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紀文


綠水青山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非常重要,既是人體健康保護和人們高質量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可奠定經濟綠色增長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容量基礎,促進國家的持續協調發展和中華文明的持續繁榮昌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在國家和社會轉型期被各方廣泛認可和接受,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涵。目前,各方面都已經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行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性。
為了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調動各方面主動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各地區、各行業和各領域都在結合自己的實際,按照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要求,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和方法,實現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形成了一些地方經典的模式。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須以科學理解和實踐“兩山”理論為前提。但在“兩山”理論的具體理解和實踐中,也存在一些誤區,需要予以澄清或者消除。
要從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面科學地理解和實踐“兩山”理論
生態文明是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從生態方面來看,綠水青山具有生態功能和資源供給潛力,國家的發展和生存離不開,因而具有價值重要性,堪比“金山銀山”。
從經濟和社會方面看,國家經濟落后不是生態文明,人民生活貧窮也不是生態文明,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展現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2017年調研時就聽到有的縣領導講,我們不用大力發展GDP,把生態保護好了就行,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還有的學者質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了,還需要轉化為金山銀山嗎?這都是對“兩山”理論的教條式理解。不能把“兩山”理論膚淺地理解為綠了青了就是金就是銀,各地、各行業、各領域必須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實現機制,增強內部造血能力,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中將生態效益最大地轉化為長效的經濟效益,用生態環境的自然孳息回報政府、企業和社會在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巨大的投入。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指出,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要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這兩個文件統一了各方面的思想,目前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在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已經成為自覺自愿的生動實踐。
要從國家大局層面科學地理解和實踐“兩山”理論
目前,我國處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窗口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歷史和現實生態環境問題的階段,到了通過生態修復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階段。這是從全局意義上做出的判斷,但是區域的能力并不均衡,一些地區沒有經濟和技術能力解決本地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國家必須通過區域統籌的方法予以解決。
綜觀欠發達地區廣大的綠了青了的區域特別是鄉村,交通不方便,工業不發達,人才資源缺乏,大多屬于被扶貧的縣域和鄉鎮,其近期缺乏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能力,可以通過國家財政和科技的支持,把這種能力的提升和脫貧攻堅、生態建設結合起來。有些地方相當比例的區域被劃入生態紅線,難以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措施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可以通過國家財政的支持,提升其保護生態和發展綠色農業、旅游業、生態康養業的積極性。而國家財政對這些地方支持的經費主要來源于發達地區提供的工業經濟稅收與城鎮化土地稅收。可以說,沒有工業發達地區的充足財政保障,就沒有全國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生態的全面和深入保護。
從另外一個方面看,發達地區生態環境安全的總體穩定、自然資源的持續供給,離不開欠發達地區生態安全和自然資源的支持,如青海、內蒙、西藏、四川、重慶等省級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對于穩定全國的氣候具有重要作用,其提供的水資源對于穩定長江和黃河中下游發達地區的生態平衡起著關鍵作用;青海、內蒙、西藏、寧夏等省級行政區域提供的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對于滿足東部地區的資源消耗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按照區域公平發展的原則及生態補償和資源補償理論,這些地區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礦山等生態恢復,開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工作,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理應獲得經濟發達地區或者資源輸入地區、生態受益地區的經濟支持。也就是說,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是全局意義上的工作,一些地方和行業在制定本地的綠色發展規劃和政策時,還應當結合本地的主體功能區定位,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不能搞“一刀切”。如對于可以開發利用的區域,則應合理開發利用;對于限制禁止開發利用的區域,則予以嚴格保護,不得采取國家限制或者禁止的方法將綠水青山強行轉化為得不償失的金山銀山。
“兩山”理論的科學理解和實踐離不開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從歷史上分析,農業化時代的綠水青山是解決溫飽的食源,工業化時代的綠水青山是工業生產的資源,后工業化時代的綠水青山是品質生活的組分。研究世界各國歷史發展的實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或者類似的觀念在農業社會形不成,在工業化的初期也形不成,大都形成于工業化大規模的時期,這一時期環境問題相當尖銳且開始阻礙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們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呼聲最為強烈。這個時期通稱為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期。
