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鴻?林宇晨


東江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主要飲用水源,保護好東江源頭的生態環境,對于維護粵港地區飲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東江中下游中心城市的惠州,近年來切實加大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的力度,推進完善生態公益訴訟制度,讓藍天碧水青山綠岸常駐。
傾倒含油廢液被起訴
2016年10月30日下午,李某華臨時聘請工人,在惠州市大亞灣西區卓越蔚藍海岸小區旁的華千盛沙場將其從多個修理廠回收的廢棄機油進行油、水分揀。在分揀過程中將18桶含油廢液傾倒在沙場地面。經監測,該含油廢液屬國家危險廢物名錄HW08廢礦物油,系有毒的危險廢物。經清理,該處被污染的土壤約79.35噸。
案發后,李某華為逃避法律責任,指使張某祥冒充責任人接受原大亞灣區環境保護局,(以下簡稱“區環保局”)的調查詢問、處罰和區公安局調查,直至司法機關審查起訴階段,被告李某華才承認張某祥包庇行為。
2018年11月2日,惠州市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李某華觸犯污染環境罪,并于同日向惠州市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經大亞灣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審查查明,被告李某華在沙場地面直接非法傾倒屬國家危險廢物名錄HW08廢礦物油的含油廢液,造成環境污染的嚴重后果,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公益訴訟起訴人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依照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對該次環境污染事件評估,請求判令被告李某華承擔本次污染環境事件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費用341205元和應急處置費用26500元;請求判令被告李某華承擔對本次污染環境事件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進行量化所支付的損害評估費用100000元,費用總額為467705元。
被告人李某華辯稱東江環保公司對79. 35噸污泥未進行分揀,應該進行分揀以后才能確認其造成的污染,經過控辯雙方充分發表意見后,李某華當庭表示認罪,并已充分認識自己行為的錯誤性,愿意積極配合籌集資金填補因環境損害造成的損失。
承擔刑事責任與民事賠償
“被告人李某華犯污染環境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 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
“被告人李某華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一次性賠償因非法排放有害物質造成的生態環境修復費用、應急處置費用、損害評估費用共計467705元。”
……
2019年1月29日,惠州市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對李某華違法事實依法作出判決。法院認為,被告人李某華違反國家規定,在沙場地面直接非法傾倒屬國家危險廢物名錄HW08廢礦物油的含油廢液,造成公私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上,屬于嚴重污染環境,其行為已構成污染環境罪,依法應予以懲處。
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李某華犯污染環境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罪名成立。李某華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屬于坦白,且積極賠償因污染環境行為造成的環境污染損失,可依法從輕處罰。由于李某華認罪、悔罪、屬初犯、偶犯、造成的損失剛達追訴標準、積極籌集資金賠償損失,予以采納從輕處罰并建議適用緩刑的量刑建議。
李某華除應承擔刑事責任外,還應承擔因傾倒污染物,嚴重污染環境造成的國家損失。被告人提出應進行分揀后確定其損失,經法院認定,由于分揀程序只是對污泥污染物處理的其中一個環節,該處置費用包含的對象即是79. 35噸的污泥,也是基于79. 35噸污泥的處理單價,而不是分揀污泥后處置費用,故不予采納。
因被告人的環境污染行為所造成的生態資源損失以及惠州市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檢察院為調查事件所造成的環境損害,委托有關專家開展損害評估工作所支出的費用,應當由侵害人賠償。被告人需承擔本次污染環境事件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修復341205元、應急處置費用26500元、損害評估費用10萬元。
鑒于被告人已主動預交污染環境民事賠償款,在庭審前已將該筆賠償款共計467705元預交至法院賬戶,且有一定的悔罪表現,積極配合修復生態環境,且系初犯,可以從寬處罰,符合緩刑適用條件,可依法適用緩刑。
以案釋法
創新三職能合一辦案模式初現成效。在辦理李某華涉嫌污染環境罪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恰逢檢察機關捕訴合一制度的改革,為及時準確收集涉案證據并依法將涉案證據固定好,檢察機關首次嘗試將偵查監督、審查起訴、提起公益訴訟三種職能合一的辦案模式,由同一檢察官辦理,及時介入調查;引導公安機關收集完善被告人李某華侵權行為所造成生態環境損失費用的相關證據,將本案的言詞證據、鑒定意見等證據及時固定,使證據互相印證,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最終收集的證據成為了該案的重要定案依據,提高了司法效率,避免了司法資源的浪費。
加強公檢機關與執法部門溝通聯系。為了切實履行好法律賦予的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職能,做好生態環境領域檢察公益訴訟案件,大亞灣區人民檢察院與公安機關、區環保局等行政執法部門事前就收集固定涉案物證等方面問題進行充分溝通,并達成共識。
區環保局在調查核實階段受被告人李某華誤導,認為李某華實施的行為屬于應當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的第二種情形即“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擬以“污染環境罪”向公安機關移送立案偵查,未委托鑒定機構對環境損害問題進行鑒定。檢察機關建議區環保局在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前,應按照環保部門與檢察機關、公安機關達成的辦理公益訴訟案件事前收集固定涉案證據等方面的共識,及時將本案經清理后的受污染固體廢物移送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機構進行鑒定。區環保局接受檢察機關的建議,委托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機構出具《環境損害評估報告》后依法將該案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環境損害評估報告成重要立案依據。公安機關立案后,被告人李某華以自己只傾倒18桶約1800千克含油廢液尚未達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的非法傾倒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立案標準為由要求公安機關撤案,該案不能以“嚴重污染環境”的第二種情形作為立案標準。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九項的規定,“致使公私財產損失三十萬元以上”也屬于“嚴重污染環境”的情形,可作為“污染環境罪”的立案標準。
檢察機關認為,因區環保局在移送立案前有鑒定機構出具的《環境損害評估報告》,該報告中環境污染損害評估數額確定造成公私財產損失達人民幣46萬元以上,符合污染環境罪“嚴重污染環境”的第九種情形,遂成功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并依法提起刑事公訴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該案中,《環境損害評估報告》不僅是公益訴訟中確定環境損害數額的依據,在刑事案件中也成為了重要的立案依據,在本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鏈 接
建立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合力打擊犯罪
2019年11月5日,惠州市人民檢察院與廣東省環境保護基金會、廣東省環境保護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舉辦環境資源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座談會。通過會議,雙方初步形成了建立在環境公益訴訟、人民調解工作中相互支持、配合的協作機制。惠州市檢察機關發現本市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線索后,可以告知省環境保護基金會、省環境保護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并督促和支持省環境保護基金會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或委托省環境保護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人民調解工作。對于省環境保護基金會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可以協助調查取證,并出庭支持起訴。對惠州市檢察機關辦理的環境訴訟案件,省環保基金會可以利用專家委員會專家資源提供專業技術支持, 協助案件順利辦結。
2019年11月21日,惠州、河源、東莞三地檢察機關在惠州市人民檢察院聯合簽署“東江流域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公益保護協作機制”,三地檢察機關圍繞東江流域生態環境特點,以辦理公益訴訟、刑事犯罪案件為抓手,通過互相協作配合,形成監督合力,共同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