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俊?

“2018年剛來時,調研得出結論,治河面臨著生活、農業、工業污水排放‘三座大山。”在去往惠州沙河的路上,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水環境中心主任曾凡棠回憶道。2018年,惠州沙河水質已斷崖式下滑至劣Ⅴ類,曾凡棠團隊受邀駐點博羅縣治理沙河,而到2019年底,沙河河口國考斷面水質全年均值達Ⅲ類,“一年半將一條大河治好,真的很不容易。”
2020年廣東省“治污攻堅一號令”明確,攻堅劣Ⅴ類國考斷面外,也要加強優良水體達標攻堅,強力推進惠州沙河河口等6個國考斷面水質穩定提升至Ⅲ類以上。
沙河水如何從劣Ⅴ類躍升至Ⅲ類?優良水質能否穩定維持?記者深入惠州沙河尋找答案。
母親河復清迫在眉睫
到達沙河河口時,微風輕拂,河面開闊潔凈,岸邊不時有居民散步路過,此時的沙河已沒了劣Ⅴ類河的樣子。
沙河發源于惠州博羅縣羅浮山北部的大小源坑,全長89公里,由北向西南匯入東江北干流,流經博羅縣的長寧、園洲、石灣等7個鎮,也成為博羅縣的母親河。
“污染大約從2000年開始,博羅縣的工業和農業開始加速發展。”博羅縣副縣長李平介紹,由于當時發展方式粗放,流域內存在大量低端落后的重污染行業企業,同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再加之畜禽養殖業總量大、污水直排入河,到2015年中,沙河水質出現斷崖式下降。
到2017年底,沙河河口斷面水質已經惡化為劣V類,氨氮、總磷超標。
讓母親河復清迫在眉睫。
“一到沙河馬上做細致調研,找到污染源頭‘三座大山,流域內工業、生活、禽畜養殖污染貢獻比例約各占三成。”曾凡棠說,掌握污染源后,團隊開始配合博羅縣做治水規劃,“基本上每周都要來博羅縣,參與各種方案論證,在這種伴隨式的治理下,治水在博羅縣上下形成共識。”
2019年,博羅縣成立縣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制定系統的水質達標攻堅實施方案。李平介紹,當地建立沙河流域縣領導掛鉤工作制,流域沿河的7個鎮和1個管委會分別由1名縣領導負責,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各部門分別牽頭開展整治工作。
圍繞工業、生活、養殖污染“三座大山”的治水行動開始展開。
生態修復讓黑臭河涌恢復生機
到達博羅縣石灣鎮中心排渠(河涌)時,天色有些陰沉,但眼前河面的綠色水生植物依舊蔥郁,曝氣裝置如噴泉一般,讓人仿佛置身公園。“原來的河又黑又臭,住在附近夏天都不敢開窗。”村民賴大叔回憶說。
“類似的排渠在沙河流域內一共有19條,各類污水直排,其中13條惡化為劣Ⅴ類,直接影響沙河水質。”曾凡棠介紹,首先針對污染排渠展開了系統治理。
由于截污管網不足,排渠治理首先要完善管網建設。“這些竹柳下面都新鋪設了管網。”弘東環境治理有限公司石灣項目負責人王建國介紹,治理工程先將排渠內淤泥挖出,做河床修復,而淤泥通過無害化處理后,建設駁岸覆蓋管道,同時在水面種上植物。
隨后進一步修復河道生態。“此前由于污染嚴重,很多微生物死亡,現在投入有益微生物,再通過曝氣裝置將氧氣溶解在水中,提升細菌活性,減少水中的氨氮含量。”王建國介紹,水面種植了竹柳、狐尾草等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污染物。
“這一段差不多5公里,是最早的示范段。”曾凡棠說,起初當地居民搞不明白,不太愿意配合,于是做了一個示范段,“居民們看到治理效果后,都特別滿意。”
同時,博羅縣也加快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截至目前,沙河流域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44座,實現行政村“一村一設施”建設目標,今年將繼續打通、修復原有管網,提升效能。
通過控源截污、河道強化處理與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模式,目前石灣鎮中心排渠已基本消除黑臭。這樣的治理模式也在沙河其他排渠推廣,到今年3月,劣Ⅴ類排渠由13條減少為1條,沙河支流逐漸復清。
