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華,丘美霞
(惠州口腔醫院,廣東 惠州)
WHO 組織規定對人類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三大疾病為癌癥、心血管、齲病[1],可見人們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與口腔保健存在密切關系。牙齒切磨食物的程度對兒童生長發育和人體營養吸收有直接性關系[2]。近年來,我國兒童齲齒疾病具有發病早、發病率高等特征,已發展為兒童口腔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兒童齲齒為為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長時間紊亂而引發的結果,對兒童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均有侵害性影響,因此明確引發兒童齲齒的原因,并針對性給予預防保健措施非常重要。本研究共納入我院以往收治的46 例兒童齲齒患兒和46 例健康兒童重點討論引發兒童齲齒發生的主要原因和預防措施。具體報告如下。
隨機從我院2018 年8 月至2018 年11 月期間收治的兒童齲齒患兒中抽取46 例進行討論(研究組),另選取同時期來我院接受口腔檢查的健康兒童46 例納入對照組中。對照組:男性23 例,女性23 例,年齡3-9 歲,平均為(5.2±0.6)歲,病程時間3 個月-10個月,平均為(6.2±0.5)個月;研究組:男性24 例,女性22 例,年齡3-10 歲,平均為(5.3±0.7)歲,病程時間4 個月-10 個月,平均為(6.3±0.6)個月。兩組研討對象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用我院自制兒童齲齒發生原因調查表進行調查,共發放92 份問卷表,全部回收有效。大部分患兒均由其家屬代替完成問卷。
影響兒童發生齲齒的主要行為因素包含:睡前食用零食、未定期做口腔檢查、正確刷牙、餐后漱口、每日早晚刷牙、偏愛甜食等。
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 版本)分析數據,t 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s,χ2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研討對象年齡分布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研究組患兒發病年齡分布狀況可知,兒童齲齒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大而增高。見表1。

表1 兒童齲齒發病年齡分布狀況[n,(%)]
研究組患兒喜食甜食率76.09%、睡前食用零食率82.61%、未正確刷牙率67.39%、餐后未漱口率73.91%、每日早晚未刷牙率76.09%、未定期做口腔檢查率73.91% 高于對照組6.52%、10.87%、13.04%、10.87%、15.22%、17..9%,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對此狀況,可從限制甜食攝入、口腔綜合保健、局部使用氟、攝入足量鈣、定期接受口腔檢查等方面進行預防。詳見表2。

表2 分析影響兒童齲齒發病因素[n,(%)]
(1)細菌滋生:人體口腔中含多種細菌,主要為革蘭陽性球菌和產酸菌屬。革蘭陽性球菌主要對有機質造成影響,長時間下去會讓牙齒上發生齲洞。產酸菌屬參與碳水化合物分解過程中,產生酸性物質,讓牙齒無機質發生脫礦癥狀。目前口腔領域均認為引發齲菌的主要病菌為變形鏈球菌,此外,乳桿菌、放線菌屬也有重要參與作用。以上所提及到的細菌若和人體唾液黏蛋白、食物殘渣接觸后,會粘附在窩溝中和牙齒表層,產生牙菌斑,進而生成大量酸性物質,導致菌斑下牙釉質表層發生溶解、脫鈣狀況。若不正確有效的刷牙,則無法將細菌徹底清除,長時間下去則會引發齲齒。(2)飲食習慣不良:飲食中含大量酸性、糖分等均會加重食物殘留,此則為口腔中致齲細菌生長提供了一定營養,而肉類、蔬菜等殘留可能性小,且附著在牙齒表面的殘渣可更好的清潔掉,從某個方面來說,多食用肉類、蔬菜可預防齲齒。(3)牙齒易感性:牙齒本身的鈣化程度和質量若較低,也就是說牙齒硬度不佳,鈣化不良,則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出現齲齒。如窩溝較深、牙齒排列畸形等因素,均會加大食物殘留的可能性,為細菌滋生提供條件,進而引發齲齒。
本研究中納入46 例兒童齲齒患兒和46 例健康兒童進行比較分析后得知,兒童齲齒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大而增高。研究證實[3],引發齲齒的內在因素為乳酸桿菌、鏈球菌,食物內糖類經發酵后,對牙釉質有腐蝕性;外在因素包含口腔衛生、飲食習慣、乳牙位置和結構等。經分析影響兒童齲齒的因素包含偏食甜食、睡前食用零食、未正確刷牙、餐后未漱口、每日早晚未刷牙等。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兒童年齡小,未學會正確刷牙,且未形成每日刷牙的良好習慣,此為造成口腔衛生差的主要因素之一。食物殘留在下牙窩溝或牙縫隙中發酵,滋生細菌,進而出現牙齲。而睡前食用零食,因睡眠時緊閉口腔,牙菌斑氧供給不足,引發糖類發酵酸的可能性較大。
有關此點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兒童家長需按照其需求給予不同輔食,增加攝入含纖維質、硬質、粗糙類飲食,達到潔凈摩擦牙表面的目的,還可降低食物殘屑,但需將較硬食物咀嚼細后再下咽,不僅可增強牙周組織,且可充分摩擦牙齒咬面,可讓窩溝變淺,減少窩溝齲。此外可加大鈣、鈣奶類、蛋白類食物攝入量。(2)對兒童實行回聲回聲的齲齒健康教育:可用預防動動畫片、有獎問答、模擬比賽等方式為兒童講解有關齲齒的危害性,加深體口腔疾病和保健認識,并講解怎樣預防,以及正確刷牙的方式等,提升其自覺性和自主性,以取得更好的預防效果。此外,定期接受口腔檢查,早期發現并干預。甜食中所含的蔗糖對牙菌斑形成有促進作用,而牙菌斑內細菌通過蔗糖發酵產酸會腐蝕牙齒[4]。因此,各家長需讓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飯后漱口,每日早晚刷牙,少食用高糖飲料和食物[4-5],指導其爭取刷牙方法和技巧。并定期接受口腔檢查和口腔綜合保健等,限制其甜食攝取量,局部使用氟,攝入足量鈣,達到降低齲齒發病率的目的。不僅需定期接受口腔檢查,且需提升農村兒童家屬的疾病知識知曉率[6-7],讓其真正的意識到兒童齲齒的危害性,達到主動帶領兒童接受口腔檢查的目的。研究發現,人體牙齒發育階段攝入鈣量足夠,可提升牙釉質礦化度,增強抗齲能力,降低齲齒發病率。而局部使用氟,屬于有效且專業的防齲齒的措施[8-9],可加強牙齒抗酸能力和礦化度,減少和預防齲病。此外,兒童生長發育階段攝入鈣量低,會加細菌侵襲牙體組織的危險性,進而誘發齲齒[10]。所以,倡導兒童限制攝入甜食、飲食均衡,主要食用富含纖維素水果和蔬菜,合理補充營養,平衡機體營養,并加強抵抗力,降低齲齒。綜上,引發兒童齲齒發病有多種因素,可早期重視并給予多種方式聯合干預,達到降低兒童齲齒發病率的目的,確保其生長發育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