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紹霞,欒學斌,王荻,劉紅柏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0)
中草藥具有天然、低毒副作用、資源豐富及不易產生耐藥性等優點,在水產動物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抗應激能力、促生長等多方面應用越來越廣泛[1-4]。
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 是分布在黑龍江流域的一種優質珍稀魚類,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養殖魚類之一[5]。隨著鱘規模化和集約化養殖的發展,病害防控面臨嚴峻考驗,各種病害已成為阻滯鱘養殖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6]。近年來,中草藥添加劑在施氏鱘的養殖中得以廣泛應用,包括提高施氏鱘免疫、抗氧化能力及抗熱應激等方面。然而,中草藥在應用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問題,如見效慢,對急性傳染性疾病治療效果不明顯等[7]。因此,中草藥主要在預防水產動物疾病、提高免疫力等方面發揮巨大的優勢。
中草藥的使用效果與使用量呈倒置鐘型,即任何中草藥的有效劑量都存在上限和下限,在一定范圍內使用效果隨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強,超過一定范圍,其使用效果隨使用量增加而減弱[8]。因此,只有在保證投喂量和投喂方法都正確的前提下,中草藥的免疫增強劑作用才能正常發揮。本研究通過探索3 組經過適當刪減的傳統復方中草藥在間斷性給藥的方式下對施氏鱘生長及免疫機能的影響,在提高中草藥防治疾病效率的同時,降低養殖成本。
試驗用健康、非免疫狀態施氏鱘選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鱘魚繁育技術工程中心,平均體質量為(115±4)g。試驗用中草藥購自哈爾濱寶豐藥店。鱘基礎飼料購自中山統一企業有限公司。酶活性測定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2.1 藥餌制備
復方一由刺五加、藿香、黨參、五味子組成(添加量0.4g/kg);復方二由茵陳、大黃、黃芩等組成(0.75g/kg);復方三由貫眾、大青葉、板藍根、紫草根等組成(1.86g/kg)。按配比稱取中草藥,參照線婷等[9]的方法制備中草藥水煎劑,冷卻后進行拌飼,陰涼通風處風干備用。
1.2.2 實驗設計
隨機取施氏鱘240 尾,預飼2 周。實驗設3 個復方中草藥組和1 個對照組,每組3 個重復,每個重復20 尾,飼養于室內半徑為1m 圓形水泥池,以充分曝氣地下水為水源,水溫為(15.5±1)℃,溶氧>8.0mg/L。
實驗分為3 個階段,第一、二階段各30d,采用間斷性投喂藥餌方式,即中草藥組每階段前15d 投喂藥餌,后15d 投喂基礎飼料,第三階段15d 只投喂藥餌,對照組全程投喂基礎飼料,日投喂量為鱘體質量的2%,并于試驗第16d、46d、76d 測定魚體質量,采集供試鱘尾靜脈血液室溫靜置30min,4 000r/min 離心15min,收集上層血清,-20℃保存備用,肝臟、脾臟及頭腎進行酶活性測定,每次采樣前,供試鱘饑餓24h。
1.2.3 指標測定及公式
酶活性參照試劑盒說明書給定的方法進行測定。
按下式計算魚的絕對增重量和增重率:
增重率(%)=(每尾末體質量-每尾初始體質量/初始體質量)×100%。
所有數據輸入SPSS19.0 進行處理,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差異顯著性(P=0.05)。
由表1 可知,試驗第16d,與對照組比,復方I和復方II 促進了施氏鱘體質量的增長,但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復方III 組施氏鱘的絕對增重量、增重率均無升高趨勢。試驗第46d,3 組復方中草藥組施氏鱘體質量及增重率均高于對照組,其中復方II 組各指標均顯著高于其他3 組(P<0.05)。試驗第76d,3 組復方中草藥組施氏的鱘體質量及增重率均大于對照組,復方II 組末體質量和增重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復方I、III 組與對照組及復方II 組差異均不顯著(P>0.05)。
