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統聲景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研究

2020-04-16 12:44:27毛琳箐康健
廣西民族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景觀文化

毛琳箐 康健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為載體,表達了特定人群精神文化、藝術審美等的“活”的文化形態,聲音是保持其活態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聲景觀是由聲音和空間兩要素構成的抽象景觀形態,兼有二者共同的文化與社會特征,是非物質與物質的對話。本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聲景觀研究的切入點,通過探討貴州侗族傳統村落聲景觀的文化屬性、活態屬性和非物質屬性等基本屬性,依此作為判定傳統聲景觀是否可歸類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與文化表現;通過對其歷史傳承價值、精神認知價值、審美藝術價值以及經濟社會價值等核心價值分析,確定了傳統聲景觀對于村落活態保護的文化與現實作用。傳統聲景觀具有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是人的活動空間和行為模式的結合,須將其納入傳統村落保護范疇,以真正實現傳統村落空間與文化的整體性與活態性傳承。

【關鍵詞】傳統聲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與價值;整體性保護;活態傳承;貴州侗族村落

【作 者】毛琳箐,石家莊鐵道大學講師。河北石家莊,050043;康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天津大學教授。天津,300072。

【中圖分類號】C12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0)01-0108-009

一、引言:關于傳統村落的活態保護

傳統村落的保護價值,一方面在于其悠久的歷史性,因其大都形成較早,包含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精神和場所文化的空間記憶,因此通常也被稱為“古村落”。另一方面在于其所蘊含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因為這些村落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化景觀,并大多仍以活態的形式延續至今,因此2012年9月傳統村落保護與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決定,將其稱為“傳統村落”,以突出村落作為“活著的文化遺產”的文化、傳承、歷史、藝術、社會等重要價值。

關于古村落的保護,國內外都已取得了相當數量的有價值的成果。1964年于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上通過的《威尼斯憲章》中明確定義,“歷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僅包含個別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夠見證某種文明,某種有意義的發展或某種歷史事件的城市或鄉村環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遺產總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其中提出:“文化遺產”應包含“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十二屆全體大會于1999在墨西哥通過了《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憲章》,該章程作為《威尼斯憲章》的補充,提出“當今對鄉土建筑、建筑群和村落所做的工作應該尊重其文化價值和傳統特色”,“鄉土性幾乎不可能通過單體建筑來表現,最好是各個地區經由維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和村落來保護鄉土性”等保護原則,提升了對以村落為載體的鄉土建筑的廣泛重視;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于2005在西安通過了《西安宣言》,提出更好保護“歷史區域及其周邊環境”。

在此基礎上,意大利通過國家立法保護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產;日本于1975年對《文化遺產保護法》進行修正時提出“傳統建筑物群”這一概念,村落作為最典型的傳統建筑物群體集合,成為了保護的重要一項,并讓當地民眾積極參與到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中,以確保以居民為主體的村落文化的活態化發展;法國為保護古城/村落的完整性,對其進行了專項規劃與搬遷,并制定了嚴格的維修與改建制度;英國通過成立各種古建筑保護團體,推動古村落保護的全民參與意識形成。

在我國,根據習總書記在2013年12月的中國城鎮化會議中提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在2018年全國兩會提出“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分類推進,特別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等主要工作精神,2014年4月中央有關部委聯合出臺指導意見提出“用三年時間使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截止2019年6月,共分五個批次評選了6819個中國傳統古村落。其中,貴州作為傳統村落數量最多的省份,共有724個傳統村落入選,僅黔東南州就有409個中國傳統村落,占全國范圍內市域排行的首位,因此該項工作已成為貴州文化建設中重要的一項,并于2017年8月貴州省第十二屆人大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通過了《貴州省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條例》,從整體風貌、格局、傳統特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等角度,切實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開展。

二、聲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聲景觀研究概述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確認,傳統村落這類具有普遍價值的建筑群屬文化遺產范疇?!妒澜邕z產公約》中又界定了有形文化遺產與無形文化遺產的區別,以人類口頭方式相傳的民間遺產,包括傳說、語言、習俗、音樂、舞蹈、禮儀等與鄉村精神生活密切相關的民俗文化,都應作為無形文化遺產的重要形式,即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并且強調其“活態”的傳承,這里的“活”不僅指的是對傳承主體的保護,亦包括對總體原貌社會、生活、自然等狀態的保留。

