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
摘 要:馬克思的社會結構理論奠定了其唯物史觀的基礎,是解開社會之謎的重要工具,這一理論的基本內容是認為社會結構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其中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的經濟結構是社會的現實基礎,由此進一步得出社會結構具有客觀性和主體性、整體性和層次性以及動態性和發展性的特點。當前,立足于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基本內容和特點,不斷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智慧,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衍生的結構性問題,都需要發揮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當代價值,在理論和實踐結合中準確把握問題實質。
關鍵詞: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生產關系
中圖分類號:A8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1-0001-02
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是馬克思在社會結構研究領域的結晶,為唯物史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社會科學的形成發展提供了根本指導。恩格斯曾指出,貫穿《共產黨宣言》基本思想是“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1]。而馬克思自己也承認,社會結構理論是指導自己“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
一、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當前研究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我國發展的奇跡也被視為“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與此同時,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和復雜多樣性也日益顯露。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發展挑戰也前所未有,這“兩個前所未有”表明當前我國社會開始步入矛盾的并發期,表現為社會結構變動、社會秩序錯亂、社會問題涌現、社會風險易發的復雜交織狀態,急需立足整體層面,從社會結構視角切入。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加說明經濟的不平衡發展與日益凸顯的社會矛盾制約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給中國未來發展帶來挑戰。同時,強調“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即嘗試通過完善社會體制建設來協調社會結構,也表明我國社會建設中心的變化,即從“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始進入到“以社會結構調整為核心”的社會建設新階段[2]。因此,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發展階段,需要加強社會結構研究,深入解讀馬克思的社會結構理論,發揮其理論的時代價值。
二、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社會結構做了詳細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力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3]可以得知,馬克思強調社會結構主要是指在長期實踐的社會歷史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而社會結構整體正是由各種關系的總和構成,具體包括自然與人的主客關系、物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經濟結構與法律及政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不同要素的關系之間,分別在推動社會發展變遷的過程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和獨特的功能。因此,社會結構與社會發展之間具有親密的天然聯系,社會結構是解開社會發展之謎的一把鑰匙。
因而,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具有三層含義:其一,社會結構是由社會關系網絡構成,其中生產力結構是由人與自然的實踐關系構成,經濟結構是由人與人之間物質生產關系構成,政治結構是由社會政治關系構成,文化結構是由各種文化思想關系構成,三種社會關系構成相應的經濟、政治、文化結構,共同組合整體的社會結構。其二,強調物質生產關系的根源作用,“我們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有狀態中去解釋。”[3]即,社會現實基礎是指由生產關系總和構成的經濟結構,而與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是指法律和政治所組成的豎立于社會結構之上的上層建筑。其三,“馬克思強調現實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是歷史的決定因素,這并非是一種‘經濟決定論。而是承認社會結構乃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三對矛盾綜合作用的整體發展過程。”[4]概言之,社會結構中各個因素,諸如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之間的相互作用不斷推動著社會發展,其中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便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以及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矛盾運動。
三、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基本特點
1.客觀性和主體性。首先,馬克思認為,經濟、政治、文化等客觀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構成的客觀系統便是社會結構,這一系統主要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而社會發展的天然強制性來源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伴隨而來的生產關系變革,即強調了生產力的基礎決定地位,以及與物質生產關系之間矛盾互動關系,側面肯定社會結構的客觀性,為社會的結構性分析提供了內在動態的視角。其次,社會結構以人的主體性為前提,以人的活動為基礎,人的活動根源于人的需要,生存需要是基本需要,則物質資料生產成為人的首要活動,由此人與自然、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構成社會經濟結構。在物質生存需要滿足后,人們需要文化活動滿足精神文化需要,體現人的創造性,構成社會的文化結構。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人需要某種社會秩序確保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得以進行,由此產生專門生產社會秩序的活動領域——政治活動領域,構成了社會的政治結構。由此,人的需要及其活動便構成社會結構的主體依據,而社會結構便兼具客體性和主體性的統一。
2.整體性和層級性。馬克思強調社會結構的整體性特點。一方面,社會結構內部各要素,諸如經濟、政治、文化之間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原子,也不是簡單拼湊的堆砌,而是通過一定組合方式構成的復雜有機的整體,其整體性形成并依賴于社會結構自身的形成過程,因為社會結構整體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互相聯系構成了整體,而要素自身又作為整體內的組成部分存在于其中。另一方面,馬克思通過剖析社會構成的要素,并根據要素的地位作用不同分類,劃分出社會結構的內在層次體系,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運動作為第一層級,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的復雜關系是第二層級,兩個層級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衡推動,由此構成自我協調的整體社會,而社會結構通過各層次要素之間功能的相互適應和互補來保持整體的動態平衡。所以,社會結構系統是由各層次的要素構成的,而要素則屬于系統中的不同層次,并且系統整體與不同層次要素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因此,社會結構是整體性與層次性的統一,整體性和層級性是社會基本結構無法割裂的內在特征。
3.動態性和發展性。馬克思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1]一方面,人的實踐活動是為了滿足其需要,而人的需要是發展變化的,社會便隨著人的實踐活動的變化而發展,由此構成一個關于人的需要、人的活動和社會結構之間的辯證關系。所以,社會結構的動態性便在于人與社會的互動以及人的需要和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馬克思強調,“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1]社會結構的變遷,當“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1],而“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1]。因此,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的矛盾關系體便是社會結構的本質,而社會結構調整變化也是基于矛盾關系和矛盾運動,那么矛盾性便是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應有之義。
四、結語
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歷來主張從現實社會中的重大問題出發,在發展中帶著問題意識思考問題。因此,從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基本內容和特點出發,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智慧,結合改革開放我國社會衍生的社會結構性問題,在理論和實踐結合中準確把握問題實質,更能夠充分發揮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當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02.
[2]? 杜玉華.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與當代中國社會建設[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4.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83.
[4]? [英]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M].王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