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青島 266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可支配收入增加,旅游業也正在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逐漸富足,對精神文化領域的需求也逐漸增多,人們對旅游的要求在增高,我國旅游業水平也處于不斷上升的過程當中。人們不再滿足于低層次的“走馬觀花”式旅游,而更傾向于深度游、內容游等,在這背后文化就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能賦予旅游更深層次的內含,并帶給人們多元化的體驗與感受。可以說,文化是將來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內核,也將是旅游資源的內在屬性。該文立足于文創園區旅游,作者將基于個人對臺北華山1914 文創園區的旅游及相關調查探究文創園區旅游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為文化旅游發展方向提供思路。
文創園區,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創園區結合文化產業多個領域,在空間上集聚形成連接據點,文創園區結合附近地區的文化、歷史、旅游、科技等資源,形成該文創園區獨特的風格。文創園區是能夠推動綜合的文化產業發展的舞臺,它作為集聚性公共空間,能夠提供基礎設施供園區內文化產業發展。此外,文創園區就像一個紐帶,將文化產業上游、下游相連接;該平臺也能作為獨立的文化旅游場所為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參觀體驗項目。文創園區是一個公共性質文化空間,因此需要考慮到它與政府、民間的不同關系。文創園區作為一個旅游項目要與城市整體緊密結合,因而要分析其與所在地城市文化的關系,以及文創園區對于居民生活的影響。就文化而言,不同文創園區有不同的定位、不同功能,不同產業組合,因而為游客提供不同的文化體驗感。
一般文創園區都有較集中的業態領域,如藝術設計、動漫、影視、音樂、工藝美術等。文創園區因其綜合的文化特性能夠吸引到不同的游客。文創園區基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前身、產業特性、藝術家等,而產生出不同特征的文創園區發展模式。文創園區可以為游客的文化旅游提供獨特的體驗價值,如結合文創園區的特色,甚至不同展區的特色項目設計活動,提供給游客參加。游客在文化旅游過程中可以通過文創園區的活動或是特色展覽、特色商店、藝術館等體驗不同的文氛圍,給旅行帶來了多樣化的文化內涵。
文創園區根據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職能。但通常來說,文創園區是一個文化綜合體,它所能提供的文化功能是多樣性的,可以滿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文創園區能提供的服務有:藝術展覽、藝術商店、電影院、文創產品商店、獨立音樂商店、獨立書店、快閃店、特色主題餐廳、藝術活動區等。游客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參觀游覽體驗或是購物。
臺北華山1914 文創特區位于臺北的金山北路,占地3 公頃。始建于1916年,為民營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1949 改為臺北第一酒廠。2002年起“文建會”開始進行再利用,乃整并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以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華山1914 文創園區官網]
華山1914 文創園區主要劃分為室內、戶外兩部分。戶外又分為展演區和服務區。與臺北其他文創園區相比,華山1914 的面積不算是最大,但它卻起步最早、運營成熟、內容廣泛、人流量最大的文創園區華山1914 文創園區是綜合型的文化園區,既能吸引上下游的文化企業在該地聚集,同時也能在該地輸出文化產品、文化活動,吸引游客來此地進行文化旅游。數據顯示,2015年,華山1914 文創園區舉辦2 300 場活動,吸引360 萬人次參與,營銷額達1 億新臺幣,其中公司營收4 000 萬新臺幣。
華山1914 的巨大人流量和由此產生的商業價值。華山1914 文創園區中包含有很多特色店鋪,這些店鋪把自身經營內容與創意的概念相聯系,打造成不同風格的商業店鋪。文創園區基于文化產品的特色店鋪不單單是為了商業發展,這些店鋪也是融合文化與不同行業的特色,做到文化的跨界融合來吸引不同的游客參觀體驗。與普通商店不同,文創店鋪更側重于文化體驗感,游客不僅能購買到別具特色的產品也可以自己動手進行制作,在體驗中豐富樂趣。例如:嵐光青春農藝駐所,這家店是創意農業經濟的代表,它打破了農業的傳統(見圖1)銷售格局。該店與臺灣鄉下的一些農戶聯合,將時令新鮮水果供應到該店,這些水果外表精美,品種優良。一方面這些水果能夠裝點該店,此外它還作為綠色果蔬進行銷售,除了臺灣當地多元化的水果、花卉、綠植進行銷售以外,它還將時令新鮮水果做成副產品,如花茶、果茶干花等,滿足顧客不同需求。此外,知音文創(見圖2)也較為出名,知音文創是以木質文化為核心的手創生活體驗店。消費者在店里可以購買到木質的產品、學習“木”文化的相關知識,還可以手動DIY 搭配制作屬于自己的音樂盒或者賀卡等文創產品,這家店的亮點即為手創體驗,給予商品獨特的文化價值。知音文創也開始向大陸及國外發展,在青島、上海、杭州等都有體驗店鋪。華山1914 文創園區宏還有一些獨立書店、獨立音像店。不同于平臺書店,這些創意類型的獨立書店有明確的主題,圍繞特定主題展開。例如,青鳥書店就是臺灣獨立書店的代表。獨立書店特點就是不流俗,專注于自己的領域,書店售賣的書有相應的價值定位,該店就定位于自由、獨立、自然。該書店打破常規書店嚴肅氛圍,與咖啡館、音樂廳、休息區域結合。滿足讀者更多需求(見圖3)。
華山1914 文創園區的定位是“文化創意產業、跨界藝術展現與生活美學風格塑造”[ 華山1914 文創園區 官網介紹];以“酷”與“玩”為規劃主軸,“酷”是指時尚、前衛、實驗;“玩”是指娛樂、享樂,突顯華山園區的跨界創意理念。華山1914 打破了園區建設采用嚴肅文化的固有思維定式,它給文化加上“創意”,變成了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形式。華山1914 最早的建設理念就是將其打造成“酷玩”(Cool Play)模式。
由于臺灣的歷史原因,臺灣文化本身就帶有多元融合的特征。例如:荷蘭西班牙的早期占領、臺灣原住民文化、漢族文化、日本文化等。華山1914 文創園區原址就是日治時期的酒廠,建筑充滿日式風格。這種多元文化交織的特點,體現在華山1914,同時又裝點著臺北的城市面貌。與一般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模式不同,文創園區既有視覺上的美感,也能帶給游客娛樂體驗。
文創園區是立足于文化產業的產業綜合體園區,文化產業上下游在園區中集合,既能生產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同時園區本身也是旅游資源的一部分。華山1914 文創園區不僅是文化聚集作用的空間,而且它還有文創產業孵化基地的特性。“幫帶模式”是文創園區常見的經營模式,政府與私營業者結合,政府為行業新秀提供一定的資金、場地和機器等,文創人才利用政府提供的資源進行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開發、經營。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就是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價值就在于有效的運營和管理。例如,華山1914 文創園區推出“結富扶才”的幫扶模式,簡言之就是整合社會資源,匯集社會資金。政府匯聚社會資源,再將社會資源運用到華山1914 文創園區的開發與經營,政府資源與創客相結合,為文創產業發展助力。文創園區已不僅是一個空間概念,更是一個產業模式,它提供場地給各個文創產業,還能整合多方的投資資金給文創新秀提供幫助,為他們減免部分開支,打消進入壁壘。華山1914 就像一個橋梁,將愿意提高幫助的個人或團體與需要幫助的創客連接,將資金、資源、平臺提高給有能力的人。