一方面,聲音是上述無形遺產共同的構成要素,因此UNESCO于1992年發起了“世界記憶工程”,其中,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收藏的包括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寺廟音樂等7000小時的錄音檔案,于1997年被授予“世界記憶名錄”稱號。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形態的表達還需要所在空間的物質界定,因此,傳統村落中的聲音與建筑空間共同構建了一種無形的景觀形態——聲景觀(soundscape),通常以“非物質”或“無形性”為主要形式存在,并兼具二者的共同文化特征,即不僅包括民族藝術文化和居住建造文化,亦包含傳統村落群體建筑的文化遺產和聲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與特征。

聲景觀(soundscape)源自景觀(landscape)一詞,由R.Murray Schafer提出,最早被解釋為“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是指由聲音與自然、社會、文化、生物等共同構成的自然界聲環境系統,對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聲音環境保護研究是其重要組成部分[1]。如日本于1993 年成立了“聲景研究會”,提倡對歷史聲音遺存的保護,并挖掘其所蘊涵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內涵等,并于1996 年由政府組織開展了“百種日本音景:保護我們的遺產”活動,包括自然界中最常聽到的動物叫聲、潮水聲、寺廟里的鐘聲等都被看做是遺產的一部分,將了解、傾聽和正確對待聲環境的意識普及到了平民生活中[2]。

植被對聲景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聲吸收與聲反射。侗族村落周邊植被以高大、密集的柏科類為主,有研究發現,距地面2米高的聲源經過500米的柏樹林后,各倍頻程SPL降低的數值為:63Hz(3.2 dBA)、125Hz(9.7 dBA)、2kHz(21.7 dBA),以及4kHz(24.7 dBA),并且由于柏科植被形態對聲音有向下的反射作用形成與地面的二次反射,因此聲衰減值較低于其他科類植被。此外,平整茂密的草地對聲音的吸聲效果較明顯,尤其是對中高頻聲的影響[11]??傊?,聲景觀受到地形、溫濕度、地表植被等環境條件影響,反映出特定的地域文化屬性,是其在選址經驗影響下的民族文化特質的表現。

其次,建筑建造形制是聲景觀文化屬性的物質表達,它與社會文化等相關聯。侗族傳統村落建造是以“因地制宜”為基本,以民族傳統文化習俗為導向,因此建筑材料多為天然的、不經修飾的木材與石材。其中,表面凸凹的石材基本不具備吸聲能力,并結合山地地形做成溝、坎、臺形成回聲;木材為多孔材料,吸聲性能良好,濕熱環境下木材的吸水性會降低材料的孔隙率,因此吸聲性能也會降低;木材隔聲效果較差,如25毫米厚木板的平均隔聲量為34.66dB,而24毫米厚的空斗隔墻其平均隔聲量則為45.5dB[10]529-531,加上木桿欄建筑底層架空、上層通透,門窗洞口尺度大,因此建筑的聲透射效果較好,易獲得了良好的室內聽覺感受。

此外,群體建筑的空間形態與族群的社會組織文化密切相關,是傳統村落聲景觀文化屬性特殊性的展現。侗族以合款制作為其族群的組織模式,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以鼓樓為中心的聚落群體空間組織形式——豎向空間上,鼓樓作為族團的最高點,起著劃分領域空間的控制作用,其本身又將牛皮鼓聲源的聲壓級擴大,并結合四邊形、六邊形、八邊形等多邊形形體,形成一個多面體無指向點聲源,賦予了聲景觀特殊的侗文化屬性;橫向空間上,鼓樓、戲臺、魚塘以不同空間圍合模式成為侗族村落的公共空間,包含了侗人日常所有的公共活動,并形成了村落群體空間中的面聲源,也賦予了聲景觀的侗族特有空間文化屬性。

(二)活態屬性

活態屬性是文化的生存方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別于物質文化遺產最根本的屬性,因此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的重要前提。這種活態屬性,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體,以人為主體,以人為載體,以人為活體,即指某種文化或文化現象依附于特定的人群或空間存在,一旦脫離就將失去其存在的價值意義,從這個角度而言,人口的數量、質量和流動是影響非物質文化傳承的主要因素[12],人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尤其在侗族這樣沒有文字的民族中,“口傳心授”的文化傳承模式,使得以人為主體的“活態性”傳承成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保留的決定性要素。另一方面,民居建筑、傳統村落等物質文化遺產也需要以人的活動為載體,從而變成活的文化事實。侗族傳統村落中的鼓樓、戲臺、魚塘等公共建筑與空間中,各種節日民間活動、儀式禮儀、甚至是合款制文化下產生的族團議事、寨老會議等非物質文化形式,都是保持整體村落活態性的重要內容。

