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現今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再僅僅重視學生成績的高低,而是希望能夠在提升孩子成績的同時,培養其自身的素質修養,因此,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在此時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在課堂上開展閱讀教學,不但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朗讀能力,更能讓學生掌握實用的閱讀技巧,進而在考試中獲得優秀的成績。本文在探究開展初中語文教學閱讀培訓意義的同時,倡導將閱讀課堂與考試相結合,希望借此能讓人給予語文教學中閱讀方面更多的重視。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課堂;考試;結合措施
閱讀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就像水的意義之于魚,又似土壤養分的意義之于花朵。也就是說,缺少了對文章的閱讀過程,那么這樣的語文教學工作是毫無意義的。人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優質的閱讀體驗往往都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明確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是促進階段性教學工作的基礎,也是教師們應當熟練掌握和運用的教學手段。
一、 閱讀教學的現狀
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非常保守,這里的保守說的就是我國多年以來一直提倡的“應試教育”。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教育模式是有其優點存在的,但是,就語文學科而言是毫無創新的“填鴨式”教學。教師們在教學目標的要求之下,將模式化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不要求他們創新,也不鼓勵他們拓展。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已經失去了自主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時機。而語文課程中的閱讀教學,就如同人需要營養一樣,缺少了這個部分,那么就無法在實際的學習中,真正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師們在閱讀教學中,往往都缺乏先進的教學觀念,依然沿襲著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只讀,但是“不求甚解”,這樣脫離實際的閱讀方法,根本不可能讓閱讀的重要性體現出來。
二、 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閱讀的要求,有了新的裁定標準。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視閱讀的重要性,已然迫在眉睫。首先,閱讀課堂可以在學習和閱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因為好的文章都是存在著非常高遠深刻的中心內涵,所以教會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把握作者的思想動向和優秀品質,都是奠定人格三觀形成的基礎條件;其次,閱讀課堂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反復閱讀整篇課文,不但能夠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更能讓學生在日常的閱讀學習中,提高閱讀的速度,掌握閱讀的方法。學會閱讀的方法之后,在今后的做題和考試中,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節省閱讀所占用的時間,提升效率。最后,閱讀課堂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拓展閱讀范圍的寬度和廣度、提升閱讀水平的深度和高度,這都有助于語文知識的學習和寫作能力的培養。
三、 閱讀課堂與考試結合的意義
閱讀的最直接作用就是讓學生能以文章為溝通的橋梁,讓其思維與作者的內心和思想發生激烈的碰撞,進而深刻地了解作品本身的意義。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閱讀課堂的教學模式,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考試能力。所以,確立好閱讀課堂與考試相結合的教學目標,是新課標要求初中階段學生必須達到的程度和標準。
(一)提高學生自身閱讀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照搬書中的知識框架,將理論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讓他們加以吸收,但是卻不能“融會貫通”。因此閱讀課堂與考試的結合就是從根本上改變原來的教學方式,讓閱讀能夠服務于考試,只有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才能在理解的前提下自如地應對考試。所以,二者之間的有機結合,不但能讓學生加快閱讀的速度、節省閱讀的時間,還能讓學生“想讀”,“會讀”,這才是二者結合真正意義的體現。
(二)培養學生對思想內涵的理解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就是一篇文章成功的關鍵。所以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是閱讀課堂與考試相結合的重要意義。首先要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內涵理解,只有在反復的誦讀中,發現細節和情感走向,才能順利地理清文章脈絡,進而得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考試中大多數的閱讀題目和作文寫作,最終的目的也是考查學生對一篇文章的整體把握,因此,將二者在發展的基礎上相結合,就可以實現閱讀課堂對考試的促進作用。
(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
教學,就是教師教授,學生學習。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如果缺少互動,那么不但影響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還會讓他們在學習中難以摸索到自己的學習方法。所以,正確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在把握好教學重點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從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確保在考試中不會因為閱讀速度等因素的影響,耽誤考試的時間和效果。
