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嬌
〔摘 要〕董源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其山水畫技法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且能以自我為品格,自成畫局。他的山水畫作集南方山水之大成,對后世影響深遠,所具有的詩情美和他的筆墨韻律使得他的作品備受推崇,了解他山水畫中的詩意之境和筆墨的統籌技藝是掌握他的繪畫語言的必要因素,這也將對當代山水畫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董源;詩情美;筆墨
董源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位以自我為品,自成畫局且不拘一格的畫家。他是五代時期南唐巨匠,也是南派山水畫的旗幟。他的水墨山水有著不拘于時局和世態的靜謐之美,同時有著傳古遞今的藝術造詣。董源的藝術成就之大,無論從他的畫史地位還是藝術風格以及歷史貢獻來說,影響都是極為深遠的。他的山水畫以情為景,以自然為載體,詩情畫意、情景交融,是眾多人望塵莫及的高峰。他的畫作多寫南方山水,靜默含情的詩意美成為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氣質。這也就是為什么董源的山水畫可以引領南派山水之風向,成為眾多大家所推崇的佳作,直至當代的山水畫發展也離不開董源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貢獻。
一、董源山水畫中的詩意趣味
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是北宋的繪畫史著作,在圖畫見聞志中說道:董源,字書達,鐘陵人。事南唐為后苑副使。善畫山水,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兼工畫牛、虎,肉肌豐混,毳毛輕浮,具足精神,脫略凡格。這里說董源善畫山水且水墨類王維,那么董源的山水畫在一定程度上是采王維之所長而揚之。《圖繪寶鑒》中又記載:(董源)善畫山水,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得山之神氣,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論者謂其畫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兼工龍水,無不臻妙。①這里也表明董源山水類王維的可考性。王維是唐朝的著名詩人、畫家。蘇軾評價其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參禪悟道,亦有詩佛之美稱,他的山水畫妙絕詩情更是能詩畫相融,呈現禪宗之境。中國繪畫史上,一般認為王維是南宗之祖。“中國繪畫,唐以前以線條為主。至唐吳道玄始以凹凸法滲入人物畫中,山水樹石亦別開生面。逮王維創水墨山水注重暈染,遂后來南宗風氣。”②這里肯定了王維山水畫對于南宗繪畫的貢獻,那么董源山水畫類王維也就不足為奇,更重要的是董源山水畫中詩意趣味體現就找到了源頭。
王維的詩具有靈韻,他能夠把真景山水用短詩凝以表現,通過想象展開山水的意境美,這就決定他的畫與詩互為映襯,且層次遞進。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并無留存于世的畫作,但通過他的詩可以感受到其山水畫的幽韻綿長。詩可作畫,畫亦是詩。王維山水畫的詩意美對董源的影響在董源的山水畫中的體現也頗為明顯。吳鎮說董源:“南唐畫院稱圣工,如事珍藏衷數重。崇山突兀常疑雨,碧樹蕭林迥御風。”在這里吳鎮對董源的評述表達吳鎮對董源山水畫詩情的贊美。董其昌也描述董源的《秋江行旅圖》說:“樹林作風雨狀,枝葉離披,一人騎馬反顧家園,有家老者屐出視,行者不堪瀟颯。下有蒙沖,穩泊崖腳,一人手把書冊,似無風波之慮。”③從董其昌的評述中可以體會董源在描繪《秋江行旅圖》時飽含對景色的詩意之感,樹林蕭瑟,雨意欲襲,飄零的樹葉增添了秋日蕭瑟的意境,一個騎著馬的還家之人滿是倦意,不堪秋風蕭瑟。家中老者出門迎視……由此可看出董源山水畫如詩,詩入景,悠然簡淡,意味深長,頗具王維詩畫交融的意境。