不論是侗人對文化的活態傳承,還是各種族群活動對侗族傳統村落空間的活態保持,都是以聲音作為媒介的。其中,“口傳心授”即以口頭傳播為途徑,又加入了侗文化的儀式性特征,因此決定了其傳播過程中的情境是豐富的,是以語言、大歌等聲音為主體,以鼓樓、戲臺等公共空間為物質載體的敘事性場景,這便是文化傳播過程中聲景觀的活態屬性;鼓樓等主要建筑作為侗文化的精髓,與侗人的活動密不可分,脫離了鮮活的現實場景,就將失去其本身的非物質文化價值,如現在的很多侗寨,即使不再敲擊木鼓——以擴音器取而代之,但依然保留了其作為信號聲景觀的功能和作為逢年過節大歌演唱比賽、迎接重要客人來訪、寨老議事、閑事集會等的重要場所,保留了鼓樓作為主要聲源的聲景觀的活態性;聚落群體景觀中,聲景觀是其景觀活態屬性的體現,以自然聲、動物聲等為主要聲源的背景基調聲景和以人的活動聲為主要聲源的文化標志聲景,都需要依托其特定的地域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而存在,一旦改變了自然環境原貌,或離開了傳統的侗人群體生活行為模式,那么群體聚落的鮮活性亦消失。

總而言之,現在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提出的整體搬遷,即是強調對其的靜態保護,這樣做一定程度上可能會使一部分傳統文化因失去活態傳承的土壤而逐漸消失。因此,將聲景觀納入非物質文化景觀遺產的范疇,就是要從村落景觀的總體入手,加入人的文化與社會行為,保留以聲音為主題的聲景觀形態,突出其活態屬性,以保持傳統村落的原生活力。

(三)非物質屬性

非物質屬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別于物質文化遺產的最根本屬性,其文化必須以人為載體,通過人的思維或者精神傳承與傳播,從而形成特定人群或地域內的文化認同,如各種工匠技藝、藝術表演等。這些文化首先產生于精神與思維層面,是無形的、抽象的,再通過行為活動形成具象的物質表達[13]。因此,文化形態的非物質屬性即是其必須依附于特定人的精神或思維存在,一旦在傳承過程中出現了斷代,便將失去其非物質文化的價值。

聲景觀作為一種不可見不可觸的、無形的、抽象的景觀形態,其本身就體現了非物質屬性。構成聲景觀的兩個要素——聲音與空間,其物質形態、產生過程以及文化本質都具有非物質屬性。其中,聲音是無形的,是通過物體振動產生的波動并通過一定的介質傳播而形成的,因此從形態構成上區分,聲音是屬于非物質的。從聲音的文化存在形式看,亦是非物質的。在侗族傳統村落中,文化的傳播需要聲音,如口傳心授、侗族大歌、侗戲表演等,都是通過人的口頭表達形式進行,是人的思想或精神傳遞的過程,是一種抽象的文化現象,具有非物質的屬性。

相對于有形的村落空間本體,如建筑、樹木、地形等而言,與村落空間相關的建造文化是無形的非物質的。如植根于侗族文化的“合款制”群體建造文化、與稻作文化相關的“河谷平壩、近水而居”的村落選址文化以及“隨形就勢、因地制宜”的地域建筑形制與材料建造文化等,都是其空間非物質屬性的體現。此外。村落空間的物質形態是可判斷與測量的,如我們常用圍合、半圍合和開敞等來形容傳統自然村落的空間形態,并可借助測量工具加以度量,但構成聲景觀的聲場空間——即聲音在一定場域內的傳播范圍是無形的,無法通過簡單的工具加以度量,只能借助聲場模擬軟件劃定理論上的范圍邊界,并取決于聲場內空間界面的圍合度、地形、材料的聲吸收與聲反射系數等環境因素,都是由數據化的抽象參數決定的,也體現了其非物質的屬性特征。