由表2 可知,實驗第16d,中草藥組施氏鱘血清和肝臟中溶菌酶(LZM)活性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其中復方I 組血清、復方II 組肝臟中LZM 含量最高;復方II 組脾臟中LZM 活性顯著高于其他3 組(P<0.05);復方III 組頭腎中LZM 活性顯著高于其他3 組(P<0.05)。實驗第46d,復方I組血清、肝臟、脾臟及頭腎中LZM 活性最高,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肝臟中LZM 活性與對照組和復方II 組差異不顯著(P>0.05),而顯著高于復方III組(P<0.05),脾臟和頭腎中LZM 活性顯著高于其他3 組(P<0.05)。實驗第76d,復方I 組血清和肝臟中LZM 活性最高,肝臟中LZM 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而肝臟中4 組間LZM 活性差異不顯著;復方II 組脾臟和頭腎中LZM 活性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由表3 可知,實驗第16d,3 組復方中草藥組施氏鱘血清和肝臟中堿性磷酸酶(AKP)的活性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復方III 組脾臟和頭腎中AKP 的活性顯著高于其他3 組(P<0.05),復方I 組頭腎中AKP 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和復方II 組(P<0.05)。試驗第46d,各組施氏鱘肝臟中AKP 活性差異不顯著(P<0.05),復方I 組和復方III 組血清中AKP 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而與復方II 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復方I 組脾臟中AKP 活性顯著高于復方III 組與對照組(P<0.05),與復方II 組無顯著差異(P>0.05),復方III 組頭腎中AKP 活性顯著高于其余各組(P<0.05)。試驗第76d,復方中草藥組血清中AKP 活性高于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復方I 組肝臟中AKP 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和復方II 組(P<0.05);復方II 組和復方III 組脾臟和頭腎中AKP 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和復方I 組(P<0.05),復方I 組脾臟和頭腎中AKP 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復方中草藥對施氏鱘生長的影響Tab.1 Effects of compou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on growth of Amur sturgeon
由表4 可知,實驗第16d,復方III 組施氏鱘血清中過氧化氫酶(CAT)活性最高,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中草藥組含量均高于對照組;復方II 組脾臟中CAT 活性顯著高于其他3 組(P<0.05);復方III 組頭腎中CAT 含量顯著高于其他3 組(P<0.05)。實驗第46d,各組之間血清和肝臟中CAT 活性無顯著差異(P>0.05),但中草藥組血清中CAT 活性均高于對照組,復方I 組肝臟中CAT 活性最高;復方I 組脾臟中CAT 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和復方II 組(P0.05),頭腎中CAT活性顯著高于其他3 組(P<0.05)。實驗第76d,中草藥組血清和肝臟中CAT 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復方I 組和復方II 組脾臟CAT 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3 組復方中草藥組頭腎中CAT 活性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復方II 組最高。
中草藥富含多種營養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質,既能提高水產動物抗氧化和免疫力,又能促進生長[10,11]。張洪玉等[12]研究發現,在飼料中添加2%甘草顯著提高了鱘的終末體質量;由紫草、桑葉等組成的中藥復方按照1.1g/kg 體質量的劑量每日口灌給藥1次,連續給藥7d,可有效促進了施氏鱘的生長[13];彭曉珍等[14]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0.5%由茯苓、白芍、魚腥草及大黃組成的中藥復方可顯著提高施氏鱘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及蛋白質表觀消化率(P<0.05);熟地、山藥、山茱萸等組成的復方和紫草、桑葉、甘草等組成的復方也可較好地促進施氏鱘的生長[15]。本研究中,復方II 組中草藥可顯著提高施氏鱘體質量增重率,復方III 組中草藥促生長作用效果不理想,但中草藥的使用均不同程度促進了施氏鱘的生長。這與上述結果一致,說明在間斷性給藥方式下,中草藥仍可促進施氏鱘體質量增長,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復方III 組對施氏鱘體質量增長效果較差,可能與該復方中添加了大劑量貫眾、大青葉等有苦味的中草藥有關,魚類的味覺化學感受器極其靈敏,其味覺神經對一些促味劑有厭惡的反應,如斑馬魚Diano rerio 進食含苦味劑苦精的食物要明顯少于不含苦精的食物[16],含苦味劑奎寧鹽酸鹽的食物顆粒被金魚Carassius auratus 吞進嘴里然后吐出來[17],具有苦味的食物降低了飼料的適口性,影響了魚類的攝食欲。

