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馬丁·路德·金演講。
一聲槍響,子彈穿過了男人的下巴,將他的頸椎給撕裂。1968年4月4日,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里的洛林汽車旅館的房門外,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9歲。
那一天,他的死訊震驚了全世界;那一年,美國風起云涌的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學生運動也徹底地改變了美國。
“只有身處黑暗,才能看到星光。”去世前夜,馬丁·路德·金的布道詞既沉重又謹慎,但也給人們帶來了希望。讓“黑人”獲得真正的自由,是他畢生的心愿。
1929年1月15日,馬丁·路德·金出生于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天賦聰穎的他從小就勤奮好學,學習成績優異。15歲那年,他進入莫爾豪斯學院攻讀社會學,校長梅斯博士是一位布道家、神學家,公開反對種族壓迫。受梅斯的影響,馬丁·路德·金在17歲時選擇了浸禮會牧師為終身職業。
從莫爾豪斯學院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后,馬丁·路德·金進入賓夕法尼亞州的克魯澤神學院(Crozer Seminary)攻讀神學。在學習中,他探究了圣雄甘地在社會改革方面的非暴力策略。
馬丁·路德·金短暫的一生中參加、組織了多次大型民權活動。論影響力,1963年“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可能是最影響深遠的,它被視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場人權政治集會。
1963年4月12日,馬丁·路德·金和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領導人在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翰領導了大規模群眾示威游行。他于當天被捕。在獄中,他寫作了《從伯明翰市監獄發出的信》,闡述了美國民權運動的初衷、期望和夢想,批駁了對民權運動的種種指責。
四個月后的8月28日 ,馬丁·路德·金組織了爭取黑人工作機會和自由權的“華盛頓工作與自由游行”,此次示威運動中有近三十萬的抗議者聚集在華盛頓特區。在林肯紀念館的臺階上,馬丁·路德·金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
作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史上的一篇綱領性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既是對美國社會不平等的一種控訴,也是美國黑人對理想社會的一種建構。
馬丁·路德·金因此成為當年《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在演說后的第二年,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政策;他本人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1986年,美國時任總統里根宣布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為聯邦法定假日,以紀念馬丁·路德·金的生日,馬丁·路德·金日從此成為唯一一個紀念美國黑人的聯邦假日。這一天,學校、政府和聯邦機構都不開放,很多地方舉行安靜的追思儀式以及為追悼金博士而舉行的隆重的紀念儀式。

1963年4月12日,馬丁·路德·金領導大規模游行,金當天被捕。
2006年,金的遺孀、“民權運動第一夫人”科雷塔·斯科特·金逝世于墨西哥,美國下半旗致哀,總統布什夫婦及三位前總統——卡特、老布什和克林頓出席了金夫人的葬禮。
同年,馬丁·路德·金紀念堂奠基于杰斐遜紀念堂和林肯紀念堂附近,占地16公頃。金的雕像高達10米,比兩位前總統的雕像高出三分之一。這是美國首次為一個普通公民、一位黑人建紀念堂。而在美國之外,馬丁·路德·金的“民權戰士”形象同樣深入人心,他的生日被聯合國定為紀念日。
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的當選并連任,似乎可以從側面說明馬丁·路德·金的種族平等的夢想已經“實現”,但美國社會中,人權問題遠沒有得到解決。制度化、明目張膽的種族歧視銷聲匿跡了,但族群之間的隔閡與不平等,卻像地下暗河一樣悄悄奔流。

馬丁·路德·金的悼念活動。
2012年,17歲黑人少年馬丁被白人協警齊默爾曼槍殺。一年后,齊默爾曼被陪審團判處無罪,當時引發了黑人團體的激烈反應。抗議人群反復追問——如果開槍的是黑人而受害者是白人,情況又會怎樣?“黑白對立”的隱秘世界暴露無遺。
當時的一份民調顯示,71%的黑人認為該案件發生后,他們對美國司法系統的信心下降了,相比之下,只有24%的白人持相同觀點。
同年7月19日,奧巴馬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這一判決讓人想起美國黑人經歷的種族歧視。他說,非洲裔美國人對此案倍感沉痛,因為他們“從一種難以忘卻的經歷和歷史”的角度看待此案。
今天的美國,種族問題是一根不能觸碰的敏感神經,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發言以保持“政治正確”。
2014年,快船前老板唐納德·斯特林就曾因“種族歧視言論”,被保羅、格里芬等球員以及教練里弗斯,甚至詹姆斯等知名巨星都集體聲討。為此,NBA總裁蕭華決定重罰其250萬美元,終身禁賽,并責令其出售快船隊。
馬丁·路德·金被殺害50多年后,美國的種族歧視并沒有完全消失。
1938年4月1日,美國通用公司發明熒光燈。
1945年4月2日,美軍開始大規模轟炸日本本土。
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國成立。
1985年4月4日,英國女王簽署將香港歸還中國法案。
2013年3月31日,上海發現H7N9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