四、侗族村落聲景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分析

事物的價值通常是由其功能所決定,文化遺產的價值亦是如此,這利于從不同的評價角度認知遺產的文化本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其本身包含一個復雜且多元化、多維度、多層次的價值體系,是從不同的功能角度體現文化對一定人群的作用。聲景觀具備非物質文化的特征與屬性已毋庸置疑,侗族傳統村落中聲音與空間的遺產價值已得到認可,因此其所構成的聲景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亦是二者價值的集合,是受到歷史、文化、社會、科學、審美等影響下集體無意識行為的表現。

(一)歷史傳承價值

歷史傳承價值是一種文化現象或形態能否被確定為文化遺產的最基本條件。在侗族傳統村落中,構成聲景觀的聲音和空間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并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代。其中,聲源本身的歷史傳承價值體現在侗語的代際傳播,并且口傳的文化傳承方式決定了以語言為主體的聲音表演文化形式,如侗族大歌等民間敘事歌、侗戲等民間戲曲,內容幾乎涵蓋了侗族歷史、神話傳說、古規古理、風尚習俗等方方面面;村落空間的物質形態,包括選址、圖底關系、空間圍合度、建筑材料選用等,是對侗族先人居住文化、歷史環境等歷史建造文化的傳承與反映。

在此基礎上,一方面,以族群活動為載體的聲景觀文化遺產,真實地記錄了侗人的人文社會活動和居住環境的自然特征。另一方面,聲景觀本身是抽象的、無形的文化形態,很難用文字記錄,因此衍生出侗文化中語言、音樂等聲音文化的現實作用,即利用口傳心授、民間詩詞歌賦等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傳遞文化因子,如侗族大歌全靠“桑嘎”(歌師)口頭教唱,這也形成了一種侗族特有的、以歷史文化傳承為目的的聲景觀形態。

總而言之,透過聲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歷史時期侗人的社會組織結構、生產發展水平與生活方式、道德習俗與思想禁忌等,以更加真實的文化傳播方式不斷地補充正史史料研究內容,具有豐富的歷史傳承價值,成為民族文化整體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二)精神認知價值

精神認知價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功能體現。聲景觀的無形性特征決定了它們通常是一個民族意識、文化理念以及群體精髓的體現,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特質與價值。同時,聲景觀又與某一民族的生活態度、社會行為等一脈相承,是其特有文化意識、心理模式、生活習俗和生產方式的集合,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外現,具有明顯的文化典型性和辨識度,體現出對族群的認知價值。

侗族傳統村落中,一方面,由于傳統侗族文化中對精神的需求遠遠大于物質,“飯養身,歌養心”表達的即是這種文化特質,因此,數量眾多且儀式隆重的節日、集會等貫穿著侗族生產與生活的各個階段,與之相關的聲景觀體現著侗族的精神面貌。如“祭薩”是侗人最隆重的活動,每個侗族村落都有薩壇,每到正月,信炮一響,眾人齊誦“薩詞”,這種宏大的聲景觀場面,體現出侗族對女性祖先堅不可摧的崇拜情結和強烈的依賴情感,是其民族精神和文化認知的體現。此外,巫術對侗族的心理和行為有支配作用,是溝通人神兩界的媒介,由于閉塞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水平,使得這些巫教觀念大多還處于意識水平比較低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階段,如對自然物或自然現象等的祭拜,包括祭山、祭樹、祭風、祭雷電等,侗族擅長用歌唱或各種響器模仿這些自然的聲音,創造環境聲音意境,并逐漸成為該民族生生不息、賴以生存的精神遺存。

另一方面,構成聲景觀的侗族各種聲音活動大都以傳播族群文化是使命,聲音在特定空間場所的現實功能作用,決定其所包含的認知價值。如鼓樓作為侗族的標志性建筑,與之相應的是以鼓樓為物質載體的、傳遞具體涵義的信號聲景觀,并且這些涵義只有族內的人才能理解,因此這種非物質形態的可識別性決定了它在族群中的認知度。還有一些侗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如分聲部表演的侗族大歌,其聲音本身即是可辨別的侗文化組成,是侗族人的生命動力與精神寄托,其對族群文化的認知價值顯而易見。

