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實驗小學 沈 皓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指出:“小組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如何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提高小組合作效率是綜合實踐活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通過實踐發現,“組內互評”是促進合作、激發學生合作學習動力的有效舉措。
“組內互評”是小組合作學習評價中常用的激勵性評價方式,尤其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通過“組內互評”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合作學習。可是,學習小組在“組內互評”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有的成員活動時很積極,口才好,一直在評價別人,導致出現了“一言堂”現象;有的學生內向不會評價,就聽別人說沒有自己的意見;有的學生故意搗亂,胡亂評價。最嚴重的問題是在互評中出現的矛盾和摩擦,這不僅使評價起不到該有的激勵效果,反而會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開展“私人訂制——同里旅游路線”這個綜合實踐活動時,活動開展的第一步需要一個小組的學生分工合作完成關于同里古鎮旅游的“調查問卷”,其中包含問卷設計、問卷分發以及數據統計與分析。一周后,我們在課上匯報回顧了該小組的活動進程并讓他們進行了“組內互評”。我先詢問了活動的進展,并讓他們說說活動中每位成員的優缺點。生1:我設計好了問卷發給問卷分發員們了,可是他們總拖拉,所以還沒有完成。生2:我周末要去補習,沒時間發問卷。生3:我等同伴一起發問卷,他不來我一個人做不來。生4:問卷還沒有,我是統計員,還沒輪到我做。生2:我又不是故意不做的,為什么都說我?我不做了!(委屈地趴在課桌上)這樣的評價導致此組活動難以繼續進行,最終八人的小組活動只有兩三個人堅持參與了。
合作學習是開放的、共同的、包容的學習,它要求學習小組成員共享目標和資源,共同參與任務。小學生心智發展還不成熟,情感還不穩定,他們的情緒常常隨情境的變化而迅速變化,特別是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很容易出現情緒上的紊亂。因此,通常會出現以下兩類情況:第一,在“組內互評”中,若被埋怨或忽視很容易觸發學生敏感的自尊心而出現逆反心理。一旦學生產生對合作學習的不滿情緒,他們今后對綜合實踐學科的興趣也會大大降低,就會成為課堂上的“木頭人”。第二,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總容易受到小組各成員的追捧,大家都相信他,在乎他的評價,導致了“組內互評”出現“一言堂”現象。這兩種現象是目前“組內互評”存在的普遍問題。我們需要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地進行同伴之間的評價。要想讓學生對一門課產生學習興趣很難,但讓他們失去對一門課的興趣有時只要一句話。因此,我結合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經歷,在實踐中探索:怎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組內互評”?怎樣通過“組內互評”促進學生間交往?怎樣通過有效評價促進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
積極有效的“組內互評”策略可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增進學生間的友誼,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生活氛圍。通過調查分析“組內互評”的現狀,著重考慮評價參與度低的“后進生”以及掌握話語權的活躍學生,思考了促進“組內互評”的幾點策略。
學生對評價兩個字的理解始終停留在口頭上的表揚和批評,并且他們評價的關注點也局限在任務的完成度上面,因此,互評起到的促進效果并不明顯,反而存在不少弊端。在課堂活動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提醒學生拓展評價的深度與廣度,在學生剛接觸“組內互評”時,教師要多加指導、從各個評價細節著手,將互評細則逐條寫給學生。例如:在開展“新能源小車”這堂綜合實踐活動課時,第一個班級由于課前沒有準備互評的要求和細則,沒有對學生的相互評價做出前指導,導致評價出現了各種矛盾。在第二個班級上課前我汲取了前一個班的教訓,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能力準備了“互評表”。(見表一)
