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藝
(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3月20日,財政部、稅務總局、海關總署三部門聯合發布2019年第39號《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公告內容之一: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以下稱納稅人)發生增值稅應稅銷售行為或者進口貨物,原適用16%稅率的,稅率調整為13%;原適用10%稅率的,稅率調整為9%。
4月1日起,新一輪深化增值稅改革舉措正式實施。由于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增值稅稅率降低3個百分點,制造業等企業減稅獲得感明顯,有的大型企業減稅規模超億元。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增值稅減稅規模占了近八成,成為這輪增值稅深化改革最受益的行業。
本文通過對零售連鎖行業中的企業轉置方面在本次稅率調整前后的數據對比,分析國家增值稅改革對零售連鎖行業的影響。并且針對分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點,進行展現,以便國家在后期相關政策制定時進行參考,能更有效的落實國家減稅政策的目的。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種流轉稅。實行價外稅,也就是由消費者負擔,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
企業性質分為:一般納稅人企業和小規模納稅人企業。
一般納稅人企業指:生產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的納稅人,以及以生產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為主并兼營貨物批發或者零售的納稅人,年應稅銷售額超過50萬的;從事貨物批發或者零售經營,年應稅銷售額超過80萬元的。小規模納稅人企業指:除一般納稅人企業以外企業。
一般納稅人適用的稅率有:13%、10%、6%、0%等。小規模納稅人適用征收率,征收率為3%。
增值稅變化前后對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門店的經營數據見表1。
通過表1的模型數據,我們分析:
表1 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經營對比表 單位:萬元
假設某零售連鎖企業的一家門店,在2019年4月1日前,門店為一般納稅人性質,未稅收入為100萬元,則含稅收入116萬元,扣除成本、費用后,繳納增值稅7.01萬元,稅后利潤為 -0.88萬元。
假設該門店,在2019年4月1日后,門店性質不變,按照國家稅政政策增值稅從16%調整為13%,如果貨物含稅成本不變,則門店稅后利潤為1.12萬元;如果未稅成本不變,則門店稅后利潤為2.53萬元。其中,增值稅分別是5.42萬元和5.61萬元。
假設該門店,在2019年4月1日后,門店性質改為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稅率變為3%,含稅收入仍為116萬元,扣除成本、費用后,繳納增值稅3.38萬元,稅后利潤為2.75萬元。
從上述經營數據來看:
(1)一般納稅人門店,增值稅稅率下調后,門店增值稅繳納金額明顯下降,但仍比小規模納稅人繳納的增值稅金額高;
(2)增值稅稅率下調后,扣除稅費后,小規模納稅人盈利能力仍高于一般納稅人門店。
本次以無錫市某食品連鎖行業的企業,該企業是食品連鎖企業,下屬有30余家門店。
本次分析的是增值稅調整對食品零售企業的影響,主要是對食品零售企業在轉置前后,企業稅率發生的變化,以及稅費對企業利潤的變化,從而推導出國家增值稅稅率改革,對連鎖行業的影響。所以采用的實地調研法更能得出精準的數據。
以某無錫食品連鎖公司下屬門店為例,在無錫地區再設立一家子公司,將小規模納稅人門店統一由該公司實行匯總納稅管理,從一般納稅人轉置為小規模納稅人門店后,轉置前后該公司利潤情況見表2:
從表2數據上分析,轉置前企業為一般納稅人門店,主營業務收入為5926萬元,稅后利潤約為-52萬元。4月1日起稅政下降為13%,如果是供應商含稅成本不變,則企業稅后利潤會扭虧為盈,稅后利潤為69萬元;如果是未稅成本不變,則稅后利潤為153萬元,則降稅明顯,稅后利潤增加明顯。該企業采取了一般納稅人轉置為小規模納稅人的方法,最后實現稅后利潤204萬元。從數據層面看,對于零售連鎖行業來說,門店性質的轉置享受到的降稅減費的優惠政策更明顯。
表2 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簡易利潤表 單位:萬元
本次對一般納稅人企業轉置小規模納稅人的分析,選取的是無錫地區,其實每個城市的稅收政策會略有不同,尤其是地稅部分的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個城市內不同開發區的稅收政策也會有差異,所以一般納稅人轉小規模納稅人會有不同的結果。并且在轉置過程中,門店重新辦理營業執照需要一個周期,周期內直接影響門店的業績,從而影響企業年度的利潤。而且每家小規模門店都需要獨立報稅,這對后期的管理帶來一定瓶頸,所以一般納稅人門店轉小規模納稅人門店更適用于門店數量較少的連鎖企業。
2019年新一輪深化增值稅改革是2萬億元減稅降費主力軍,稅改的目的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近期增值稅改革相關舉措密集調整,目的是加大減稅力度,更好地促進政策落地。而這一調整在2020年還將持續。
本次對零售連鎖門店性質轉置的分析,分析結果同樣體現了國家減稅降費的目標。減稅降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針對國家的推行的政策,各企業應該認真有效的落實。同時,針對因稅費政策變動而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漏洞,各企業亡羊補牢、未雨綢繆,規范運營,避免因國家政策調整而產生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