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樂
摘要:現行的高校“思政課”考核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培育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方面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因此有必要改革高校“思政課”考核模式,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政課 ? 考核模式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其中高校“思政課”考核模式是考查是否達到“思政課”教學預期效果的重要手段。現行的“思政課”考核模式在考核內容上、考核形式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思政課”考核模式進行改革,探索更加切實可行且高效的考核模式,來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讓教學內容真正入腦入心。
一、現行“思政課”考核模式的問題與弊端
高校“思政課”考核模式是指在“思政課”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指引下,對大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的知識理論體系和價值目標要求的考查。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考核模式都相對老套,沒有創新,存在一定的問題與弊端。
(一)考核目標的模糊化
“思政課”的考核目標要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相適應,特別是在素質教育的目標指引下,要在“思政課”考核目標中更多的體現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政治素養的考查內容。但是在現行的“思政課”考核模式中,考核目標定位并不準確,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考核目標的單一化,在現行的“思政課”考核模式中,大多數高校的“思政課”考核目標過于單一,僅僅在將大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作為考核目標,在考核中缺失對大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價值觀形成、思想政治素養培育等方面的綜合性考查。二是考核目標的形式化,大多數高校對“思政課”考核都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工作,對大學生在結業后的一種簡單隨意性測驗,甚至少部分高校在考前已經通過“劃重點”的形式將考試內容告知學生,這就很難真正掌握大學生的知識理論掌握程度和思政教育情感培育效果。
(二)考核評價形式的機械化
目前大多數高校對“思政課”考核都采用閉卷的考核形式,對“思政課”考核評價過于的機械化、雷同化,沒有創新之處。只注重對學生是否背的熟、記得牢的考查,甚至很多學生都無需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識內涵,只要能記住就能得到高分。盡管在目前高校的考核評價體系中都引入了平時學習的評價,將最終考試分數占比調整為60%(或70%),增加了40%(或30%)的平時成績,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思政課”的評價內容。但是在實操性方面,大多數“思政課”教師還是只注重對學生所提交的課程中的書面作業、課堂到課率等方面的評價,缺少對大學生真正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思想政治素養等綜合素質的關注,這樣就很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進行判斷,也很難吸引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
(三)考試內容的單一化
目前在“思政課”的考核內容上,大多數高校都是比較固定和單一的,在考核內容中主要還是側重考查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熟知程度,沒有在考試內容中增加對大學生的情感認知、價值觀形成等方面的考核。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試卷中主要采用名詞解釋、觀點解析和理論論述等傳統的試題考查形式,沒有更多的加入大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的考查和對現實社會熱點的價值情感態度的考查。這樣單一化的考試內容,很難掌握大學生真正的思想動態。
(四)缺失過程性評價信息反饋
目前高校在“思政課”教學方面存在著考核信息反饋不準確、不及時的問題。很多高校對“思政課”考核反饋的重視程度并不高,首先很多高校在教學過程考試過程僅有最終結業考試一次,沒有對大學生進行教學全過程的考查,這樣就很難通過考試反饋出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真實的學習情況,并針對性的在下次授課中根據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其次,很多高校缺失對“思政課”結業考試的信息反饋,由于高校都是在放假前進行結業考試,在考完試僅僅是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判卷并登陸分數,在判完卷子之后很少有高校能做到教師團隊對試卷進行集中分析并獲取學生掌握程度等信息,不能很好對教學目標進行考核。
二、高校“思政課”考核模式改革的對策
(一)明確“思政課”考核目標
高校“思政課”考核模式的改革首先是要基于對考核目標的明確,要在考核目標中充分結合素質教育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綜合培育方式的要求,明確“思政課”的考核目標。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視“思政課”考核目標的改革和確定,根據“思政課”考核的共性和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群體的個性進行分析研判,制定明確的考核目標。不能將“思政課”考核最終流于形式,而是要充分重視考核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在考核目標中充分展現綜合培養的目標要求,要將大學生的情感培育、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和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作為考核目標的重要參數,制定符合新時代新要求的創新性的考核目標,通過目標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新時代有擔當有作為的青年大學生。
(二)創新“思政課”考核評價模式
高校“思政課”考核評價是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和大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大學生的價值情感培育效果的重要考量。在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培育在理論功底上足夠扎實,能夠系統掌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體系;在價值情感上積極向上,擁有正確的主流價值情感的新青年大學生。為此,我們在考核評價體系中在增加平時考核成績的同時,增加對“思政課”的過程性評價,要將在課程學習階段過程中的價值情感形成、學習實踐能力提升作為重要的考核因素,并要將對這些方面的考核真正落到實處,而非流于形式,改變過去僅僅通過幾篇簡單的課程作業就對大學生價值情感形成與否、學習實踐能力提升與否做出判斷。同時要將大學生在課外對主流價值觀踐行作為一種重要的考核評價內容。將大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的參與度、收獲感作為重要的考核評價內容,比如大學生在課外日常生活中做了“好人好事”、在危難面前伸出正義之手等行為和事跡就可以通過報送相關事跡材料,成為對其思想政治考核評價的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