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哩哩美”是一種在海南臨高沿海地區廣泛流傳的地方民歌形式,是臨高漁民抒發情感、表現日常生活的寫照,其真實反映了臨高漁民對于生活的認識及情感需求。“哩哩美”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后逐漸面臨著較為困難的生存現狀,且國家對于“哩哩美”的保護工作還存在一定的短板。本文對“哩哩美”的演唱形式、內容及風格進行了深入探究,希望能為推動“哩哩美”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帶來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海南,臨高漁歌,哩哩美,演唱,研究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047-02
在針對傳統民歌、民謠的研究和發揚過程中,行業內部頻繁提及“原生態”這一名詞,甚至部分歌手、音樂團以“原生態”為演唱主題,為廣大觀眾帶來傳統的、原生態的民謠歌曲。社會各界對于傳統音樂的追求及重視表現出了人民群眾對于傳統歌曲的喜愛之情及審美取向的變化。由此可見,加強對于“哩哩美”等原生態音樂的研究和分析,對于豐富文化建設內容,推動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以及傳承傳統文化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哩哩美”概述
海南臨高是海南省著名的漁業城市,其擁有著超過70公里的海岸線,海產資源豐富。自古以來,臨高即以出產海產品而聞名全國,臨高人也多數從事捕魚業。在從業人數眾多的情況下,臨高地區誕生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內容,而“哩哩美”則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哩哩美”在臨高地區流傳時間超過千年,其最早記錄于南宋時期,發源于臨高漁村。南宋時期以來,中國的造船業逐漸趨于快速發展的狀態,臨高漁民的活動區域也不再局限于沿海地區,這也為臨高文化與外地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外來的漁民將其所帶來的漁歌、民謠融入到了“哩哩美”當中,而臨高的原住民則不斷將自己的見識及對對生活的感悟體現在“哩哩美”當中。在這種情況下,“哩哩美”這一特殊的文化形態發展迅速,逐漸成為了臨高漁民耳熟能詳的民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對臨高漁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響和改變。
對于臨高漁民而言,無論是在海上捕魚的時候,還是在海邊工作的時候,“哩哩美”成為了漁民調劑枯燥、乏味生活的最好方式和途徑。此外,對于臨高當地的年輕群體而言,“哩哩美”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工作當中,更體現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尤其是在臨高當地的主要節日里,臨高年輕男女會以“哩哩美”的曲調為基礎,即興填詞,發揮創作,以對歌的形式進行調情取樂。即便是在新婚之夜,也有著“哩哩美”的身影。
二、“哩哩美”演唱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
從某種角度來看,人民群眾的生產方式對于其生活方式會產生直接影響。在“哩哩美”誕生的初期階段,以打漁為生的漁民往往需要長期獨自一人在海上漂泊,且在勞動中往往需要身體肌肉與勞動工具協同配合。在勞動過程中,漁民難免會因為身體動作的變化及對力量的控制而發出一定的呼聲,呼聲的音量和頻率取決于漁民的勞動強度,在經過長期的發展之后,最終形成了有規律的節奏。從“哩哩美”的歌詞結構形式來看,其一般以上下句形式為主,重復性的內容較多,演唱者可以在演唱的過程中通過對某些特定樂句的重復使用來達到加襯的效果,從而實現對內容及結構的擴充。“哩哩美”的曲調時而悠揚時而亢奮,其分別反映出了漁民在不同勞動階段的勞動狀態。曲調悠揚時,說明漁民此刻在輕松劃船,曲調亢奮時,說明漁民正在進行高強度的勞動。由此可見,“哩哩美”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源于生產過程、源于勞動過程。