表3 復方中草藥對施氏鱘血清、肝臟、脾臟及頭腎中堿性磷酸酶活性的影響Tab.3 Effects of compou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on AKP activities in serum,liver,spleen and head kidney of Amur sturgeon

表4 復方中草藥對施氏鱘血清、肝臟、脾臟及頭腎中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Tab.4 Effects of compou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on CAT activities in serum,liver,spleen and head kidney of Amur sturgeon
LZM 廣泛存在于動物機體內各組織器官,具有抑制外源微生物生長、消化分解細菌、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18]。血清和組織中溶菌酶的活性,可反映魚類非特異性免疫的能力[19]。孫裔雷等[20]用紫草、金銀花等組成的中藥復方投喂施氏鱘35d 顯著提高了血清中溶菌酶活性(P<0.05),對提高肝臟和脾臟中溶菌酶的活性有一定作用,但不顯著。線婷等[21]發現,施氏鱘攝食含黃芪、甘草、茯苓的飼料時,血清中LZM 的活性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本試驗中,短期內中草藥提高施氏鱘血清中LZM 活性的效果不顯著,但隨著投喂周期延長,血清和脾臟中LZM 的活性顯著提高,肝臟中LZM 活性隨著投喂周期的增長,呈現下降趨勢,中草藥組施氏鱘頭腎中LZM 的活性在整個投喂過程中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上述結果說明,3 組中草藥在間斷性給藥的方式下仍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施氏鱘血清和臟器中LZM 含量,顯著增強頭腎中LZM 活性,但由于各組中草藥成分存在差異,功效和產生效用時間不同,其作用的組織和時間有所不同,但3 組中草藥均對提高施氏鱘體內LZM 活性的作用程度不同。綜合來看,復方II 組16d 和76d 可較好地提高施氏鱘組織中LZM 含量,投喂復方I 組中草藥46d 對提高施氏鱘血清和組織中LZM 含量效果較好。
AKP 是動物體內一種重要的代謝調控酶,以維持機體內鈣磷比的平衡、參與蛋白質合成及體內磷酸基團的代謝和轉移[22],是動物體內水解的關鍵酶,對機體免疫功能具有積極影響[23]。以熟地、山藥、山茱萸等組成的藥餌投喂施氏鱘8 周,可顯著提高施氏鱘血清中AKP 含量[24]。本實驗中3 組中草藥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施氏鱘血清中AKP 活性。中草藥對施氏鱘肝臟中AKP 活性的影響較小,而脾臟和頭腎中AKP 活性隨著投喂時間的增長普遍升高。在間斷性給藥方式下,雖然中草藥提高施氏鱘肝臟中AKP 活性的效果較差,但從總體來看,3 組中草藥均能較好地提高施氏鱘血清、脾臟和頭腎中AKP 活性,說明間斷性給藥方式在節約了養殖成本的同時也可較好地提高施氏鱘體內AKP 的活性。相比較而言,投喂復方III 組16d 和46d 可較全面地提高施氏鱘血清和組織中AKP 活性,投喂復方II組76d 有效提高了施氏鱘血清和頭腎中AKP 活性。
CAT 是一類末端氧化酶,能催化細胞內過氧化氫分解,防止細胞膜脂過氧化,是生物防御系統的關鍵酶[25-27]。飼料中添加不同劑量的板藍根飼喂施氏鱘4 周可提高血清中CAT 含量,但各組間差異不顯著[28]。本實驗中,中草藥可提高施氏鱘血清中和肝臟中CAT 活性,但隨著投喂時間的增長,各組間施氏鱘肝臟和血清中CAT 活性差異不顯著(P<0.05)。中草藥對施氏鱘脾臟中CAT 活性的影響較小,但實驗全程,3 組中草藥均可顯著提高施氏鱘頭腎中CAT 含量(P<0.05)。上述結果表明,在間斷性給藥方式下,3 組中草藥可提高施氏鱘體內CAT活性,特別是頭腎中CAT 活性。綜合比較,投喂復方III 組16d 可有效提高血清、肝臟及頭腎中CAT 活性。投喂復方I 組和46d 和76d 可較好地提高施氏鱘血清和臟器中CAT 活性。
間斷性給藥方式下,3 組中草藥均能促進施氏鱘的生長和提高免疫能力,可提高經濟效益,降低養殖成本,其中復方II 組的作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