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星
科技創新是科技金融的服務對象,只有認清科技創新的發展狀態及演變趨勢,才能在科技金融發展思路和發展路徑選擇上做到有的放矢。“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功獲批之后,河南省在營造創新環境、培育創新資源方面取得較大成效,知識創造能力以及科技創新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本文利用河南省“十二五”以來的相關數據,對河南省科技創新發展成效進行分析,旨在為河南省科技金融發展提供借鑒。
“十二五”以來,河南省統籌規劃,多策并舉,為建設良好科技創新環境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效。
第一,建設良好的政策環境。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為促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取得新成效,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取得新發展,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河南省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條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發〔2012〕6號文)發布之后,為進一步明確河南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發展舉措,201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意見》,要求以應用開發和成果轉化為重點,以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創新驅動發展。之后,河南省又印發《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創新驅動發展若干實施意見》《關于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意見》等文件。2016年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功獲批,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制定了《河南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8項科技創新政策,進一步完善了河南省的科技創新促進政策體系。2017年編制完成了《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圍繞省委、省政府的自創區建設意見,鄭州市、洛陽市、新鄉市與有關省直部門先后制定50余項配套政策措施,初步構建了“1+N”政策支撐體系,政策的支持效果正在逐步顯現。[1]2018年《河南省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河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修訂草案)》《河南省創新驅動發展提速增效工程實施意見》等的實施,進一步激發了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第二,建立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以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為契機,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的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承擔日常事務工作;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方式,成立綜合協調、產業發展、創新促進、政策與體制機制改革等職能部門,在省統籌指導下協調區域、部門工作。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健全完善“一門受理、聯審聯批”的綜合服務平臺,提高辦事機構運轉效率。落實國家政策,在相關領域賦予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省轄市級的行政和經濟管理權限。改革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體制機制,推行全員聘任制、績效考核制、薪酬激勵制。省直單位180多項管理事項與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立直通車制度,以提升辦事效率。進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輻射區遴選,將分別位于平頂山市、南陽市、焦作市、安陽市的4家國家級高新區,和位于信陽市、許昌市的2家省級高新區,以及位于鄭、洛、新三地的12個園區和108個創新引領型的科研院所、平臺機構、科技企業等納入輻射區管理,享受自創區各種優惠政策,構建 “三區多園多點”的空間發展格局。[2-3]
第三,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促進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研發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也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合理轉化。現實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得不到快速查處,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不夠,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甚至刑事犯罪得不到相應懲罰,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針對這些問題,河南省采取措施,要求快速及時執結涉知識產權案件,并爭取通過設立知識產權法院實現涉知識產權案件的跨區域管轄,強化對侵權行為的聯動懲戒。為積極推動知識產權的成果轉化,近年來采取了如下措施: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創意產業試點園區;建設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設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制定示范區專利、知識產權優勢資助獎勵標準等。[2-3]
第四,積極營造創新氛圍。近年來,河南通過強化宣傳和輿論引導,積極倡導崇尚創新、支持創新、包容創新的創新文化,培養一批科技人才、創新團隊和創新型企業家,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行業組織、企業等進行科技創新。對突破現有制度或規定而有利于創新發展的舉措,但屬于依照規定程序決策、實施,并且確實不是以牟取私利為目的的,對有關單位和個人不作負面評價。通過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自創區釋放了動力、激發了活力,引領示范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近年來,河南省以創新龍頭企業、創新組織平臺為抓手,積極建設技術創新體系,積極培養、引進各類人才,大大提升了創新資源水平。
第一,創新龍頭企業發展迅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河南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示范區把促進高新技術產業成長列為核心任務,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引進投資項目,爭取培育壯大一批科技水平領先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形成一批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引領型企業。2018年新增加高新技術企業1 000多家,比2017年多出45%。截至2018年年底,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已有3 300家左右。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系統數據顯示,河南省入庫企業4 911家,排全國第9位,位列中部第一。[4]
第二,搭建創新組織平臺。行業上下游骨干企業與科研院所等以利益為紐帶,建立網絡化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可以有效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河南省大力支持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強化產、學、研合作,將符合條件的登記為獨立法人,給予政策優惠,支持其在多個領域承擔國家、省、市各級重大科技項目,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5]院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河南積極推動在示范區布局相應的科研工作站,為技術創新活動和成果轉化活動提供便利。支持鄭州大學等高校建設有影響力的創新型和研究型大學,在示范區建設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技術轉移機構等。積極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聯合研究中心、國家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載體或者分支機構在示范區內落地發展。扶持新興研發機構的發展,支持建設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對政府主導的大學、科研院所在河南設立分支機構,一事一議給予支持。[6]
第三,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在示范區建設省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引導各類高層次人才到示范區創業就業。省級層面,加強“中原學者”的培育,啟動“中原產業創新領軍人才”遴選工作,加大外國人才智力引進力度。市級層面,鄭州市實施了“智匯鄭州·1125” 人才計劃 ,洛陽市實施了“河洛英才”人才計劃,新鄉市實施了“牧野人才”人才計劃,已初顯成效。
近年來河南省創新資源水平有較大提升,研究與實驗單位數逐年增多,研究與實驗活動人員總數和其中的研究人員數也呈逐年增多之勢。研究人員占比有縮小傾向,恰恰說明近年來科技創新產業化程度逐步提高。(表1)