董源山水畫中的詩情美在類王維之外乎,又直抒胸臆、自成格局,不僅將詩入畫,更能以情動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江南中主時,有北苑使董源善畫,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④董源筆下的山水多為江南秀麗景色,北方奇峭的山川描繪則較為少見。因此他的詩情以江南迤邐景色為載體,將胸中意氣通過畫作表達,頗具詩情畫意、平淡天真之感。《宣和畫譜》中說:“至其(董源)出自胸意,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云,與具千巖萬壑,重汀絕岸,使其覽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處也。而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思,則有不可形容者。”⑤董源對于江南山水的情有獨鐘以致他筆下所描繪的江南山水獨具平淡天真之意境, 隱逸空靈之悠遠的格調,這是董源以詩入畫、詩畫一體的獨特趣味。董源山水畫格調之高,多得益于董源畫作的詩情意味。
總之,董源的畫作曠達悠遠,不拘時事的詩境意味是眾多畫家所推崇的至高之境。南北宗論雖提到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尊其“南宗之祖”,但董源在王維之后又別開生面,將詩情與真景互為輝映,備受推崇,尊其為南派山水之鼻祖也是有源可尋。元代黃公望也說:“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所以董源的山水畫中詩情的意味是其頗受推崇的原因之一。
三、筆墨元素對詩情與景的統籌
《畫鑒》記載:“宋畫山水,超絕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寬三人而已。嘗評之:董源,得山之神奇,李成得山之體貌,范寬得山之骨法,古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⑥這里評述董源說得山之神奇,那么他的畫作就要求在有了對景色的獨到理解后就要求筆墨元素來統籌情與景的呈現形式。董源的山水畫之所以能夠飽含詩意且自成格局也是因為他精湛的筆法技巧和賦色潤墨的功力。
董源筆下的山水大都潤色細膩、筆意連綿,平遠之勢使畫面具有靜謐減淡的詩意美。董源能夠將筆墨和意境巧妙地統一在一起,既能表現出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又能呈現出高于現實的詩意之美。董源山水畫對平遠的描繪較為突出,再加以對山、石、水、樹等的獨特刻畫技法,使畫面靈動悠遠。董源對于筆墨技法的運用多變,既有杳然深遠,平淡天真之意,又有氣勢崢嶸之壯麗。
董源所作《夏景山口待渡圖》頗具平遠之勢,悠遠、靜謐,洲渚掩映,對于云的表現采用洲渚間的留白呈現曠達悠遠的詩境。董源的筆墨趣味很濃,全景重墨較少,淡墨偏多,洲渚由近及遠層層遞進,由左右兩側向中間延伸,呈現寬闊、悠遠的詩境。水的描繪并沒有用波紋的形式過多勾勒,只是洲渚掩映間用一艘孤船來呈現江波浩渺,似沉靜潺緩之意。董源描繪南方山采用披麻皴,但皴筆不多,山的整體效果簡淡、清秀,樹木集中或分散均不破曠達杳遠之勢。
《寒林重汀圖》的尺幅較大,這是董源描繪隆冬時節的一幅山水畫作。這幅畫作內容相對較多,但筆簡意賅、詩意綿綿,對于洲渚的描繪用披麻皴,筆法下密上稀,毫無冗雜沉悶之感。近景中對樹的描繪較為細膩,此也為畫作點睛之筆,凋零的樹葉盡顯冬景蕭颯之意,但筆挺的樹干靈動不乏生意。遠處的洲渚密而不亂,水流蜿蜒,被沙汀隔阻,一片冬日詩意之美。
董源的山水畫運筆潤色都有一種超凡脫俗,遠高于形式而追求意境的詩情美,包括他的《瀟湘圖》《龍宿郊民圖》等,都用簡淡的筆法和脫俗的潤墨著色技巧,將詩情和真景巧妙結合,使作品景中有情、情在景上,詩意連綿。了解董源山水畫的詩情美,和他對情景相容的筆墨技巧的表現元素是掌握董源山水畫精髓的必要。董源是南派山水的奠基人,更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巨匠,對董源山水的了解將會對學習南宗體系有必然幫助,更是對山水畫在當代的發展有直接助益。
(責任編輯:牧鑫)
注 釋:
①陳高華.編《宋遼金畫家史料》[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②向達.著《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③見上海博物館藏董源《夏山圖》上董其昌的跋語
④《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見《夢溪筆談校正》[M]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⑤岳仁.譯注《宣和畫譜》[M]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⑥湯垕.著《畫鑒》,見于安瀾編《畫史叢書》第二冊[M]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