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露耘
內容提要 媒體競爭進入觀點競爭階段,理性目標受眾需要有增量、有附加值的信息。四川日報評論產品“川言”既堅持正確導向,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又著力創新,以思想力提高影響力。
評論向來被稱為報紙的靈魂與重器。在媒體融合發展時代,像人民日報“任仲平”一類優質的評論更是主流媒體進入主戰場,發揮強大戰斗力的“重磅武器”。字節跳動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頭條號上,讀者對優質評論類文章的平均閱讀進度為86.6%。[1]曲高而和眾,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廣大受眾對優質評論的認同。
四川日報一直高度重視評論的持續創新,近兩年重點打造有別于傳統評論的產品川言,既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又著力思想和觀點,提升信息附加值,守正創新,讓“中心”和“大局”更深入人心。
一月一期的川言推出至今,總的篇目不算多,但已取得良好傳播效果,既有四川省主要領導的肯定,也有廣大讀者的贊賞并形成閱讀的期待,其影響甚至傳到外省,促進了當地干部群眾對發展的思考。
川言為什么會受到這樣的關注?
川言受到關注,根本原因在于敏銳捕捉了目標受眾的需求變化。一方面,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冗余和過載越來越讓理性的目標受眾警惕和疲勞。另一個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發展的新階段,也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帶給世界更多不確定性,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也有待完善,面對種種復雜局面,干部群眾迫切需要學習。具體到四川,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提出的“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要求以及黨中央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對此,廣大干部群眾尤其基層干部迫切盼望有人解疑釋惑,了解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背后的“為什么”,迫切需要信息的增量和附加值。
目標受眾需求的變化,反映出媒體巨變中對主流輿論的價值呼喚。四川日報作為省委機關報,跟政策制定、執行部門關系密切,對于經濟社會走勢有長期跟蹤研究,提供具有信息增量和附加值的優質內容是應有之義?;诖?,四川日報確定每一個月根據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推出一篇重要言論,署名川言,如此一月一期,一事一議,引導輿論,解決問題,推動工作。
2018年10月24日,第一篇川言《我們向廣東浙江學什么?》面世。像廣東、浙江這樣的發展先進省份,四川該學的、可學的經驗很多,但川言提出,最應該學習的是他們“一張藍圖繪到底,重整行裝再出發”的改革創新實干精神,并進行了有力的論述:廣東是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外出調研的第一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廣東,就是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又一次重要宣示;浙江始終堅持習近平當年任省委書記時提出的“八八戰略”,一任接著一任干,成為浙江努力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法寶”。
沒有穿靴戴帽,沒有照本宣科,首次亮相的川言就以站位高、視野開闊、提出真知灼見令人耳目一新。此后,川言基本保持每月一篇的頻率,每一篇均可圈可點,越來越受到關注。
因為一月只有一次“鄭重發聲”,所以川言的議題設置就顯得十分重要。川言主題始終聚焦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又根據具體工作選擇落點、發表時點,靶向精準且極具時效。比如2018年四川省經濟總量達到4萬億,在2019年1月統計數據發布的第二天,川言便說《從4萬億出發》,聚焦高質量發展;發展縣域經濟是四川省委省政府2019年的一項重點工作,針對其中的突出問題,川言擇機發表《縣域經濟特色發展忌“三不”》;剛過去的2020年元宵節,全國人民正在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川言推出《不一樣的元宵》……既關注事關全局的工作重點、難點,也在重要時刻、關鍵節點發聲;既討論干事情的工作方法、思維方式、精神狀態,也分析工作的成敗得失、經驗教訓,川言始終從大局出發,從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出發。