表1 2011~2017年河南省研究與實驗(R&D)發展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河南省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計算
知識創造是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創新水平的重要源泉。專利申請量、科技論文和科技著作數量可以用來衡量科技創新的成效。
專利情況。專利是應用技術研究開發的產物,專利申請量指標和專利授權量指標能夠直接反映科技創新的成效。[7]2011~2017年,河南省專利申請數和專利授權數均呈穩步增長態勢,其中,2017年專利授權件數是2011年的6.95倍,2017年發明專利授權件數是2011年的4.79倍,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表2)

表2 2011~2017年河南省專利申請及授權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河南省統計年鑒》數據整理
科技論文和科技著作情況。科技論文是對新近科研成果的記錄,科技論文發表量作為一個流量指標,經常被用來衡量基礎研究的水平。2011~2017年河南省年度發表科技論文數基本保持穩定。科技著作是對成熟科技創新成果的整理,除2014年數字與2013年相比基本持平之外,2011~2017年間河南省年度公開出版科技著作逐年增長,反映科技創新成果的積累越來越豐厚。(表3)
科技創新的最終物質表現形式是產品創新,科技創新經濟效益可以通過新產品產值和新產品銷售收入得到反映。河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新產品產值和新產品銷售收入都逐年增長,2017年新產品產值是2011年的2.73倍,2017年新產品銷售收入是2011年的2.78倍。河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在生產總值中占比也由2011年的9.65%增長到2017年的15.95%,進步十分明顯。(表4)

表3 2011~2017年河南省發表科技論文和出版科技著作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河南省統計年鑒》數據整理

表4 2011~2017年河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出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河南省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計算
綜合以上資料,無論從科技創新知識創造來講,還是就科技創新經濟效益而言,“十二五”以來河南省科技創新產出成效都有明顯提高。
近年來,河南省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龍頭企業、創新組織平臺、創新智力人才等創新資源持續發展,專利申請和授權量等知識創造指標連續上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及新產品銷售收入持續增長。這說明河南省創新驅動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河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依然任重道遠。河南當前正處于“爬坡過坎”、攻堅轉型的關鍵時期,亟須激發新的增長動力。展望未來,河南省要抓住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以及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綜合機遇,創造新需求、新供給,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金融是引導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科技金融是科技創新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支持因素。[8]當前形勢下,厘清河南省科技創新現狀,研究科技創新中金融需求規律,強化科技金融新產品供給,提升科技金融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