四、 閱讀課堂中的教學方法
現階段的語文考試中,閱讀在其中的占有比例,已經越來越高。不論是在考試開始部分的選擇題中,還是在后面的閱讀理解題目里都能明顯地看出,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所以,如何在實際的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可以依據下面的流程,讓學生對閱讀方式有個整體的把握。
(一)速讀
語文考試的時間雖然相比于其他科目而言比較寬裕。但是相對的,作答時的字數也非常多。所以,學生必須在平時的閱讀課堂上掌握速讀的技巧。怎樣在快速閱讀的過程里,快速地歸納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如何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這些都是要在有速度的過程中完成的。學生不但要在總結歸納的基礎上對文章快速閱讀,還要在讀的過程里對文章的大意有基本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之后的做題過程中,快速地找到問題的答案。
(二)細讀
在對文章的大意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后,學生就要開始在細讀的同時分析好文章的中心內涵了。這部分的閱讀建議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讀,所以可以提前把后面需要回答的問題看一遍,然后再帶著問題去讀,讀的過程中要試著自己先找尋答案,因為這樣就可以節省更多的考試時間。例如,在七年級上冊三單元的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快速閱讀一遍文章之后,先讓其了解一下課后習題中的問題:“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了一道銀邊”這句話照應了文章第二段的哪一句話?學生看過問題之后,就可以細讀過程中重點在課文的第二段中尋找,以便能在后面的回答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出處。
(三)總結
通讀文章兩遍之后,學生在這個時候就應當對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這個階段歸納總結好文章的重點,例如:中心思想、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等等。然后在總結好重點的基礎上,把這些內容在原文上清晰地標注出來,這是為了方便之后的答題過程。我們在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一文中,在總結的時候,要注意思路清晰。這篇文章該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又說明了什么?文章的開頭就把大自然的四季寫得如此壯美,那么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以上這些都是學生在總結中應當掌握的重點,只有能熟練地運用,才能在考試中穩扎穩打地答題。
(四)做題
這是閱讀最終的目的,也是最關鍵的部分。首先,看題目的時候,如果發現原文中就有準確的答案,那么學生就可以直接將原文抄寫過來,這樣的回答是不會出現錯誤的,因為這樣的回答就是作者的回答。但是要注意在抄寫原文的時候,不要對文章的理解有所偏差,這樣容易答非所問。其次,如果文章中沒有直接的回答,那么學生就要在把題目理解透徹的前提下,緊靠中心思想進行答題,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跑題,使答案與文章中心意思相距甚遠;最后,原文中沒有答案的題目,學生要自己組織好答題的語言,盡量使用書面用語作答,作答的同時還要避免語句中缺乏邏輯性。
五、 初中語文閱讀課堂與考試結合措施分析
(一)形式上結合,讓學生適應考試節奏
眾所周知,現今學校的教學目標,不再單一地關注學生的成績,能力也成了教學課程的重點。因此,將語文閱讀課堂與考試相結合的措施,首先就要在形式上有所表現。學生在日常閱讀的同時,就按照考試的模式要求自己,這樣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應試能力,避免在實際的考試過程中出現失誤。
(二)目的上的結合,讓學生明確閱讀課堂的重點
閱讀課堂雖然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所以,二者之間目的高度統一也是提高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可行性途徑之一,只有目標一致,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關注點的結合,讓學生把握學習的關鍵點
日常閱讀課堂中,對一篇文章的整體把握和重點的規劃,這個過程是怎樣的,都會讓學生養成一個關注點的統一。就是在一篇文章中,要首先考慮哪幾個重點部分的理解。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一文的時候,在這樣的說明文當中,需要學生重點把握的是什么,重點歸納的是什么,寫作的手法又有幾種。學生在課上閱讀的時候,就要對文章做好規劃,這樣不但有助于快速梳理文章脈絡,還能有條不紊地完成課后習題的解答。在對此種類型文章有了一些相應的學習之后,考試的過程中若遇到相似類型的文章,學生就能夠對關注點有所側重,進而將課本上的歸納方法應用到考試之中,以提升相應的做題速度。
六、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閱讀課堂與考試的結合,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的練習中得到鍛煉,另一方面還能夠提升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雖然,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在時間的累積中慢慢增長的,但是如果沒有做出這方面的嘗試,那就永遠都不可能有所改變。因此,分析二者結合的意義和作用,不但能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式方法,更難能可貴的是結合還能幫助學生加強考試中的應變能力,這對語文教學的未來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馬麗霞.談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課堂[J].雜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8).
[2]路英蘭.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6).
[3]申紅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C,2013(4).
[4]滕江玲.淺談初中現代文閱讀技巧和答題模式[J].廣西教育,2012(46).
作者簡介:李玉娟,甘肅省慶陽市,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新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