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湘玲 王雨
〔摘 要〕中國古典舞與中國山水畫源屬于中國傳統藝術,它們有著共同的審美思維和藝術追求。中國古典舞《扇舞丹青》以水墨丹青的繪畫藝術作為舞蹈作品的切入點,將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舞相結合,從而使作品達到藝韻交融的境界,或似行云流水,如詩如畫;又或似文人雅士,起舞弄影,傳達出一種超然美、朦朧美、意境美,表現出古代文人墨客英姿颯爽、飄灑脫俗的神韻。本文主要從“氣韻”“虛實”“動靜”三個角度論述中國古典舞《扇舞丹青》的境界。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中國山水畫;扇舞丹青;藝韻交融
寧靜的山、清明的水,映著月光一位文人墨客宛立其中,用筆墨勾勒出一幅幅山水畫。行至畫卷各處,手中的扇子或似挺直的毛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又或似五彩的顏料色彩斑斕、絢麗多姿,像是在畫中盡情揮灑,又像是在高山流水中起舞弄影。舞蹈作品大致分為三部分,由慢至快、層層遞進地向我們展現了一幅“中國水墨畫”。第一部分是在頓點有力的古箏聲中進行的,女子在月光中一邊提筆、一邊構思;接著,像是有了靈感進入到第二部分,女子拿手中的折扇悠悠而舞,悄悄而行,行至各處,為畫卷增添氣息;最后,到了第三部分,舞者用肢體語言勾勒出一幅高山流水的水墨畫,折扇的一開一合酣暢淋漓地體現出舞已至極,舞已成畫的景象。
一、氣韻生動的外化
氣生情,情之韻。南朝謝赫《古畫品錄》記“六法”之首“氣韻生動”,錢鐘書認為“氣韻”即是“生動”,故讀作“氣韻,生動是也”。氣韻生動不僅是中國歷代繪畫藝術的靈魂,同樣也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精髓,能夠有效衡量出作品的水平和程度,是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皻狻笔侵袊鴤鹘y藝術的核心范疇之一,是宇宙萬物的構成要素,作為一種原始生命力,它與靈魂、精神息息相關;“韻”則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種神韻、韻律、韻味、精神面貌、氣質和風姿,更偏向于情感的外化;“生”不僅僅是一種生命力,是一種生理的呼吸循環之動,更著意于舞象及象外之韻的生“動”,包含了客觀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氣韻生動最終達到形神合一的風貌。
在舞蹈作品的開始,文人雅士提筆構思,舞者一招一式都由氣息帶動,剛落點、柔行氣,好似繪畫中的起筆運“氣”;婆娑起舞、左回右轉,肢體的擰傾中又遵循著中國古典舞特有的韻律,正律反律間又好似抑揚頓挫的潑墨。通過中國古典舞的“氣韻”使人聯想到中國山水畫的“氣韻”,營造了藝韻交融的境界。正如《易經》上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世界萬物無一不是一陰一陽的生命節奏,是流淌著的氣韻生動。氣是生命的象征,韻是藝術的節律,以氣息帶動身體,以韻律提升境界,呈現出鮮活的生命力,顯現出灑脫飛揚的生命風范,勾勒出超然逸致的生命境界,達到生命情調的藝術顯現。
二、虛實相生的契合
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最主要的差異就在于西方藝術作品注重“實”,偏向于外在形式、外在感性,而中國藝術注重“虛”的表達。只實不虛,過于直白,忽略內在的生命氣韻;只虛不實,過于意象,又缺少了客觀物質載體,因此要“以虛襯實,以實賦意虛”。在藝術中,也要體現這種精神,具體地來說,就是講求藝術也必須虛實結合,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更真實地體現物質世界。
