本次調查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6%。
為了更加真實地了解本校體育與健康教學成果,筆者利用體育課對學生進行了體能測試。測試項目主要包括:肺活量測試、立定跳測試、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等項目。
通過以上途徑獲得相關教學信息之后,筆者采用的spss13.0分析工具對其進行處理,然后借助信息化表格和圖像對其進行進一步分析,從而得到最終研究結果,并根據此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1.體質統計
體能測試結果和問卷顯示,在體重方面,約有12%的學生體重偏高,9%的學生體重偏低;在肺活量測試中,男生合格率達95%、女生樣本為93%;其他體能測試項目的合格率約為99%。通過整理數據發現,筆者發現在體重偏高的樣本中,男生占比較高,70%以上有吃零食和偏食的習慣,90%以上參加體育運動的意愿較低;在體重偏低的樣本中則女生居多,她們同樣有著不良飲食習慣,但并不排斥參加體育運動。
2.建議統計
對調查問卷結果進行分析發現,約80%教師認為學科素養下課程校本化策略需要進一步細化研究,約20%教師則表示對當前體育與健康教學基本滿意,認為需要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80%學生認為體育活動時間不夠,希望能夠有更多時間參與體育活動。
1.教學內容與過程單一
目前體育與健康課程以技能教學為主,針對體能訓練、體育精神培養、健康知識滲透等方面的內容相對較少,教學模式單一,這種現象說明學校以及體育教師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科素養培養重視不夠。
首先,在組織形式上,部分體育教師缺乏對學生鍛煉需求的了解,灌輸式課堂比較普遍。其次,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以傳統項目為主,對于時尚體育項目較為排斥,教學內容的單一導致學生產生懶惰和逆反心理。
2.教學評價傳統
目前本校的體育與健康教學評價方式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主,評價內容不夠全面,評價形式較為單一。教師雖能通過成績掌握學生體育技能的學習情況,卻無法了解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獲得的體質提升與品德培養,同時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對于學生來說,在這樣的評價系統下,學生以考試為體育課的學習目標,將注意力過于集中于技能掌握,卻缺乏課程的參與感與體驗感。
對于教師來說,教學評價內容和標準的不完善,使其難以及時發現教學方法、效果、過程等方面的不足之處,不利于無法提升課堂的質量。
3.運動場所單一
運動場地對體育課實現多樣活動的開展有著決定性作用。缺乏適宜的體育場地,教學項目的選擇將受到限制。時移世易,當下的學生對于體育活動不再滿足于跑步、足球與籃球。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于滑板、羽毛球、游泳等運動項目的興趣更高,但目前來看,本校雖擁有足球場、田徑場與籃球場,但仍無法滿足學生對體育項目的需求,學生需求與現實之間形成了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體育與健康校本化進程。
4.學生體育觀念有待轉變
學科素養的提出促進了教學與學習觀念的轉變,但仍有大部分學生認為體育課僅用于體育技能的學習或者放松。與此同時,未能建立完善的健康意識,使學生對體育鍛煉和飲食缺乏重視。學校與教師對體能訓練項目和健康知識滲透的忽視,也導致了學生的健康知識與鍛煉身體的意志較薄弱。
針對教學各個環節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可以從學校、學生、教師三個方面進行不斷改進。
1.人文體育,實現育人目標
學科核心素養下,對教學各個環節的科學設計提出新的要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校本化,應從學生健康、能力、思想品質出發,幫助學生樹立鍛煉意識,培養學生體育能力和家國情懷。教師應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從全體學生參與的角度對課程進行統籌規劃,通過理論知識普及和科學的活動形式,豐富學生參與體驗,使學生真正認識到體育活動的樂趣和收獲。當學生的參與興趣被調動起來,體育課程校本化就實現了一半,為實現革新效果打好了基礎。
例如,體育教師在開展足球活動教學時,可以將教學過程設計成有趣的比賽。為了提升比賽的趣味性,體育教師可以在獎勵措施方面下功夫,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在學生的好勝之心被激發出來之后,體育教師則可以趁勢提出:“同學們知道足球的其他稱呼嗎?”并將回答結果記入小組比賽成績,從而引導學生從名稱開始挖掘其中人文元素,通過中外足球發展,幫助學生意識到我國體育文化的繁榮,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比賽結束,當學生還在因為運動微微氣喘以及為比賽結果感到高興或者失落時,教師可以繼續安排一場運動知識競賽。知識競賽的內容可以限定為運動與鍛煉肺活量、促進新陳代謝、肌肉生長的關系,讓學生在運動的感性體驗中獲得健康知識。最后,體育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并依據其為學生建立體育檔案,通過縱向對比促使學生切身體會到體育運動與健康的聯系,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鍛煉意識。