而從演唱方式來看,“哩哩美”重視對于襯詞的利用。其中最常見的襯詞以“哩哩美”為主,指的是姑娘漂亮、美麗。除勞動過程中所使用的獨唱以外,對唱也是“哩哩美”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男女青年表達愛意時,“哩哩美”無疑是一種絕佳的選擇。使用對歌的方式進行交流,青年男女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想象對歌詞內容進行即興創作,此時的“哩哩美”往往富有內涵和深度,具有一定的挑逗性。
在傳統的臨高漁村,男女分工明確,分別負責不同的勞動生產內容。而在技術水平及生產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出海打魚存在較大的風險性,很多時候漁民都無法順利歸來。因此,“盼歸”就成為了臨高漁家婦女表現心路歷程的一種有效方式。當漁民滿載而歸時,婦女會唱起歡快的“哩哩美”曲調,表現高興、快樂之情。而當漁民沒有按時歸來時,婦女所演唱的旋律往往較為凄涼。
三、“哩哩美”的演唱習俗
“哩哩美”具有獨特的演唱習俗,這種習俗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海南臨高地區主要以漢族為主,但在語言及地方文化方面又區別于一般的漢族聚居地。以語言發音為例,臨高人在發音結束之后往往習慣在結尾處留有拖腔,這一點與一般的普通話存在明顯的差異,而“哩哩美”則是表現地方文化特點的最好寫照。從某種角度來看,“哩哩美”對于臨高生活的影響遍布各個方面,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洞房花燭,難免少不了一曲“哩哩美”助興。即便是在文化生活較為豐富的今天,臨高當地對于“哩哩美”的重視程度依然較高,具有一定名望的“哩哩美”歌手往往會受到當地人的愛戴。
四、“哩哩美”的生存現狀
“哩哩美”自身的文化價值及歷史意義無需多言,但“哩哩美”近年來所面臨的生存問題不容樂觀。從本質來看,“哩哩美”屬于地方性民歌,傳播范圍有限,且“哩哩美”主要以口頭傳唱的方式進行傳承,難免會存在失傳的情況。同時,在現代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之下,年輕人對于“哩哩美”的接受程度較低,既不愿意去唱,更不愿意去學。隨著年齡偏大的“哩哩美”歌手逐漸去世,部分“哩哩美”歌曲已經徹底消失?,F階段,“哩哩美”在臨高地區的受眾群體有限,無論是演唱者還是傾聽者,均面臨著老齡化的問題。為實現對于“哩哩美”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臨高地區會在關鍵的節日里舉辦大規模的對歌比賽,一般集中在春節及臨高當地的“漁民節”。但在多方面的影響下,此類活動的舉辦效果不盡如人意,臨高當地的年輕群體也不再將“哩哩美”視為追求愛情的途徑和方式。而從漁民角度來看,隨著現代化電子設備的普及,漁民打發閑暇時光的途徑和方式增多,而演唱“哩哩美”顯然已成為過去,相對開放的生活環境也影響到了“哩哩美”的傳承和發展。
五、結語
綜合來看,作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形式,“哩哩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從文化角度來看,臨高地區作為“哩哩美”的歷史載體,體現出了沿海漁民獨有的漁民文化,更體現出了臨高人民對待生活、勞動、娛樂的一種態度。從藝術價值角度來看,“哩哩美”對于襯詞的使用較為獨特,其是我國傳統音樂、原生態音樂的一種代表形式。鑒于“哩哩美”所面臨的生存問題較為嚴重,地方政府需要加強對于“哩哩美”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加強文化傳承,實現文化創新。
參考文獻:
[1]李群山. 海南臨高漁歌“哩哩美”的傳承與發展[J].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0(4):20-22.
[2]許瀟尹.海南臨高漁歌“哩哩美”原生態分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7(3):258-261.
[3]李群山.海南臨高漁歌的社會生態及音樂特點[J].人民音樂,2010,(2):56-59.
[4]李曄,崔薇.臨高,漁網滿地歌滿心[J].旅游,2008,(12):62-67.
[5]陳江.海南三分明夜月,二分無賴是臨高——臨高文化在海南歷史中的地位[A].2014年07月民俗非遺研討會論文集[C].2014.
作者簡介:姜海超(1982-),女,漢族,三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