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聰
〔摘 要〕縱觀浩瀚的繪畫藝術長河,繪畫的技法與形式一脈相傳,但這其中總會有許多特立獨行的人。明末清初,是一個歷史交替、畫風迭變、畫派林立的時代。龔賢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發展著帶有“龔氏”風格的積墨法,在董其昌“南北宗論”籠罩下的時代,借鑒前人經驗,變古法為我法,熟練運用積墨法,創造出的山水風格沉雄酣潤,為后世山水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龔賢;積墨法;皴法
一、積墨法介紹
(一)積墨法的發展
積墨法是繪畫中的一種用墨方法,早在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就有過記載:“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①而這時最突出的便是以米芾、米友仁父子為代表所創的米氏云山,為表達江南煙雨空蒙的景色,用近似圓形且厚重的點錯落有致地排列,以點代替皴法,幾點成片,干濕并用且加以渲染,這種畫法被稱為“落茄皴”。到元代后,積墨法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代表人物便是位居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他曾在《寫山水訣》中寫道:“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后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②也就是說,先用淡墨在景物的地方積染,之后再用焦墨和濃墨分出遠近。清代出現以龔賢為代表的具有個人特色的“黑龔”畫風,是一個超越時代的變化。但直到黃賓虹才第一次提出積墨法,并總結了積墨法的技法應做到:“墨不礙畫,色不礙畫,色中有色,墨中有墨”。③
(二)“先干后潤”的皴法
眾所周知,積墨法是一種比較難掌握的繪畫技法,原因就在于它不僅考驗一個人的用筆,而且非常注重對墨的使用。用筆上,它要求不論是中鋒用筆,還是側鋒用筆,都要筆筆勁力而又不顯沉重呆板,力求墨點圓厚。在用墨上,要求先干筆加淡墨開始,待稍干后,疊加第二遍,這時候用墨應略重于第一遍,同時用濕筆,這時便要注意對水分的控制,以免墨暈開掩蓋了前一遍,如此方法層層加墨。在這個過程中,用筆要靈活自如,有意識地錯開,做到參差交疊,有聚有散,使畫面整體不突兀,但其中又可見靈動的筆法,否則會看不出筆觸,糊成一片,失去山水畫應有的清秀透氣。正如潘天壽所說:“積墨須在雜亂中求清楚,清楚中求雜亂。”④但如果遇到比較吃墨的紙,最后可用焦墨或者濃墨皴染,分出遠近層次。
龔賢所發展的積墨法主要包括面皴和點皴,這也正是他的山水畫的獨特之處,在山石部分多用面皴,將早年學習董源、董其昌等人的披麻皴演變為短而寬的皴法,將米氏云山的濕墨皴法變為由干入潤的表達方式。大概皴三遍一停,當快干時,再皴第四遍。五遍再停,然后再皴第六、七遍,不太干時再點,大約要積墨七遍。在樹木、草叢部分多用點皴,表現樹木叢叢之感,同時也能加重山石的墨色,概括山石的形狀。點葉子時,每一遍都要注意用墨上濃下淡,這是最基本的,其次還要根據樹木的狀態控制墨色以及水分。
二、積墨山水畫的風格特點
(一)“黑”
在清初時,占據潮流的“四王”“四僧”山水畫大都學習董源、元四家、董其昌等人減淡蕭疏、清秀淡雅的風格,而龔賢卻另辟蹊徑,“黑”成了他的代名詞。龔賢曾提到過作畫要積墨七層,如若遇到吃墨紙,還要用焦墨點在最濃的地方,層次豐富,墨色雖重,但卻秀潤。
龔賢的黑是融合了五代、北宋、元代所發展而來的。五代董源擅長用偏濕潤的墨,而龔賢能如此熟練地用墨,與早年間臨摹研究董源息息相關。龔賢的作品與北宋范寬也有淵源,范寬作畫山石頂天立,氣勢雄偉,筆筆勁力,是典型的北方山水,范寬的作品墨色較厚重突出,山石具有強烈質感,與龔賢的作品有相似之處。同時,龔賢的這種“黑”已不僅僅是畫中所表現出來的墨黑,更表達畫家內心對當時繪畫潮流的一種“反抗”。龔賢曾說過:“古人之書畫,與造化同根,陰陽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為先天,奉師說為上智也。然則今之學畫者當奈何?曰:心窮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取證于晉唐宋人,則得之矣”。⑤這段話應當是對清初“四王”及其追隨者的批判,是對那些太頑固于臨摹前人、不求創新的畫家的批判,與當時畫壇風氣所背離,足以看出龔賢內心的創新思想,并且提出畫者應研究萬物之源,以山川作為基本素材,不盲目追隨古人,再有明確自己思想層面上繼承前人。同時,龔賢也正是以這種思想來發展自己的創作。