2.關注學生差異,開展個性化教學
作為體育活動主體,學生對體育運動強度的適應程度,是保護其身體組織充分得到鍛煉而不受損傷的大前提。體育教學應依據中小學生的體質情況,為其設計運動負荷適宜的教學內容,保證鍛煉效果的同時,提升體院鍛煉的安全性。根據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體質,研究制定運動項目教學指南,促使教學內容既符合學生的娛樂期待,又能夠起到提升身體素質的目的,最終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個性化教學模式,讓學生樂于參加體育教學、收獲體育運動的果實。
首先,根據體能測試與調查問卷的分析結果,教師可以綜合考慮學生體育能力和體質水平差異,設計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內容。
其次,研究推廣適合不同類型體質、興趣學生的體育項目,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保證每一名學生的體質都能夠有所提升。再次,支持教學聯盟的發展,為教改試點在中小學的落地提供專業支撐,促進中小學體育教育革新。
最后,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豐富和創新體育教學資源,讓教與學都有更多選擇,從而增強教學對中小學生的吸引力,提升學生參與度。
3.推進體育設施建設,豐富體育項目
中小學應在遵循學校建設標準、設計規范的基礎上,考慮校方實際情況和學生意愿分配教育資金,加大對相關體育設施的建設力度。
首先,中小學體育設施建設可以以兜底線、?;緸樵瓌t,對體育器材進行豐富、對體育場地進行擴建,從而為教師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教學資料。
其次,公共體育場館設施應適當對中小學生免費開放,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根據實際情況,學校的體育場館設施可以在節假日和課下對本校師生開放,并擬定一定的使用標準,為師生進行體育鍛煉提供幫助。
最后,一些優秀的校外體育活動實踐基地也可以被利用起來,比如戶外營地、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這些校外體育場所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校內體育器材和場地的不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借助這些基地進行體育活動,進而達到豐富體育項目的目的。
4.充分利用課余,豐富校園體育活動
首先,體質的改善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中小學要把“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列入教學計劃,將大課間利用起來,充分保證學生在學校的運動時間與運動量,幫助學生養成鍛煉習慣。
其次,體育鍛煉與體育教學相銜接。每天上午的大課間也可以利用起來,統一安排學生進行課間體育活動,時間為25-30分鐘(不含課間休息)為宜,內容可以為學生階段時間內正在學習的體育項目。再次,在當天沒有體育課程安排時候,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40分鐘體育活動。寄宿制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晨練,每天由體育教師帶領學生晨跑或者早操。
最后,體育與健康家庭作業也是提升學生體質、培養學生鍛煉習慣的良好途徑,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趣味性強、操作簡單、器材容易準備的體育家庭作業,比如羽毛球、丟沙包、花式跳繩等。
5.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學科核心素養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校本化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那么體育教學評價也應該是系統的。
首先,學生學習過程和喜好應被納入到教學評價體系之中,從而豐富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方法,使教學評價更加完成地反映學情。其次,體育理論與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評價體系的設計中,體育教師應注意健康知識與德育的滲透情況,進而為學生設計更加符合人體健康需求的體育課程。
再次,為了促進評價標準的合理性,教師可以將學研結合起來,從個人態度評價、身體機能評價、知識理論評價、體育精神評價等方面入手,對體育評價標準進行完善和細化,促進教學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綜上所述,中小學應多多地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能力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狀況,在學科核心素養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校本化策略的研究中體現生本思想,借助豐富的體能訓練項目、教學手段,促進體育與健康課程育人功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