圖1 嵐光青春農藝駐所

圖2 知音文創

圖3 青鳥書店
文化產業上下游在園區中集合,文創園區綜合的特性能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參觀體驗,文創園區就可以憑借自身優勢,將文化與音樂、手工制作、農藝等進行結合,為旅游體驗提供新的方式。從旅游的角度來看,更多文化企業入駐為華山1914 文創園區注入不同的血液,煥發文化的生計與活力。文創園區匯集多種多樣的文化服務于產品,藝術活動與特色店鋪設涉及領域較廣,如音樂、電影、游戲、手工制作。擁有不同興趣的游客大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喜歡的項目進行深度體驗。
華山1914 文創園區屬于工業遺跡再利用的范例,華山1914 文創園區的前身是臺北第一酒廠,在酒廠的原址上進行文化創意園區的設計與開發,并沒有將原有的工業廠房進行拆除重造,而是繼續在工業遺跡的基礎之上重新利用。這樣既能做到資源的重復使用,提高利用率,也能增添園區的藝術氛圍,這對旅游者而言也是一種獨特的感官體驗。華山1914 文創園區內部有前衛現代的創意文化內核,外部是具有歷史年代感的工業建筑,二者有機結合,為游客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外部觀賞+內部體驗的文創旅游模式也將是未來旅游的新熱點。
臺北曾進行過“生活美學”的城市建造活動,以期建立創意美學的城市風格。文創園區的建立就增添了城市整體的美學氛圍。文創園區作為旅游資源在公共空間進行開發運用,其本身就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聚集地,但在建設過程當中應當避免“大雜燴”的現象。文創園區應有一個明確的特定的主題,圍繞該主題進行設計開發。這樣帶給游客的體驗感是統一的和諧的,避免了混亂無序的旅游體驗。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增強,文化旅游將是未來發展的熱點。文化創意園區旅游對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的發展起到促進與引導的積極作用。文化創意園區為旅游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它本身也作為文化產業上下游的連接點,文創園區有激發新興文化產業的動力,也為城市新面貌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