(三)審美藝術價值

1.村落聲景的審美意趣

環境聲源的物理特征和空間的建造文化決定了村落聲景觀的審美藝術價值。建筑聲學學者研究發現,自然界的水聲作為最常見的聲音之一,由于其形態的多樣,包括線狀的流水,如溪流、瀑布;點狀的水源,如泉水、淵潭等;面狀的水域,如湖面、海水平面等,因此被廣泛運用到了古典園林的景觀營造中,即利用水的“流”“落”“滯”“噴”營造出不同的水聲景效果,體現了古人的審美意趣[14]。音樂學家也已針對各種鳥叫聲開展了相關聲學研究,結果證明鳥叫聲的頻譜和情感含義等同人類聲樂作品和音樂表達有著極為驚人的相似,是其藝術價值的體現,如把夜鶯的聲音比作純凈的協奏曲,把白色麻雀的叫聲比作清脆的口哨聲,把沼澤鶯的叫聲比作顫抖的音樂聲,把灰色大麻雀的叫聲比作單調的嗡嗡聲,把虎皮鸚鵡比作嘈雜且粗而響的叫聲等[15]45。侗族傳統村落依山而建,臨水而居,這些優美的環境聲景觀被自然地融入到村落景觀之中,包含著侗人的審美意趣和藝術需求。

2.方言語調的樂語藝術

語言作為傳統村落中最主要的聲源,有研究指出,影響方言聲景觀(即語境)最直接、明顯的因素是聲調,即語音聲音的基頻隨時間而高低升降的變化[10]529-531。相比于只有4個聲調(陰、陽、平、仄)的漢語語境,侗語最顯著的特征便是調類、調值十分豐富,共有15個聲調[16]9-10,是世界上聲調最多的語言之一,因此被賦予“美妙的民族語言”的美譽。我們可以用樂語(即聲樂語言,是音樂化了的語言或歌唱性的語言,其句式結構富于節奏感,平仄押韻均有韻律感[7]90)來描述侗語的這種多聲調特征,亦表達了侗語豐富的藝術價值。

3.口頭文學的聲音藝術

口頭文學是侗族等少數民族最主要的文化傳播形式,是用語言結合表演的藝術形式,常被稱作是“民族文化史、藝術史的活化石”,“活”字體現了它的特點,即構成形式豐富、有人的活動參與、并結合了侗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等,是侗族聲音藝術的集中體現。

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廣場歌”“敘事歌”“酒會歌”和“攔路歌”等六種。[17]其中,侗族大歌最負盛名,它的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口頭藝術表演形式,一般由男女聲混合而成的二聲部組成,以高聲部為主旋律,低聲部以拖長尾音的方式和聲,在民間有“雄音”(高聲部)和“雌音”(低聲部)之稱,主要歌腔有幾百種,被譽為“世界的天籟之音”,體現了珍貴的作為民間音樂的藝術價值。《三江縣志》載:“侗人......按組互和,而以喉者佳者唱反音”,清代《秀庵記》載:“(侗人)前者唱于(即吁)而隨者唱喁,聯袂而歌,于焉喁如,眾樂皆作,八音備舉,合村中,無一非能鳴者焉,彼天地間亦可嘗有寂墻耶”,都是描述大歌表演時眾人齊和的景觀場景,是對其民族集體審美意趣的體現。

侗戲是2006年第一批入選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口頭表演藝術,其曲調主要有“平板”(又稱“普通板”,敘事性)和“哀調”(又稱“哭調”,表達悲傷)等,伴奏的樂隊分管弦樂(二胡、牛腿琴、侗琵琶、侗笛、蘆笙)和打擊樂(鼓、鑼、鈸、镲等,只用于上下場)[9]46,聲場構成十分豐富。如由著名侗族歌師梁耀庭與梁邵華根據侗族傳統文學《珠郎娘美》改變的侗戲,將劇本分為17幕,利用修飾性的語言、音樂、表演等增加舞臺效果,使整個觀演空間聲場的音質飽滿,情感表達豐富,從說、唱、演、吹奏等多個角度詮釋了侗族口頭文學的藝術價值。

說唱文學也是侗族口頭文學中的重要一類,它既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又受本民族歌謠韻律與方言音調的影響,形成了侗族特有的說唱藝術。如侗族琵琶歌因由琵琶演奏而得名,侗族琵琶大都四弦,演奏方式有撥、打兩種[18],樂器本身的發聲特點是:弦的振動——復手的振動——面板的振動,音量大且音域廣闊,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19]。歌師在進行琵琶歌說唱表演時,聲情并茂,根據敘事的內容表達不同的情感,營造不同的藝術氛圍,極具感染力。

