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福建省福鼎市醫院,福建 寧德355200)
胃癌是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但術后患者的胃腸功能通常會發生異常改變,需要較長時間恢復,可能還會導致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的預后產生嚴重影響[1]。胃癌術后常采用西藥治療,但由于患者胃腸耐受力較差,易發生不良反應。中藥具有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的特點,在治療胃腸道疾病中得到廣泛應用[2-3]。筆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健脾益氣方治療胃癌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在福鼎市醫院就診的70例胃癌術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5~78歲,平均(49.36±11.24)歲;手術方式:遠端胃大部切除22例,全胃切除13例。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5~76歲,平均(49.22±11.31)歲;手術方式:遠端胃大部切除25例,全胃切除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臨床腫瘤內科手冊》中胃癌的診斷標準[5],實施胃癌根治性手術(D2或D2+)。②術后卡氏評分(KPS)>60分,預計生存期>6個月。③年齡≤80歲。④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嚴重內分泌、免疫系統疾病患者。②嚴重腹瀉、腹脹和嘔吐患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或不能準確描述臨床癥狀患者。
2.1 對照組 采用術后常規治療。給予脂肪乳氨基酸注射液(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067,復方氨基酸注射液750 m L和20%脂肪乳注射液250 m L)靜脈滴注,每日1 L;口服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032,40 mg/粒),每日1粒,早餐前服用。7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健脾益氣方治療。處方:黨參片12 g,麩炒白術、枳殼、炒雞內金、黃芪、玉竹、淫羊藿各15 g,山藥30 g,茯苓10 g。每日1劑,水煎取汁150 m L,分早晚2次服用。7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觀察患者腹脹、惡心、乏力、便溏等癥狀的變化,分為無、輕、中、重度,按照0~3分進行計分,無癥狀計0分。輕度:癥狀輕微,計1分;中度:癥狀較重,尚能忍受,計2分;重度:癥狀嚴重,難以忍受,計3分。②評價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觀察患者腹脹、腹痛、食后飽脹、惡心、噯氣及乏力等癥狀的變化,分為無、輕、中、重度,按照0~3分進行計分,無癥狀計0分(同上)。顯效:證候積分下降≥70%,臨床癥狀、體征均有明顯好轉;有效:30%≤證候積分下降≤69%,臨床癥狀、體征有好轉;無效:證候積分減少≤29%,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胃腸功能恢復療效比較 觀察組胃腸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82.86%(29/35),高于對照組的60.00%(21/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腹脹、惡心、乏力、便溏等癥狀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腹脹、惡心、乏力、便溏等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各項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癌術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胃癌術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腹脹 惡心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2.07±0.85 1.13±0.33△▲ 2.23±0.51 0.87±0.13△▲對照組 35 2.12±0.56 1.82±0.41△ 2.19±0.56 1.16±0.22△乏力 便溏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1.87±0.56 0.71±0.26△▲ 1.78±0.55 0.33±0.08△▲對照組 35 1.92±0.64 0.95±0.32△ 1.75±0.56 0.69±0.18△
胃腸功能障礙是指由于手術或其他因素導致的胃腸道消化吸收障礙、運動功能減退等[5]。胃癌術后由于患者的腹膜及腸管漿膜面受到損傷,導致腹腔中有大量纖維蛋白沉積,同時手術創傷及術后感染均可引起胃腸道應激反應,積血、積液中出現大量炎性介質,容易發生胃腸功能障礙[6]。胃腸功能障礙是誘發患者發生多功能器官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若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患者病情惡化,嚴重影響預后。
中醫認為,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屬于“腸痹”“便秘”“腹脹”等范疇,胃癌手術使脾胃受損,升降失司,胃腸排空不力,導致患者出現上腹脹痛、納差、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治療應以益氣健脾、理氣解郁、解毒消積為主要原則[7]。本研究所用中藥湯劑中,黨參補中益氣;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山藥健脾益胃;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黃芪托毒生肌,補氣升陽;玉竹潤肺和胃;淫羊藿祛風除濕;炒雞內金健胃消食。諸藥相輔相成,共奏補脾益氣、健胃消食的功效。實驗研究表明,健脾益氣方能夠改善大鼠胃黏膜損傷,顯著提高外周血和胃組織中表皮生長因子、生長抑素和前列腺E2的含量,改善大鼠胃竇黏膜萎縮的病理狀態,調節大鼠血清中表皮生長因子、增殖細胞核抗原和前列腺E2[8]。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觀察組中醫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胃腸功能恢復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健脾益氣方能促進胃癌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且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提示健脾益氣方改善胃癌術后胃腸功能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健脾益氣方能有效促進胃癌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