在主題下,聚焦什么問題更是一篇川言能否成功的關鍵。有些問題顯而易見,有些問題卻深深埋在表象之下,只有找出它們、找準它們,才能切實回應目標受眾的關切。川言嘗試在兩個方面努力創新,一是挖掘看似普通的政務活動透露出的深刻信息;二是探討看似尋常、習以為常實則重要的問題的解決之道。
挖掘貌似普通的政務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川言把政務活動放到全局里思考。目前為止川言中有5篇跟四川黨政考察團到省外學習交流有關,形成了“學習”系列評論。過去這樣的政務活動很少刊發評論。對四川的干部群眾來說,《我們向廣西學什么?》《我們向貴州云南學什么?》本身就是問題,因為表面來看,廣西、貴州、云南等兄弟省區在經濟發展上不及四川。但川言將“學什么”放到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布局之下,將“學什么”放到四川發展的歷史方位、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戰略之中,貌似普通的政務活動就有了深刻的意義。此外,針對一些干部“向這些兄弟省份學不了什么”的慣性思維,文章提出要拆掉思維里的墻,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我們向廣西學什么?》發表后,除收到四川讀者的關注外,也引起了廣西當地公務員讀者的強烈反響,反響中既有對自身優勢的重新認識,也有對四川學習精神的高度贊賞。


探討看似尋常實則重要的問題,有時需要拉開時間的長度。一些問題長期存在,人們習以為常,就容易忽視其重要性。比如農民工問題,從黨中央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媒體也有大量關于農民工的報道和評論,就事論事、見子打子的多,卻少有系統、深刻地對農民工問題進行論述、梳理。四川是外出務工人口大省,2500萬農民工占全省戶籍人口的四分之一,川言推出《2500萬人的力量》,既分析2500萬個“1”作為個體力量的弱小,也指出1個“2500萬”作為群體力量的強大,既分析了過去他們和其他省的農民工一道對四川甚至全國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也展望未來如果充分合理地發揮農民工的力量會有怎樣的情況,從而呼吁解決農民工問題。《2500萬人的力量》與四川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十六條措施》同日刊登,與政策互為“注腳”,為推動社會關愛農民工起到了積極作用。
強烈的問題導向,提出經過長期觀察并深思熟慮的、制約某一方向發展最核心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精準的議題設置成為讀者關注川言的重要因素。
黨報評論是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也是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川言努力做到政治性和業務性二者有機結合的創新,在傳播黨的政策主張、記錄時代風云、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同時,也努力做到在相關經濟、社會方面的論述專業、深刻。川言“發聲”喊響觀點,靠的不是空洞地喊口號或者喊空洞的口號,而是以思想、理論為支撐。
能否提供讀者需要的信息增量和附加值,必須基于寫作者對要評論的事件的理解程度。和一般評論的寫作不一樣,每一篇川言都會有采訪這個重要環節,寫作者既要在一線采訪發現問題,也要采訪相關專家學者,學習大量知識,對相關信息進行精選、梳理、分析和解讀,看透表象、看懂問題,堅持進行理性而有價值的思考,才能喊響具有深度、具有思想的觀點。


有思想、理論支撐的觀點,論證過程或層層遞進,步步為營,或條分縷析,剝絲抽繭,都顯得水到渠成。四川自貿試驗區掛牌兩周年之際的川言刊發《四川與世界的距離》,從三個層次層層遞進,闡述四川與世界的距離,首先是“空間”,決定四川經濟參與全球分工競爭力的大?。桓匾氖恰耙巹t”,決定四川經濟融入全球經濟大海的深淺;說到底還是取決于“人”,決定四川經濟匯入全球經濟動力的強弱。整個論證過程邏輯嚴密,見解出乎意料,卻又合乎情理。《苦干實干巧干敢干》一文,則分別從四個方面論證干成事,離不開精氣神,離不開科學的方式方法,給人啟迪。
川言整體的語言風格并不華麗,語調也很平實,娓娓道來,卻于樸素中見力道,平實中顯真章。川言還在繼續創新中,比如在全媒體的傳播中,嘗試小視頻等表現形式,增強了吸引力和感染力。不過,川言在不長的時間內受到的關注,再次證明無論渠道怎么改變、平臺怎么拓展、形式怎么創新,思想才是評論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思想的評論,難以在這個觀點競爭的媒體主戰場中獲勝。
【注釋】
[1]《人民日報》(2019年11月15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