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彬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舊的全球治理體系難以適應新的國際形勢的變化,全球治理亟須新的理念與方案來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實現全球善治。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踐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了新的航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動力與新方案。
關鍵詞:“一帶一路”;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F125.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1-0163-03
由于當前全球治理問題日益突出,西方國家治理方案失靈,主體代表性不足、治理權威缺失、治理赤字等一系列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全球治理的健康發展。舊的全球治理體系亟須新的治理方案來解決發展難題,變革發展困境。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下,中國以引領者的姿態逐步站到舞臺中央,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問題的解決,為構建新的全球治理秩序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一、創新發展,從“國內創新”到“全球創新”
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核心,是中華民族之魂,也是當前全球治理改革的重要發展理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基礎設施建設也基本完成。在此背景下,要想實現進一步的突破與進步,就必須靠創新來引領發展。新的經濟形勢下,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成為我國發展的必然需求。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提出的創新全球治理的新倡議,既是一次重大理論創新,也是對當前全球治理發展的制度創新、模式創新與策略創新。首先,“一帶一路”的發展理念既是解決國內問題和應對國際形勢變化的統一指導思想,同時也是完善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改革的正確指引。其次,“一帶一路”在實踐過程中將現有國際組織、國際合作機制與沿線國家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通過“互聯互通”逐步建立一個包容性的開放平臺,將原有制度轉化到新的制度體系中以實現制度框架的革新,并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完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就創新未來經濟增長模式與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中國方案,“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將沿線各國人民緊密聯系起來,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區域發展模式與發展路徑,如跨境經濟合作區、境外經貿合作區以及“六大經濟走廊”、中歐班列等一系列由“點”到“線”再到“面”的區域發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發展模式的創新。最后,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大合唱”。在全球治理過程中,中國對外傳播的不僅僅是中國理念的輸出,更重要的是堅持“一個世界、多種聲音”的策略,使每個國家都能參與其中,以“復調傳播”的多元格局來推動“一帶一路”的順利實施,引領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二、扶貧減貧,從“區域脫貧”到“共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減貧成效顯著,為全球減貧目標做出重要貢獻。中國減貧經驗既是國內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外部需要。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宣布,中國基本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并且成為全世界最早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減貧是和沿線國家交流的一個重要議題。“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人口占全球總人數的60%,但生產總值占全球的30%,GDP水平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且地區差異明顯,每個國家都面臨不同的問題。因此,減貧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要使中國減貧經驗借鑒給他國還必須結合各個國家的實際情況,采取對應的減貧戰略來推動沿線國家的人口脫貧,經濟發展。首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經濟發展與政治、社會、生態等發展要協調,堅持開發式扶貧和精準扶貧相結合,為沿線國家和人民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推動生產發展,減少貧困人口。其次,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尤其是基層政府作用。我國扶貧的一個重要經驗是因地制宜,依靠基層治理推動減貧方針實施。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說,減貧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依靠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引導加之地方因地實施,通過有效調節機制提高當地減貧工作的效益。再而言之,減貧工作需要依靠一定的國際援助。我國在扶貧過程中也曾利用外資進行扶貧開發項目建設,以及向世界銀行貸款等等,充分利用國際資源以提高減貧投入。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也會向沿線國家提供資金援助,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并主持由中國和聯合國共同舉辦的南南合作圓桌會上提出:“未來五年,中國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6個100項目支持,包括100個減貧項目,100個農業合作項目,100個促貿援助項目,100個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100所醫院和診所,100所學校和職業培訓中心。”這些對于沿線國家的發展將是極大的幫助。
因此,“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不僅將減貧經驗用于幫助沿線國家減貧項目,同時還將通過實際行動來對當地貧困人口進行實質性援助,在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引領沿線國家一起脫貧致富,為世界減貧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三、綠色發展,從“美麗中國”到“生態全球”
中國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這一重要論述,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安全同樣是區域關注的焦點問題,實施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目標成為各國共同的追求。2018年7月20日,在西寧召開的“絲綢之路沿線國際友城峰會上”,各專家也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建言獻策,中國生態環保大會用永久落戶西寧也得到了絲路沿線國家的支持,為沿線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新的支點。會上吉爾吉斯斯坦市政府金融投資局經濟部主任塔蘭特貝克·凱烏莫夫也提出中吉將加深生態文化合作,加強兩國生態建設交流。其次,環保部依托多邊對話機制,以綠色“一帶一路”為主題開展與東盟、上合組織等對話交流活動,促進各方共識。在信息收集方面,一共整理了“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信息,并出版《“一帶一路”生態環境藍皮書》兩冊供參考使用。綜合來說,在生態建設方面最主要的還是務實的環保合作,通過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海上絲綢之路綠色使者計劃”及建設環保技術和產業合作交流示范基地為共建綠色“走出去”平臺提供了支撐,并將助力“五通”,為最終實現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服務。
