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悅
【摘 要】當前,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部門,對于我國《公司法》中的擔保條款的理解和適用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各方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公司法》第16條的規范性質、第三人是否有審查義務及審查義務的限度等方面。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認為違反《公司法》第16條構成越權代表,人民法院應根據《合同法》第50條關于法定代表人越權代表的規定,通過區分債權人在合同訂立時的善意與否來分別認定合同效力,更好地為公司對外擔保法律效力的判定方式指引出了相對明確的方向。文章認為,公司擔保中爭議最大的方面是公司對外擔保,因此在該問題的處理上,可以從平衡雙方利益原則出發,明確交易相對人“善意”的判定標準,規范違規擔保的民事責任,進而保障公司擔保交易中各方的利益,完善公司擔保制度,促進商事交易。
【關鍵詞】公司擔保;善意認定;審查義務;責任承擔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2-0251-02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公司對外擔保的存在作為公司的一種重要的融資方式,為一些融資難的企業打開了出路,不僅提供了一種高效實用的融資途徑,而且能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助力社會經濟實現活躍發展。然而,由于公司擔保條款的屬性不明,各界對公司擔保規則的理解都遠未達成一致,導致司法實踐中法院的判決態度不一,加上擔保制度本身就可能存在損害股東和債權人利益的風險,對協調各方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法律本就是具有協調各方利益的功能,制定法律的最終目的是使社會利益得到平衡。我國1993年的《公司法》對公司擔保是完全禁止的,到2005年出臺的《公司法》才賦予了公司對外擔保的能力,但由于2005年及以后的《公司法》第16條均未對擔保的決議機關進行明確及缺乏相應法律后果的規定,引起學術界的激烈爭論,學界對于此問題的觀點遠未達成一致,產生了不同的學說,相應的司法實務界對此問題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裁判標準。各方主要還是在第16條的規范性質、第三人是否有審查義務和審查義務的限度等方面爭議最大,最高人民法院在歷年司法實踐中也多次涉及公司對外擔保法律效力的問題,但卻始終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復,直到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簡稱《會議紀要》),對公司擔保問題進行了明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該《會議紀要》不是司法解釋,法官判案時不能直接援引將其作為裁判依據,但可以根據其內容進行說理,確實為法院在裁判上進行了相對明確的指引。
在公司擔保糾紛中,公司及其股東、債權人、其他相關人等多方主體的利益交織在一起,以現行法和司法解釋為基礎對公司對外擔保法律效力問題進行解釋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保護各方的利益,降低各方的損失,避免產生利益失衡的負面后果,是我們亟須解決的一大難題。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公司擔保規范的不同觀點進行整合,并通過對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出臺的《會議紀要》進行評析,從而找出公司擔保的法律效力的裁判路徑。
2 《公司法》第16條規范性質的分歧
在公司擔保法律效力問題中,第16條的規范性質的認定一直是學界爭議的焦點,主要爭議在其到底屬于效力性強制性規范還是管理性強制性規范,在此二分格局下,各個法院的多數判決結果也受此論證邏輯的影響,然而無論是從方法論證還是實踐中的適用,對第16條規范性質進行非此即彼的區分顯然有局限。除了上述兩種觀點,學界中還有以梁上上教授為主流的觀點,即《公司法》第16條是約束公司對外擔保的內部意思形成機制,違反該條款并不直接導致擔保合同無效。還有羅培新教授認為的第16條第1款是賦權性與強制性相結合的條款等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第16條屬于管理性、強制性規范,主要代表是辦案中的多數法官。持管理性、強制性規范觀點的學者認為,該條款并沒有規定違反其規定會導致擔保合同無效,如果認定擔保合同有效則可能僅是損害公司及其股東的利益,而非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違反該條款的后果是由相應主體承擔責任,而非直接導致擔保合同無效。第二種觀點主張第16條屬于效力性強制性規范,代表學者為趙旭東、高圣平等。持效力性強制性規范觀點的學者認為該條款的立法目的是將公司對外擔保的內部決策機關和程序對外公布,使其具有外部化法律效力,任何人不得以不知法律有規定或宣稱對法律有不同的理解而免受其約束,其屬于效力性強制性規范,違反該條款將導致擔保合同無效。該觀點認為當時立法目的是為防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擅自對外擔保損害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因此該觀點認為應將違反第16條規定的對外擔保行為作無效處理,否則會與該條款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利益的立法初衷相違背。第三種觀點認為第16條屬于程序性規范。以崔建遠、錢玉林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該條款僅是調整公司內部決議的程序性規范,其旨在規范公司內部的管理和監督,該條款也沒有“應當”“必須”等字樣,因此不應認為是強制性規范。此外,羅培新教授主張第16條第1款應當理解為賦權性與強制性規范相結合。羅教授認為該條款的賦權性體現在公司有權通過章程選擇擔保的決策機關,強制性則體現在公司擔保必須遵照章程進行,違反章程擔保將導致擔保合同無效。