(二)“實”
龔賢之所以可以創作出如此精妙絕倫的山水作品,除了熱愛之外與他外師造化有很大的關系,親身體會自然,善于觀察,形成自己的心靈感受,這正是畫中所表現的“實”。而龔賢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在注重寫生的同時,還會去觀察對照前人畫法與經驗,正如他說過的:“古人之書畫,與造化同根,陰陽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為先天,奉師說為上智也。然則今之學畫者當奈何?曰:心窮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取證于晉唐宋人,則得之矣”。⑥
我們可以看出龔賢的山水畫很形象地表現出了金陵地區山水的特點。首先是江南風景的氤氳之美,大概是在師造化的基礎上,以董源為師的原因,董源的山水畫多描繪江南,尤其以金陵地區山水為主,這些地方氣候溫暖潮濕,多降雨,云氣濃郁。同時龔賢也曾摹寫過米家山水,還曾提到一種“無筆法墨氣之分”的空蒙境界,這顯然就是米家山水表現出的煙雨空蒙,云煙掩映樹木的朦朧與淡泊清凈。其次是山的造型,南京地區的山略不同于江南山水的秀麗,而是帶了雄偉的氣勢,他用面皴加方挺又圓潤的線條表現出了山勢的造型。
(三)“厚”
龔賢的畫之所以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積墨法。據龔賢自己的說法,作畫時要積墨七層,濃淡燥濕適當,層次豐富,故有厚重之感,而這種厚恰恰也令山峰有了沉穩靜謐的感覺,更好地表現了江南風景的特色。龔賢還曾提到作畫時碰到的一種紙,極為吃墨,積墨到第五遍也不見墨色加深,在第六遍必須用焦墨點在最濃的地方,又擔心焦墨會浮于山體之上,需再用淡墨將其渲染達到整體的效果。這樣積墨的遍數就有增加了,所以畫紙的材質不同也間接導致了畫面厚的效果。
同時,這里的“厚”也是在指畫中的意境深厚。龔賢在給胡元潤的信中道:“畫十年后,無結滯之跡矣;二十年后,無渾論之名矣。無板滯之跡者,人知之也;無渾論之名者,其說不亦反乎?然畫家有以模糊而謂渾論者,非渾論者,惟筆墨俱妙而無筆法墨氣之分,此真渾論也。”⑦他所追求的這種神秘氤氳的感覺豐富了畫中的意境,同時也是對他自己積墨法發展的要求。這種感覺并沒有讓龔賢的作品渾濁輕浮,相反意境是沉穩厚重的,還是由于積墨法的緣故,畫中不論山石、草木,不論陰處、陽處均運用這一技法,這就使得雖是淡出卻不顯輕浮,矮樹也不顯羸弱,便達到了深厚的效果。
(四)“潤”
“潤”是龔賢山水畫最大的特點,龔賢曾借鑒沈周的用墨方法:“此學石田老人雨林也,千載之下,尤見蒼翠欲滴。此在潤不在濕,潤墨鮮,濕墨死。墨含筆內為潤,墨浮筆外為濕”⑧,又加之積墨法,最后形成了這種潤的風格。而龔賢的老師董其昌也是將元人擅長的干墨和董源、巨然的濕墨相融合,形成了稍微潤的效果,龔賢在跟其學習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墨的使用。在作畫時,熟練運用水分,線條才能酣暢潤澤,隨著皴染的遍數增加,水分隨之增大,便出現了潤的效果,不會顯得干澀。
(責任編輯:尹雨)
注 釋:
①黃永榮.郭熙山水畫創作理念對后世繪畫的影響[J]. 國畫家. 2012(05)
②范美俊.從《寫山水訣》透視黃公望繪畫觀的傳與變[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1)
③李玉福. “積墨法”與黃賓虹山水畫的創新[J]. 藝術教育. 2009(02)
④王惠東.潘天壽藝術中的現代性[J]. 藝術工作. 2018(03)
⑤⑥龔賢.龔賢山水畫譜[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⑦⑧華德榮.龔賢研究[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1-171.
參考文獻:
[1]華德榮.龔賢研究[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1-171.
[2]龔賢.龔賢山水畫譜[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3]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