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同時提出了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數學教學開始一步步地走向生活化,這也是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本文將試論幾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希望能夠推動新課程的深入實施。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 引言
數學這門學科本身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征,生活是知識的來源,也是最終的落腳點,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只不過長期以來,師生被考試所束縛,忘記了學習的初衷,數學教學與生活漸漸拉開了距離。如今,新課程改革的戰役已經打響,生活化教學必須深入實施,下面就來說一說如何去實踐。
二、 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師授課的材料主要來自教材,教材中的例題經典,知識排列的順序合理、科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和知識基礎,無疑是最佳的教學材料。但是我們應該發現一點,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公式都是專業且抽象的,盡管嚴謹的無懈可擊,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卻難以理解。教學內容生活化除了可以從生活中搜集一些更加豐富的教學材料外,還可以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稍許的變動,以更加形象,容易理解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容易掌握,并且通過學習能夠獲得一些真正服務于生活的技能,這才是我們的初衷。例如,在學習“克和千克”時,學生對什么是“克”,什么是“千克”并沒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材中說的重量計量單位是什么意思,也有部分學生不理解。教師可以利用課件來展示這樣的情境:小紅和小明在超市中遇到,小紅拿了一袋糖果,小明拿了一桶油,兩人都說自己的東西更沉,想要比一比。用秤稱過后,證實小明的一桶油3kg,小紅的一袋糖60g。這時觀看課件的學生們明白了,原來用克和千克能夠計量出物品重不重,有多重。對于他們來說,這樣學習知識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與他們僅有的生活經驗建立起聯系,為他們日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打下了基礎。
三、 教學設計生活化
數學教學生活化不是刻意去體現的,二者自然而然的融合,表現于任何一個細節當中。整堂課的教學設計都應該體現生活化教學的初衷,并且要盡可能的變換形式,讓學生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就比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就應該圍繞角在生活中的體現和應用,以實踐的形式完成本次授課。如,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讓學生對照課本中的概念知道什么是角,角究竟是什么樣子的。接著,讓學生在教室中自由活動,找一找身邊的角,規定時間為10分鐘,看誰找到的角最多。通過觀察學生們發現,黑板有四個角,課桌有四個角,書本有四個角,就連墻面之間都形成了角,原來身邊到處都有角。這樣的發現會令學生感到驚奇,相比于單純的看書本,這顯然給他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們的發現,與他們一同去探究角的性質,將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一氣呵成,這便是一次完美的生活化教學實踐。相信絕大部分的小學生都不愿意呆坐在座位上聽課,他們的天性就是愛玩、好動,這樣的教學設計給了他們釋放天性的機會,相信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 課后作業生活化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要徹頭徹尾的貫徹,從教學目標的設定到最終的學習成果檢驗,都應該與生活相接軌。過去,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都是書面化的,檢驗的只是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情況。但是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這顯然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教師必須改變作業的形式和內容,給學生開拓出一個鍛煉實踐技能的空間。例如,在學習了10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后,可以布置一項階段性完成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自己在一周內購買的學具、零食等金額記錄下來,制作一個小小的賬本。一周后,全體學生展示自己的賬本,看一看一周內父母給了自己多少錢,自己總共花了多少錢,有哪些支出是不必要的。我相信,這樣的課后作業比計算習題更能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更容易被他們接受。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樣的生活化作業必須要檢查,如果疏于檢查,學生們精心準備的一切都變得無用,下一次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就不高了。這是一個充分展現自我的平臺,全體學生都將在這樣的活動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 結語
總之,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路徑有很多,方法更是不勝枚舉,但盡管如此,很多教師仍然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入手點。教學改革道路上,沒有現成的方法,也沒有可以套用的“公式”,每一種方法都是利弊共存的,且并不一定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應用。因此,每一名教師都應該根據學生們的學情,摸索出適合他們的,最佳的方法,使新課程標準切切實實的落實到課堂中,推動數學教學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裴海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亞太教育,2016(4):31.
[2]苗寶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9):119-120.
[3]曲連永.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5(19):119.
作者簡介:
張彩華,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海珠區赤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