四、改革開放,從“國內改革”到“世界開放”
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特色經驗與模式,四十年來的經驗積累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借鑒,通過產業園區、經濟走廊等試點,形成以點帶面、以線帶面的局面,并以中國國內市場為依托,輻射周邊,形成歐亞大陸一體化新格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等差異巨大,為了有效推進建設,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發揮境外工業園的獨特作用,這也是中國根據國內改革開放經驗為沿線國家提出的策略和方案。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臺”,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國際經濟合作走廊。2015年5月,中國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參與境外產業集聚區、經貿合作區、工業園區、經濟特區等合作園區建設”。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時,也將產能合作和經貿產業合作區建設作為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抓手。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在36個國家建設初具規模的境外合作產業園區共計77家,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達56家,占72.72%,累計投資185.5億美元。大部分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基本建設完成,已具備招商條件。
從“一帶一路”工業園區和產能合作兩方面來看,不僅是中國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國建共建。首先,產業園區的建立需要設施聯通作為基礎,一定的金融支持,再者是國內企業對園區的投資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引用中國經濟特區的發展經驗,形成“前店—后廠”的發展模式,優化廠區發展,為當地提供就業、資金融入的同時,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所以,“一帶一路”倡議也是在新形勢下應對國家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能轉移所提出的重大對外開放戰略轉變,既轉移優質過剩產能,又對沿線國家經濟助力,并能從中受益。
五、設施聯通,從“區域發展”到“全球共享”
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發展中國家被多次工業革命和全球化差距越拉越大的結果?!耙粠б宦贰苯ㄔO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逐步將沿線國家聯結起來,推動設施互聯互通為“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意相通”發展做基礎。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引領的“一帶一路”倡議,最終要實現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帶動經濟社會發展?!耙粠б宦贰毖鼐€60多個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潛在需求非常巨大,而且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10—2020年亞洲各經濟體的基礎設施要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需要8萬億美元,平均每年需要8 000億美元,而亞開行每年提供的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僅100億美元,資金缺口成為巨大難題。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議者和引領者,通過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來促進亞洲區域的建設互聯互通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亞投行自籌建之初法定資金為1 000億美元,在推動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方面提供了巨大的資金融入,同時也避免了金融投資所帶來的金融風險,降低了金融危機的發生。
截至2017年,中國對歐亞地區各類投資約830億美元,同時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帶一路”設施聯通課題組估算,2016—2020年,“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合意投資需求至少達10.6萬億美元,至2017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放貸款已經超過1 100億美元,絲路基金所支持的項目總投資額達800多億美元,為中國與各國共同發展、共贏共融提供了推力。
六、結語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逐步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認同與支持。目前為止,中國已同大部分國家實現了政策規劃對接,部分項目也取得進展,國家間貿易、產能投資合作深化以及絲路人文合作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加強。“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的發展目標在逐步實現,全球治理秩序也將更加合理。
國際形勢在不斷變化,全球治理方式卻沒有與時俱進,現行的治理體系仍然由西方國家主導,發展中國家雖參與其中卻難以獲利。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發展經驗與發展方案,“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為這些新方案的實施提供了新的平臺,在運用中國經驗推動亞歐區域發展的同時,也在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發展理念與治理思想,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惠及世界,推動全球治理新秩序的建立。
參考文獻:
[1]? 辛本健.全球治理的中國貢獻[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2]? 江濤.全球化與全球治理[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7.
[3]? 何亞非.選擇:中國與全球治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4]? 靳諾.全球治理的中國擔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5]? 秦亞青,魏玲.新型全球治理觀與“一帶一路”合作實踐[J].外交評論,2018,(2).
[6]? 蔡亮.試析國際秩序的轉型與中國全球治理觀的樹立[J].國際關系研究,2018,(5).
[7]?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新華網,2015-06-08.
[8]? 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2015-05-16.
[9]? 習近平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中國日報網,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