綜上所述,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第16條的規范性質的認定可謂是觀點不一、眾說紛紜。本文認為,違反《公司法》第16條并不是直接導致擔保合同無效的因素。因此,不管第16條的規范性質如何認定,最重要的還應注重擔保合同的內容,參照《合同法》第50條關于法定代表人越權代表的規定,進而認定擔保合同的效力。
3 第三人的審查義務限度及對最高院《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評析
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會議紀要》可謂對民法及商法案件中的大多數疑難問題的判定作了明確的指引,其中該《會議紀要》對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合同的效力、債權人的審查義務和限度、善意的認定、越權擔保的民事責任等內容作了規定。經過分析歸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對違反《公司法》第16條構成越權代表
為避免法定代表人未經授權隨意代表公司對外提供擔保損害公司利益,根據《公司法》第16條對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權進行限制。公司對外擔保關乎公司及全體股東的利益,法定代表人必須經過股東(大)會、董事會授權方能決定擔保事項,未經授權為他人提供擔保的,構成越權代表,應根據《合同法》第50條的規定,考慮債權人訂立合同時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分別認定合同效力。此規定間接說明了第16條并不屬于效力性強制性規范,違反第16條并不會直接導致擔保合同無效,公司對外擔保還應根據越權代表規則進行綜合判定。
3.2 第三人的審查義務和善意認定
公司對外擔保中的第三人一般指債權人,從該《會議紀要》可知,債權人的審查義務僅限于形式審查,標準不必過于嚴苛,只要盡到必要的注意義務即可,而形式審查的義務往往影響善意的認定,善意是指在訂立擔保合同時,債權人對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及擔保決議是虛假作出的并不知情。在公司對外擔保情形中,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以外的人提供非關聯擔保,根據第16條的規定,賦予了章程確定決議機關的權利,即由公司章程規定股東(大)會決議或董事會決議。但實際上無論章程中有無決議機關的規定,以及規定的是股東(大)會還是董事會,根據《民法總則》第61條第3款關于“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的規定,只要債權人在訂立擔保合同時履行了形式審查義務,即對董事會決議或者股東(大)會決議進行了合理審查,即可認為善意,否則若想認定債權人為惡意,則需公司能提出證據證明債權人明知擔保決議違反了公司章程。
3.3 越權擔保的民事責任及權利救濟
公司擔保糾紛歸根結底是確定各方的責任。一直以來,公司擔保有效或無效時,由哪一方向公司或相對人承擔責任?以何種方式承擔何種程度的責任?都是司法實務中難以判定的難題。而該《會議紀要》對越權擔保的責任進行了確定,根據擔保合同效力的不同情況區分責任歸屬,若擔保合同被判定有效,債權人有權要求公司承擔擔保責任,公司應當向債權人履行擔保義務。若擔保合同被判定無效,擔保合同自然地對公司也就不產生拘束力,債權人則無權要求公司承擔擔保責任。但如果公司能提供證據證明債權人知道法定代表人越權或者擔保決議是被偽造、變造的,債權人向法院請求公司承擔民事責任,則不予支持。公司請求法定代表人對其擅自擔保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4 結語
公司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力量,其擔保能力在商事交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第16條公司擔保條款的規范性質的認定可謂是觀點不一、眾說紛紜。本文認為,公司對外擔保應兼顧考慮民法和商法的利益保護。對于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應注重擔保合同的內容,參照《合同法》第50條的規定,區分相對人在訂立合同時的主觀狀態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進而認定擔保合同的效力。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出臺的《會議紀要》中確定了第三人的審查義務僅需形式審查,審查的標準也僅是對決議機關是否為董事會決議及股東(大)會及決議文件的簽字人數和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和章程的規定,以此來判定債權人是否善意,進而判定擔保合同是否有效。根據利益平衡原則,對第三人的注意義務不能過分嚴苛,因此對第三人善意的認定也應根據不同的擔保情形進行區分,不能單純依據《公司法》第16條就直接認定擔保合同的法律效力,第三人是否善意的舉證責任也應納入考量,并根據擔保的類型和對象進行合理的分配。對于越權擔保的民事責任,《會議紀要》指出擔保合同有效,債權人有權要求公司承擔擔保責任的,反之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權要求公司承擔擔保責任。本文認為,應進一步明確各方責任的劃分,確定不同情形各方責任的分攤比例,從而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穩定商事交易。
參 考 文 獻
[1]崔建遠,劉玲伶.論公司對外擔保的法律效力[J].法學論壇,2018(4):29-36.
[2]羅培新.公司擔保法律規則的價值沖突與司法考量[J].法律適用,2012(6):1232-1246.
[3]毛林燕.公司對外擔保的法律效力———基于有關司法解釋征求意見稿的評析[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
(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