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淵
“我們家的‘羊糞小米都是農家肥種的,綠色無公害,希望你們購買狗小的小米。”3月17日,在狗小的朋友圈,有著這樣一條動態,在消息發出一天后,狗小就收到了好幾條訂單。
狗小是韓登科的小名,韓登科是長治市武鄉縣故縣鄉十里坡的一位普通農民,雖然只有初中一年級文化,但他近兩年卻因迷上了電子商務,建立了合作社電商平臺,日子紅火了起來。他把自己的生態農產品搬到網上,村民的小米、家雞蛋、小雜糧、核桃、蜂蜜等生態農產品經微店走出了大山。他最遠的一單“羊糞小米”賣到了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外國人也吃上了十里坡的小米。
韓登科生在十里坡,長在十里坡。“十里坡村山大坡廣、紅土壤、圪梁地,很適合發展種植養殖業。我就是通過讀書看報,對先進地區的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有了一定了解,也就是那時候,有了種植‘羊糞小米的念頭。”說起當時的想法,韓登科對《科學導報》記者說。
2006年秋天,韓登科拿出家里全部積蓄,又向親朋好友借了8萬多元,承包了移民后的一個自然村——小長煙村的130畝土地和2000畝荒山,并注冊成立了武鄉縣騰達種養有限公司。
經過幾年的實踐,韓登科靠著多種經營方式,再加上多年積累的經驗,他用羊糞種小米、玉米、黑豆,然后再用種出的玉米、黑豆來養羊、養豬、養雞,形成一個綠色生態循環種養鏈。
2015年,扶貧第一書記到了十里坡村。他準備在村里發展生態產業,找個能人帶動村民致富。因“羊糞小米”的名氣,韓登科進入了第一書記的視線。在政策幫助下,有第一書記牽線搭橋,雜糧批發商、種糧大戶、到武鄉旅游的幼兒園老師、大學教授、文化界人士聞名而來,韓登科的朋友圈里不再只有牛和羊,而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扶貧團隊和銷售網。
2017年,“羊糞小米”通過了無公害認證。秋收后,合作社高于市場價收購村民谷子,加工后出售,當年收入38萬元。種植戶谷子收入最少的在6千元以上,最多的一戶收入有5萬元,貧困群眾從中得到了真正的實惠。韓登科說:“看著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下一步我將吸納周邊更多貧困戶,爭取讓更多人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