在口頭文學的傳播過程中,侗人還善于對環境聲進行模仿,惟妙惟肖,聲音歌即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它是用聲音來模仿自然界的鳥叫蟲鳴聲和自然流水聲等,主要是由虛詞、襯詞加上模擬各種大自然聲音的象聲詞組成。例如《蟬歌》用“呦吉嘛呦吉嘛吉呦吉呦……”“吉嘛呦吉嘛呦吉呦吉呦呦……”等模仿蟬的鳴叫聲,體現了它的藝術欣賞價值。此外,侗族人還利用竹子等做成的各種樂器模仿環境聲,如蘆笙、侗笛、琵琶等,表達不同的藝術效果,如《侗款》中所記載:“山澗之水聲喲喲,取架大號笙叫哥樂;山澗之水聲耶耶,取架小號笙叫切列;山澗之水聲盈盈,取架倒蓋筒大號”,描繪的就是“大號笙”“小號笙”和“倒蓋筒大號”所吹奏出來的不同的藝術效果,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四)經濟社會價值

經濟社會價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存續的物質前提,沒有經濟的支持,非物質文化難以保護與創新;沒有社會的包容,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難在現代語境中煥發生機。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一旦確定,也將在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中發揮其重要的經濟與社會價值。聲景觀主要有聲音和所在空間兩個要素構成,兩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與社會價值已得到確定。

在村落空間方面,對已確定為傳統古村落的、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的傳統侗族村落,以保留空間格局和生活原貌為前提,開展保護性修復和環境提升,并進行適度旅游開發,以成為活態的文化旅游項目為村落發展帶來經濟與社會效益。如肇興侗寨在近些年的旅游開發中,在保留原村寨里居民生活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適度的村落環境改造,并由各鼓樓所在團為單位,通過出租店鋪、售賣侗文化衍生品等讓村民共同獲利,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為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物質基礎。在聲音方面,對于入選世界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侗族聲音文化進行大力弘揚,不斷地推動音樂、表演等文化形態的價值轉化。如打造了文化品牌“多彩貴州風”,通過比賽等形式對侗族大歌進行推廣,并在村落中發展文旅產業,結合大型侗文化藝術展演,推動聲音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經濟效益轉化,從而推動其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此外,以口頭文學為主的聲景觀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一方面,它是侗族祖先崇拜、氏族集會、婚喪嫁娶等重要活動中的最主要社會方式,這是有侗民族本身的聲音文化所決定的。另一方面,這類聲景觀通過口傳文化,還對族群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教育起到了教化功能,以“款”為代表,它是“合款制”文化下產生的侗族民法,由于侗族缺乏民族文字記錄,為便于記憶與傳承,于是侗人將此民法編成了具有節奏和韻律的“款詞”進行傳唱,其內容是關于款的歷史、款約的遵守與懲罰制度等族譜族規,目的是為了規范族人的行為、歌頌優良的道德品質、樹立族群的典范,懲惡揚善,達到對族人的教化目的。

五、結 論

傳統村落中的聲景觀作為聚落物質文化遺產衍生出的非物質文化形態,既具有聲源本身的物理特征,又與所在空間的物質形態密不可分,聲景觀的雙重構成使其成為了二者文化的結合。在侗族傳統村落中,世代沿襲的聲音文化是族群得以延續的源泉之一,源于稻作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聚落空間肌理是文化得以傳播的土壤,使得聲景觀也呈現出侗民族特有的文化與地域特征,并具有重要的現實功能,這是侗族與其他民族所截然不同的聲音觀的體現。近些年,地方政府加大了對侗族傳統村落及其文化的保護,并在保護群體聚落形態和單體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侗族聲音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重視與支持。盡管如此,關于侗族聲音和村落空間的研究和保護依然是分離的,當空間脫離了聲音等特有的文化活動將失去其活態的特征,而當聲音脫離了空間等物質形態的限制也將失去其存在的地域與文化價值,成為沒有情感的音符,因此利用聲景觀將侗族村落中的各種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生活場,這也是保持古村落完整性的重要一環。此外,聲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也可結合現有的侗族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最早由法國人弗朗索瓦·于貝爾和喬治·亨利·里維埃提出,其目的是通過保持自然的原生性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力求將文化產生與傳播的生存環境、傳承載體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態完整地保存下來[20],如目前貴州的四座生態博物館包括:梭戛生態博物館——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錦屏隆里生態博物館、花溪鎮山村生態博物館。而將聲音納入生態博物館建設中,結合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更加系統、全面地搜集侗族傳統村落的各種聲音,將更加真實地保存和還原侗族文化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以推動侗族傳統村落遺產的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的全面開展。

參考文獻:

[1] 王俊秀. 音景(soundscape)的都市表情:雙城記的環境社會學想象[J]. 國科會補助研究計劃環境音研究:新竹市音景調查與分析,1999.