創新生態調蓄塘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這里以前是個臭水塘,漂浮很多垃圾。”園洲鎮寮仔村村民李先生所說的,是園洲科普生態公園。走入園內,綠植茂盛,流水潺潺,漫步其中倍感愜意。這個用于周邊村莊污水治理的項目,如今已成周邊村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農村生活污水量不大,而且離污水處理廠遠,就建設了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收集周邊村莊的污水。”鐵漢生態公司經理鄧鈺鋒介紹,處理后的水流入公園內的濕地,出水可達Ⅴ類,最后再流入一旁的茶亭排渠。
除農村生活污水外,隨著降雨沖刷,雨水徑流等面源污染進入農田溝渠、河流等問題也十分突出。
由此,博羅縣專門在茶亭排渠周邊租下魚塘,改建成生態調蓄回用塘。“利用提升泵將農業面源污水抽到塘里,通過復合生態塘等做凈化處理。”鄧鈺鋒介紹,通過調蓄能減少流入排渠的有機物和氮、磷等污染物,且處理后的水可回補茶亭排渠,或作灌溉水源。
“實在地說,建這些塘經濟效益不高,但治污效果很好,生態效益高,也只能‘逼著做。”曾凡棠表示,今年這種“一體化處理+生態塘深度凈化補水+農業面源調蓄回用”的治理模式將在博羅縣其他地方繼續推廣。
此外,博羅縣也繼續整治畜禽養殖污染。“優化調整畜禽禁養區范圍,并嚴格管理。”博羅縣畜牧獸醫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完成沙河流域136戶畜禽養殖場廢棄物清理,并督促養殖場(戶)完成對408畝糞污塘的深度治理,同時也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畜禽養殖污染網格化巡查監督機制。
工業治理帶動產業升級
行車于博羅縣園洲鎮,街道兩旁的建筑顯得有些老舊,一樣老舊的還有此前的產業結構。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工業污染也一度讓當地治水變得艱難。
“東江—沙河水系連通工程位于園洲鎮,光周邊企業拆遷費就花了2億多,那個就是此前惠州最大的印染企業。”順著廣東水電三局大灣區總經理陳紅軍所指,記者看到小海河道與沙河連接處,一間間廠房已被拆除。
沙河原通過小海河道與東江連通,歷史原因導致河道被填堵,隨后建起印染企業。最大企業排水量達8000多噸一天,粗放式發展下,小海河道周邊也聚集低端產業,污染加重。
“園洲鎮位于東江中下游北岸,北靠羅浮山,環境本來非常好,如果能恢復水生態,有希望吸引更多高新企業落戶,幫助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曾凡棠表示。
明晰利弊后,博羅縣決定拆除污染企業,打通河道。“以前粗放的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不能再要了,忍痛也得治理。”李平表示。隨后,東江—沙河水系連通工程啟動,目前已將印染廠拆除,并全面實施截污、清淤、清障等,長約4.56千米的河道正逐步恢復生態,“連通后,在枯水期東江也能向沙河日均補水至少45萬立方米,增強沙河水體流動性提升水體自凈能力。
嚴管污染企業,倒逼產業升級,也成為博羅縣工業污染治理的思路。
“給企業做選擇,而不是‘一刀切堵死。”惠州市生態環境局博羅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治水以來,該局一方面嚴查、關停“散亂污”無證企業,另一方面則對169家涉水重污染企業實施轉型和提升策略。
要求企業對排污設施提標改造,出水必須達到Ⅳ類標準,以此倒逼企業升級。對一些位于城鎮及居住區的企業鼓勵轉型為其他無污染產業,對主動申請注銷排污證的企業給予獎勵,而對一些生產較先進的企業允許其進行提標改造。
在生產電腦電路板等的華通電腦生產園區,經過提標改造的污水處理設備正有序運轉。華通電腦環保工作負責人汪先生表示,公司日產污水8000噸,提標后出水達Ⅳ類,但處理、運營費成本比之前增加了50%,“環保是趨勢和共識,客戶也會有感觸,如果我們對環境負責,那也必定對產品負責,這樣看環保也是機遇。”
目前,博羅縣沙河流域已有50家企業主動申請注銷排污許可證,已注銷9家,縣財政將發出獎勵金4500萬元。而對擬提升保留的企業,10家已通過專家現場核查。另外還整治339間“廠中廠”車間。
“治水必定有陣痛期,但更應看到其帶來的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契機。”曾凡棠表示,如東江—沙河水系連通后,將在小海河道沿岸建起龍舟文化展覽館、粵曲文化廣場、生態農業觀景臺等,周圍環境改善也將吸引更多高端產業聚集。
經過治理,目前沙河水質已實現從劣Ⅴ類躍升為Ⅲ類。2019年1—12月,沙河河口國考斷面水質均值為Ⅲ類,今年前3個月,沙河河口水質繼續保持優良,“水質基本保持穩定,隨時可以檢測。”曾凡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