在“互評表”上我選了五個要點,有些學生能說會道,為了避免“一言堂”現象我設計了“能認真聽取他人意見”這一欄。對于一些比較內向的學生,我也鼓勵他們進行交流,并規定“組內互評表”上的總分會影響小組組間評分,這樣組員之間也會相互鼓勵。最后要求學生能用一句話夸夸自己的組員,以表揚為主的評價方式可以避免小組內部產生矛盾,使小組合作順利進行。在第二次上“新能源小車”時有學生評價:我覺得我們組內進步最大的學生是整理員,之前他都不干活的,這次他將制作材料進行了歸類整理,方便我們進行制作,順利完成了小組合作。被夸獎的學生平時很懶,不配合小組其他成員進行活動,聽了這樣的表揚他害羞地低下了頭,嘴角微微揚起,小組合作結束后更積極地整理了桌面。

表一
課外實踐小組合作活動相較課堂小組合作來說更具自主性和靈活性。在教師視線外的活動更需要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因此各小組成員之間的交往關系極大程度影響著活動的進展。就像在開展“私人訂制——同里旅游路線”這堂綜合實踐課時遇到的問題:小組內部產生矛盾,相互埋怨導致活動不能順利進行。根據這個現象,我深入各小組調查了各小組的表現及最終成果發現:各成員能力相差不大的小組矛盾較少,相互之間的評價也很積極,更容易完成合作;分工明確并考慮到每個成員意愿和能力的小組任務完成得也比較出色;相反,小組成員能力差距過大、分工不明確或不合理的小組相互評價時容易產生不良情緒,相互埋怨、爭吵,合作也容易失敗。因此,教師在布置合作實踐任務時應考慮到各個學生的能力,評價的標準也要考慮到所有學生,做到分層評價。只要學生勝任了自己的崗位,完成了自己的分工,就能得到贊揚。此外,考慮到課外活動的高自主性和靈活性,在合作評價中可增加“準時性”和“紀律性”這兩欄,只要各成員能準時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遵守紀律就應該得到各個成員的表揚。
綜合實踐活動分長短線主題,長線主題歷時長,各個小活動間有緊密的連續性,這時“組內互評”也要根據活動做出調整,評價也應具有連續性。通過班級討論我們采取了“活動日記”形式的“組內互評”方法。在“活動日記”中,每一位小組成員對每次活動各成員的表現進行相互點評,除了對相應的表現作出評價外,還可以對某個成員幾次活動的進步作出贊揚,這是“活動日記”最重要的評價點。有些成員雖然能力較差,參與活動做出的貢獻較少,但他若是每一次活動都能有一點進步,如:紀律好了、討論時提的意見多了、愿意動手幫忙了等,都應獲得評價。縱向的評價有利于鼓勵參與度少的“差生”,相對而言在平時學習中他們能得到表揚的機會很少,一次小小的贊揚可以極大程度上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
學期評價中的“組內互評”可以采用“檔案袋”的評價方式,將每次小組內互評的過程寫入學生各自的“檔案袋”中,到學期結束時評選出“實踐之星”。這樣的評價具有更長的時效性,有了“檔案袋”學生每次活動都會考慮到自己的表現,為了爭取“實踐之星”的最高榮譽也能積極參與每一次的實踐活動。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我發現在實施“組內互評”時,教師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學生的“組內互評”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對對方的評價存在局限性,教師要打破評價固有的要點,拓寬學生的評價點。第二,對不同課型定制評價。綜合實踐活動有不同的課型,如:采訪指導課、實驗指導課、實地考察課、成果展示課等,不同課型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不一樣,評價的要點也不同,需要教師及時調整。第三,“捆綁式”評價。將個人評價和小組考核有機結合,激發小組成員的互評動力和興趣。第四,“互評藝術”引導,善于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校是一個小社會,同學們在合作學習中相處交往應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技能。
綜合實踐活動情況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小組合作中“組內互評”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持續發展為目的,突出發展導向,開展科學評價,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明確努力方向。評價的首要功能是讓學生及時獲得反饋,改進后續活動,注重對過程的評價。此外,每一個人都喜歡聽贊揚的話,適時地贊美可以迅速被他人接納,在“組內互評”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他人的優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我們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