中國古典舞藝術普遍追求“象以象外”“似與不似”,同樣,中國傳統山水畫也注重營造“似像非像”“虛實相生”的感覺。正如《易傳》說:“易……之為道也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边@種觀點反映在藝術上就是藝術的虛實結合,虛實運用得恰當巧妙,就能使作品在“似”與“不似”之間讓人尋味,就能含不盡之意于言外,于無形中見有形。舞蹈作品的第一部分,舞者右手提扇,像是畫家繪畫前的提筆冥想;進入到第二部分,閃轉騰挪的舞姿、抑揚頓挫的動勢,又像是畫家繪畫時的濃墨重彩、行云流水;最后第三部分,彩扇一開一合、舞者極目遠望,更像是畫家作畫后的收筆拂紙、心神歸靜。“丹青”原本是做顏料的礦物,漸漸地成為繪畫藝術的泛稱,古人更是把卓越的畫家稱為丹青妙手。就作品來說,色彩斑斕的舞扇是實,運用自如的畫筆為虛,一把折扇既是古代文人墨客所配之物,又是畫家手中的畫筆。同時,再加以藝術的夸張和潤色,使得“畫中境”更具感染力。另外,作品的音樂選用十大名曲之一《高山流水》,音樂與舞蹈的巧妙結合,又仿佛置身于高聳入云的山林之間,琴聲飄揚而來,只有一文人雅士在山水間悠然起舞,可謂虛實結合,方為上品。似扇非扇,似畫非畫,帶來一種自然美、意境美、超越美。彩扇與丹青融為一體,舞蹈與山水畫合二為一,跨越客觀實在的時空,超越了現實與虛幻的境界。
三、動靜結合的體現
從舞蹈語匯而言,作品運用典型的中國古典舞語匯,剛柔并濟、擰傾圓曲的審美標準合著《高山流水》的古箏曲發揮到極致。開頭音樂的符點與古典舞中的“點”吻合度是十分精確的,一氣呵成。舞者右手提彩扇,像是在提筆作畫;伴隨著清揚的琴聲,折扇平躺在舞者小臂上,又像是收筆拂紙。行至中間,悠然而舞,點已成線,流水般的線條遵循著圓的軌跡,欲左先右中流露著古典舞的印記。舞者右手握扇回身,怡然自得,逸致灑脫。到了高潮,舞者的動作幅度不斷加大,一招一式快而不亂,步伐清晰鮮明,肢體擰傾而動,以身帶扇,不但延長了手臂,同時也達到人扇合一的境界。舞姿時急時緩、動靜相應,時而是冥思遐想地運神,時而是酣暢淋漓地起舞,時而是雋雅細致地蘸墨,時而是揮灑自如地潑墨。德國美學家萊辛曾將藝術分為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而舞蹈藝術則是囊括時間和空間的一門綜合性藝術學科,在文人雅士的形象下,時間與空間的相互轉化也得以實現。
從舞蹈節奏而言,多為符點或切分,一快一慢,一動一靜,彰顯文人墨客的高雅與灑脫,節奏上的符點與切分帶來動作上的疏密。舞者將折扇放于小臂上,凝神看著手中的折扇,而此時,以舞者為中心,四周的舞臺空間像是齊白石筆下的蝦,靜紙墨蝦,別無他物,卻令人感覺到滿幅是水,正如古代畫論所言的“無畫處皆成妙境”,這一靜或是文人墨客的悠然自得,又或是畫家下筆前的冥想構思,舞中的留白與畫中的留白不謀而合,這一留白將中國古典舞與中國山水畫融為一體,讓觀眾從有限的時空中,產生無限的聯想,使作品獨具意蘊。山水畫中的留白就像是舞蹈中的空拍,在動與靜之間使人們品味出舞韻畫趣之妙境。
綜上所述,藝術本就相通,中國古典舞與中國山水畫更源屬于中國傳統藝術,有著相同的藝術思維模式,追求同樣的藝術范疇。它們都注重營造似像非像的朦朧美、意境美和超越美,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神相契合。無論是“氣韻生動”“虛實相生”,還是“動靜結合”,均是中國古典舞與中國山水畫藝韻交融的體現。同時,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不可分割,兩者辯證統一,作品別出心裁的意境創造能夠使中國古典舞與中國山水畫的融合得到升華。經過時間的推移,傳得開、留得下的藝術作品,也必然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似扇非扇,似畫非畫,“扇”與“丹青” 的相互轉化,虛與實的完美結合突出書畫之韻味,引發無限的遐想。抑揚頓挫中勾勒出丹青行云流水的境界,悠然高雅中刻畫出文人墨客超凡脫俗的神韻。舞蹈作品以高山流水的古箏曲將中國古典舞與中國山水畫熔于一爐,傳達出中國傳統古典藝術的審美追求,流露出中國古代哲學的精神內涵。
(責任編輯:翁婷皓)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袁禾.虛實相生 情景交融:中國舞蹈的美學追求[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
[3]呂藝生.舞蹈美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9
[4]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