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讓學生在自主的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學會在讀中感悟、思考、體驗。教會學生自讀質疑、自讀感悟、自讀升華,使學生的語言充滿活力、充滿靈氣、充滿智慧,語文課堂才能真正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殿堂。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教學;自讀能力
語文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語文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自主閱讀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教學理念,其能力的培養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能夠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意識,培養學生獲取新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自讀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自讀質疑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自讀中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實際上是一種初具自讀能力的表現。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對培養學生獨立讀書十分有益。
(一)營造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好問是兒童的天性。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有疑才能更好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產生懷疑的沖動。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和教學觀,為學生大膽提問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問。因為良好課堂環境氛圍的創建,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焦慮情緒,從而使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水平,釋放潛能。
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詞,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能出眾。課堂上啟發學生圍繞“借箭”質疑。結果學生以“借箭”為線索提出:誰向誰借?為什么借?怎樣借?結果怎樣?這樣在閱讀課文時,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二)倡導感情朗讀,引導學生深度質疑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的過程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文本的意義只有在熟讀的過程中才能領悟。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中“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不忍眼巴巴地看著我的戰友被活活地燒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學生提出作者為什么“不敢朝他那兒看”?又為什么忍不住不看?這種矛盾的心理體現了作者怎么樣的心情?通過感情朗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是復雜、矛盾的,內心很痛苦。從而使學生深深體會到邱少云當時所受的痛苦,他之所以忍受烈火燒的痛苦,是為了不暴露目標,是為了戰斗的勝利。他的偉大精神感動著每個同學。通過這樣的深度閱讀,深度質疑,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 自讀悟情
真正的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
(一)多種方式閱讀,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閱讀教學的宗旨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閱讀教學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在朗讀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只小鳥》一課,是冰心老人所作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力圖體現“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悟為手段”的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種閱讀方式之中,以具體的語言為載體,深層感悟課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體會親情的偉大,喚起學生保護小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在引入課文第二部分教學的設計時,我設計了“小鳥的歌聲為什么會消失?”這樣的思考點來引導學生默讀課文三至六自然段,并找出有關的句子,在品讀交流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中找出重點詞句,如:“跌”“箭也似的”等來品讀,引導學生深入感知文意。
(二)多種手段并用,讓文本與學生心靈溝通
任何被動接受、重復再現式的學習活動都無法激活學生的創造潛力。當學生的學習成為主動意義的建構活動,所學習的知識變為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的時候,學習過程就變為探索的過程。在教學《月光曲》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讀喜歡的句子。此時學生由于沒感性認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是不透徹的,當然不能很好的意會。緊接著出示一幅與文字內容相關的圖片,說感受。然后讓學生自己反復誦讀這句話。并交流自己是怎樣讀的。讀著讀著,你仿佛聽到怎樣的音樂。接著再播放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輕聲地讀課文。此時此刻,再引導學生讀書,啟發學生想象,感悟當時人物的情緒變化,并讓學生談談感受。同學們興趣盎然,有的說:“我現在明白了,貝多芬的《月光曲》是被盲姑娘熱愛音樂的感情而感動,突發靈感創造出來的。”有的說:“老師,我很感動,我從朗讀中想象到當時的情景,洶涌的浪花拍打著岸邊,波濤陣陣,真是太優美了。”……課文描寫的場面、人物語言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使之入景入情,大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
三、 自讀升華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成習慣,課文內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引導學生鑒賞文中涉及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事物形態的句子,反復閱讀鑒賞,憑借范讀、自讀、輕讀等多種閱讀方式讓學生成為閱讀主體,使學生在讀中悟情,在朗讀課文時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橋》一課,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洪水到來時的句子時,抓住重點詞“咆哮、想受驚的野馬、狂噴、獰笑、跳舞、放肆”等詞語反復朗讀,從而感受到洪水來臨時的可怕。在這么可怕的洪水面前,我們的老支書是怎樣做的呢?請同學們找出描寫老支書的詞句,默讀思考:能不能把“盯”換成“看”,把“揪”換成“拉”,把“吼”換成“喊”讓學生讓學生反復閱讀和體味,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運用詞句的精妙,激發了學生情感的升華。
作者簡介:
董玉閣,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縣董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