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飛 劉素珀 吳寶 許國磊 裴瑩麗


【摘 要】目的:探討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在內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本次研究選取了2016年2月-2018年6月的120例內科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A組與B組,各60例,其中A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患者年齡在60-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31±1.66歲;B組患者在A組患者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應用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患者年齡在61-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36±1.13歲;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可以進行對比。結果:A組患者護理滿意(56.67%)、不滿意(43.33%)與B組患者護理滿意(96.67%)、不滿意(3.33%)相比,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統計學有意義。兩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抑郁程度比較,A組輕33.33%、中58.33%、重8.33%與B組輕1.67%、中3.33%、重95.00%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統計學有意義。A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3.33%)顯著低于B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0%),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 <0.05),統計學有意義。結論: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在內科患者護理中具有高度的應用價值,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關鍵詞】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內科;護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1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內科中老年性的相關疾病也呈現高發趨勢,關于老年內科護理的標準要求也越來越高[1]。目前,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一種新興的護理模式,即“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在當下為內科患者提供了更為便捷的護理服務,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2-5]。為了進一步證實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在內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選取了2016年2月-2018年6月的120例內科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了2016年2月-2018年6月的120例內科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A組與B組,各60例,其中A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患者年齡在60-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31±1.66歲;B組患者在A組患者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應用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患者年齡在61-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36±1.13歲;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可以進行對比。
1.1.1納入標準
①所有入選患者符合《內科疾病診斷標準》[6]相關規定。②自愿參加試驗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1.2排除標準
①嚴重心衰,嚴重心功能異常者[7]。②排除較重的高血壓患者[8]。
1.2方法
1.2.1 常規護理方案
A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根據患者所患不同內科疾病類型、病種等,為病人安排好病室,給予常規對癥治療。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指導用藥,并告知患者做好身體的日常養護工作,保持病房清潔、舒適、安靜等,調整好病房內的溫濕。每天為患者測量基礎體濕、呼吸、脈搏,并記錄好患者的兩便次數,也可遵照醫囑執行記錄次數。遵照醫囑對患者實施分級護理,24h留取三大常規,即血、尿、便。另外,對患者實施健康宣傳教育,再結合患者的病情發展,給予有針對性的治療,并對患者采取飲食方面的指導。
1.2.2 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護理
B組在A組常規護理基礎之上應用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互聯網背景下的微時間健康教育
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量身為患者定制互聯網背景下的微時間健康教育,將所有相關內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識整理錄制視頻,通過手機APP或公眾號平臺發放,患者可以通過相應的互聯網平臺實現秒點、秒看、秒做,實現微時間健康教育一站式護理服務。在互聯網的作用下,潛移默化的將健康教育知識植入患者的腦中,進而實現入心的效果。微小的時間接受健康教育,由少積多的知識獲取途徑,將零碎的知識整合,從而使內科患者能夠進一步了解自身病情,降低心理負擔,提升自我行為治療的依從性。
(2)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微測
利用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通過手機軟件一站式發送至患者的客戶端,將簡單的微型測量知識普及患者,包括體重、心功能、血壓、血糖等微測護理,讓患者能夠隨時隨地了解自身的健康情況,應用互聯網動態監測自身的身體健康,若出現異常,可及早實施就診,并且能夠早期接受治療。讓患者能夠減輕心理負擔,通過對自身病情的了解,以及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從而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在實施以上護理模式的基礎之上,針對部分文化層次較低,以及年齡較大的患者,由家屬協同學習以上內容操作,保證所有入選對象均能夠有效通過互聯網接收健康教育知識。
1.3觀察與評價指標
①患者滿意度比較,評價內容包括滿意與不滿意。②采用漢密爾頓焦慮抑郁評分[9],進一步了解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變化,0分:無癥狀;1分:輕;2分:中等;3分:重;4分:極重。③護理療效對比,總有效率評價見下式。依據本院自制的護理效果評價標準規定,患者經護理的6個月后復查,沒有復發,護理期間無任何不良事件發生,此時可視患者有效患者并無明顯癥狀,此時可視患者顯效。患者護理后相應疾病癥狀加劇,此時可視治療無效。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方法
用SPSS24.0軟件核對數據,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x2檢驗,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A組患者護理滿意(56.67%)、不滿意(43.33%)與B組患者護理滿意(96.67%)、不滿意(3.33%)相比,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統計學有意義。具體結果見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抑郁程度比較
兩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抑郁程度比較,A組輕33.33%、中58.33%、重8.33%與B組輕1.67%、中3.33%、重95.00%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統計學有意義。具體結果見表2所示。
2.3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A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3.33%)顯著低于B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0%),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 <0.05),統計學有意義。
3 討論
我國老年內科患者逐年增加,而這部分患者一旦患病,心理負擔往往極易加劇,而這種狀態下,對于患者下一步的治療,以及生活質量均受到嚴重影響,部分患者甚至失去了繼續治療的希望,而有效的對內科患者實施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的護理,能夠讓患者及時了解自身病情,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通過手機APP軟件或微信公眾號平臺,能夠方便患者及家屬操作,對于一些年齡大的患者,可以由兒女輔助操作,進一步實施內科護理工作,將一些相關的健康教育期刊、內科治療方法等,根據患者的實際疾病類型,定閱相應的知識,實現隨時隨地的診療服務,對于一些可能發生的疾病風險事件,能夠及早發現,及早就診,這種新興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增強護患關系,并且能夠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能夠如期復診,避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綜上所述,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在內科老年患者護理中具有高度的應用價值,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參考文獻
譚春苗, 周向東, 伊煥英, et al. 出院計劃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8, v.33(07):99-103.
秦靈芝, 李瑋, 王曉娟, et al. 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測壓在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8, 40(5):355.
劉獻民, 張瑜, 田笑笑, et al. 膠囊內鏡在老年小腸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及安全性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8, 21(30):53-57.
朱馳, 趙皇偉, 趙曉明, et al. 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試驗對急性腦梗死短期預后的應用價值研究[J].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18, 17(11):1111.
劉玉, 鄒志強. 管狀胃間置在食管胃雙源腫瘤根治術中的應用價值[J].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8, 17(8):856-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