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隨著我國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變化,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社區文化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楊敏認為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重要表達,社區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多種問題則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具體反映[1]。如何有效建立良好的社區文化,大多數學者提出以文娛為主的建設方式,楊天宏認為合唱藝術能夠促進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2];王列生認為社區舞蹈能夠刺激社區文化活性[3];趙述強認為體育是居民增強體質、愉悅身心,提高居民生活滿意度的重要途徑,在當前社區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4]。各項文娛活動有利于促進社區文化的建設,但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社會資源的配置仍存在問題,社區居民文化成果的共享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既有研究成果提出的文娛類方式以外,通過挖掘城市社區居民構建新型關系進而豐富社區文化的可能性,將是一種創新性的探索。
基于城市社區內F和H群體兩群體進行探究。F群體指時間富裕、擁有充足勞動力的人群,大概包括:退休人員、全職爸媽、隔代家長、自由職業者、失業人員。H群體指上班族,大概包括:政府/事業單位人員、公司企業單位人員、自由職業者、個體經營者、其他臨時工作人員。
采用隨機抽樣法,共計發放問卷400份,F、H群體各200份,有效回收問卷為385份。F群體有效回收率為96.00%,其中退休人員占24.00%,全職爸媽占24.00%,隔代家長占19.00%,自由職業者占27.00%,失業人員占6.00%。H群體有效回收率為96.50%,其中政府/事業單位人員占13.00%,公司企業單位人員占36.00%,自由職業人員占19.00%,個體經營者占11.00%,其他臨時工作人員21.00%。
采用文獻分析法對相關資料進行查閱分析,了解研究現狀;通過問卷調查和現場訪問對F、H群體進行實證分析,以探究其建立新型關系,促成“飯圈文化”的可能性。針對F、H群體分別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填寫、實際情況分析兩部分。使用Excel 2016 對回收樣本數據整理歸類,SPSS 19.0 進行數據統計處理分析。
2.1.1 F群體供給條件分析
51.04%的F群體幾乎每天都可以自己買菜做飯,25.00%經常都可以,只有6.25%偶爾可以,2.08%完全不可以。即90.00%以上的F群體都有時間可以買菜做飯。
2.1.2 F群體供給意愿分析
27.08%的F群體非常愿意有償提供給同小區居民就餐(以下簡稱供給意愿),34.90%比較愿意,18.75%持中立態度,只有15.63%不怎么愿意,非常不愿意的占3.65%??傮w來看,大多數F群體有提供就餐的意愿。
2.1.3 F群體供給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采用皮爾遜相關系數分析,對F群體供給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究。如表1所示,發揮富裕勞動力增加收入的意愿、鄰居關系、拓寬社區居民交際度的意愿以及請同社區居民到家中吃飯的經歷對其有顯著影響。其中發揮富裕勞動力增加收入的意愿對其影響最為顯著,其次為拓寬社區居民交際度、鄰居關系。
2.2.1 H群體的需求情況
結果顯示,相比餐廳等飯食,H群體對家庭廚房飯食的態度為:非常喜歡的占39.38%,比較喜歡的占30.05%,持中立態度的占29.53%,只有1.04%的H群體不喜歡,非常討厭的群體為0。即:約70.00%的上班族更偏向食用家庭廚房的飯菜。

表1 供給意愿與各變量之間的關系
H群體能夠買菜做飯的頻率結果顯示如下:幾乎每天都可以買菜做飯的占20.21%,經??梢再I菜做飯的占22.80%,買菜做飯時間不固定的占19.17%,偶爾有時間的占30.57%,完全沒有時間的占7.25%。即57.00%的H群體沒有充足時間買菜做飯。
從以上兩項調查結果來看,喜歡家庭廚房伙食的H群體占大多數,但大多數H群體沒有充足時間買菜做飯。
2.2.2 H群體的有償就餐意愿分析
16.58%的H群體非常愿意到同小區居民家有償就餐(以下簡稱有償就餐意愿),比較愿意的占29.53%,可以接受的占25.91%,不怎么愿意的占26.94%,非常不愿意的占1.04%。即約46.00%的H群體有較高有償就餐意愿,72.00%的能夠接受。
2.2.3 H群體有償就餐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影響H群體有償就餐意愿的因素進行分析,由表2所示,性別、收入水平、工作繁忙程度、吃外賣的頻率、對家庭廚房伙食的需求、做飯水平、鄰居關系、拓寬社區居民交際度、去同社區居民家就餐的經歷對H群體有償就餐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中拓寬社區居民交際度的意愿對H群體就餐意愿影響最為顯著,其次為鄰居關系、收入水平。

表2 就餐意愿與各變量之間的關系
2.3.1 社區鄰里關系現狀
結果顯示,F群體中與較多同社區居民認識或關系較好的占44.79%,與部分同社區居民認識或關系較好的占30.73%,只與小部分同居民接觸的占14.06%,與同社區居民基本上是點頭之交的占6.77%,幾乎不認識同社區居民的占3.65%。整體來看,70.00%以上的F群體與鄰居之間有著良好的關系。
H群體中與較多同社區居民認識或關系較好的占19.17%,與部分同社區居民認識或關系較好的占33.68%,只與小部分同居民接觸的占22.28%,與同社區居民基本上是點頭之交的占11.92%,幾乎不認識同社區居民的占12.95%。即少于一半的H群體與同社區居民有較好關系,也有約一半的H群體與鄰居接觸得不多,鄰里關系比較冷淡。
2.3.2 拓寬社區居民交際度的意愿分析
結果顯示,F群體中非常愿意拓寬社區居民交際度的占36.46%,比較愿意的占40.10%,持中立態度的占17.19%,不怎么愿意的僅占5.73%,非常不愿意的占0.52%。H群體中非常愿意的占31.09%,比較愿意的占35.23%,持中立態度的占29.02%,不怎么愿意的僅占4.15%,非常不愿意的占0.52%。兩群體都有較高的意愿拓寬社區居民交際度以促進鄰里關系,促進社區文化的建設。
(1)F群體有供給意愿,H群體有實際需求,兩者存在供需關系的潛力較大。探索新模式,構建基于F和H群體的新關系,促成特殊的“飯圈文化”的潛在可能性較大。
(2)假如能夠建立F和H群體的新型供需關系,對于H群體而言能夠有償解決其需求,對于F群體可以發揮富裕勞動力獲得再收入,有利于激活城市社區經濟,增加再就業,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3)“飯圈文化”對拓寬和豐富社區文化具有較大潛力。研究顯示,影響F、H群體供需意愿的共同因素為鄰里關系和拓寬社區居民交際度的意愿。兩者都有著較高的意愿去結識更多的社區居民,有利于突破目前社區文化當中存在的局限性,達到資源共享,豐富社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