[2] 你的新耳朵:二[N]. 臺北: 中國時報,2011.

[3] 秦佑國. 聲景學的范疇[J]. 建筑學報,2005(1).

[4] 張東旭,相月,陶緒一. 遼寧地區藏傳佛教寺院聲景研究[J]. 建筑科學,2017(8).

[5] 黃凌江,康健. 歷史地段的聲景——拉薩老城案例研究[J]. 新建筑,2014(5).

[6] 謝輝,李亨,康健. 山地城市傳統歷史街區聲景觀初探——以重慶磁器口古鎮為例[J]. 新建筑,2014(5).

[7] 孟子厚,安翔,丁雪. 聲音生態的史料方法與北京的聲音[M]. 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8] 蔡凌. 侗族聚居區的傳統村落與建筑[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9] 申茂平.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M].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10] 馬大猷. 聲學手冊[M].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4.

[11] G.A.Parry,J.R. Pyke,C.Robinson. The excess attenuation of environmental noise sources through densely planted forest[J]. Acoust,1993(3).

[12] 李虎,李紅偉.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口要素探析[J]. 廣西民族研究,2019(3).

[13] 寧洋.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屬性[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14] 程秀萍. 中國古典園林聲境的營造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8.

[15] Schafer R M. The Soundscape—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M]. Vermont: Destiny Books,1977.

[16] 黔東南州地方志辦公室編. 黔東南方言志—黔東南苗族侗族地區漢語方言調查研究[M]. 成都: 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7.

[17] 郭陽,劉曉靜. 淺析《珠郎娘美》對侗族音樂的影響及傳承[J]. 貴州民族研究,2014(7).

[18] 楊旭昉. 琵琶歌:侗族的說唱詩歌藝術[J]. 民族論壇,2011(3).

[19] 高珊,高璐,丁麗娟. 淺析琵琶“彈”的聲學特征[J]. 大舞臺,2010(6).

[20] 黃艷. 生態博物館理念嵌入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 廣西民族研究,2018(6).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SOUNDSCAPE:

Taking Traditional Dong Village in Guizhou as an Example

Mao Linqing, Kang Jian

Abstract: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lies on human, expressing the "living" cultural form of the spiritual culture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Sound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aintaining the vividness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Soundscape, an abstract landscape composed of sound and space, has both cultural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being the dialogues between the intangible and the tangible. In this pap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cut-in point to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soundscape. Through discussing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living attributes, and non-material attributes of traditional soundscape in Dong villages in Guizhou, it works to judge whether traditional soundscape can be classified within the criterions and cultural expression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analyzing its core values such as historical inheritance value, spiritual cognitive valu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value,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 it works to define the cultural and practical functions of traditional soundscape on preserving the originality of villages. Traditional soundscape,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human acting spaces and behavior modes,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us, i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order to truly realize the integral preservation and living inheritance of spaces and cultur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traditional soundscape; attribute and valu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gral preservation; living inheritance; Dong villages in Guizhou

﹝責任編輯:李? 妍﹞

猜你喜歡
景觀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景觀別墅
現代裝飾(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誰遠誰近?
景觀照明聯動控制技術的展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18在线| 91免费在线看| 亚洲精品日产AⅤ|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国产在线啪|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www精品久久|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伊人天堂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欧美日韩福利| 91视频区| 无码丝袜人妻|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清纯| 成人在线亚洲|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亚洲最新在线| 久久综合婷婷|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操美女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第4页|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久久精品丝袜|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538精品在线观看| 一级福利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色综合激情网|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亚洲精品第五页| 久草视频中文| 91精品人妻互换|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综1合AV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亚洲视频a| 高清免费毛片|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网址|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色国产视频| 狠狠干综合|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91蝌蚪窝| 青青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