在轉型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有基礎、有條件得到社會最廣泛的理解和支持。如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2005年在工業經濟相對發達的浙江提出“兩山”理論之時,正是立足于浙江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現實和經濟社會需要盡快轉型的歷史需求。黨的十八大后,“兩山”理論進一步成為指導全國綠色發展的理論,主要也是因為中國正整體處于轉型期,需要盡快開展轉型即產業結構深入調整和工業全面升級改造。
任何理論的提出和實踐的探索都不能脫離發展階段,脫離了發展階段就得不到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就走不遠,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理論和實踐也是如此。當年為什么提出“人定勝天”?是因為那個歷史階段經濟總體不發達,科技總體不發達,國家和社會以向自然索取以解決溫飽問題作為發展的要務。加上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干擾總體不嚴重,人們也認識不到綠水青山普遍意義上的生態價值,一些落后偏遠地區的綠水青山甚至被嘲笑為窮山惡水。在該歷史階段,國家與集體既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將全國特別是落后地區的綠山青山的生態價值轉化或者折算為經濟價值,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人定勝天”的舊時觀念目前已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時代觀念所取代,被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超越,這是歷史的必然。這種必然性建立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經濟和社會長足發展的基礎之上。
中國目前已經進入有能力、有條件解決歷史積累和如今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的階段,通過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求的綠色發展模式既發展經濟也保護生態環境正在成為現實。可以說,“兩山”理論的提出和實踐既符合中國發展的實際,也切合國際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經濟發展的歷史規律,時機恰當,既科學合理,社會也能廣泛接受。
“兩山”理論的科學理解和實踐離不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
人類的生活要改善,必須實施工業文明,開發利用綠水青山。但粗放工業化、城鎮化中的資源開發、污染排放、土地占用、人口集聚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導致區域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綠水青山慢慢地成為一些地區的稀缺品。在人們對物質生活質量和生態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轉型期,如果不啟動高質量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工業發達地區的綠水青山最終會因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度擴張而保不住,欠發達地區的綠水青山會因資源開采和污染轉嫁而保不住。所以,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層次理解,不僅是說綠水青山如何重要,如何愛護綠水青山,而是在高質量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將綠水青山變成生態要素和生產要素,在嚴格保護和高效開發利用綠水青山同時,持久地保護好綠水青山。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林場時就指出,要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凈,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對比浙江等發達地區“美麗中國”建設的成功歷史與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的艱難進程,可以發現如無優勢工業的保障、特色綠色產品或服務的支撐、大中城市需求的拉動、城市投資者的資金支持及國家通過轉移支付開展的生態補償,全國和區域的綠水青山仍舊可能是以前人們所稱的窮山惡水,難以將其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即經濟價值,城市和鄉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新局面也難以全面實現。
在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各地須結合自己的生態、產業和社會發展實際,加強快捷交通網絡建設,實施信息化設施全覆蓋,引導全民開展垃圾分類,推進工業和社會污水專業化處理,并培育專門人才,夯實自己的綠色制造、綠色旅游、綠色農業、綠色服務業的基礎和優勢,尋找合適自己的多元化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路徑和方法,讓綠水青山的生態產品價值有條件也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經濟價值,從而為全面、系統保護各區域甚至全國的綠水青山提供經濟支撐,讓綠水青山守得住,守得長久。反過來,守得長久的綠水青山會反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堅實的生態和物質基礎支撐。一些地區,如祁連山區和河套平原一定的范圍,如果被政策和法律限定為生態保護地區或者農業發展地區,就應當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定位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產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既展現綠水青山的金山銀山價值,也體現金山銀山對于綠水青山的支撐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區尤其是交通不發達、產業不發達的地區,這種轉化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就能見到明顯的效果,必須在全國工業化的進程中穩扎穩打地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特色和優勢。這需要保持必要的歷史耐心。
要在各地各行業各領域的生動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兩山”理論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了歸納總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合中國的綠色發展的實際和未來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需要。目前所歸納和總結的內容是一個新的理論起點,還會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經過歷史檢驗并且與時俱進的理論才能夠得到各方擁護和堅守,因此下一步應當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在各區域、各行業和各領域開展生動的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實踐,相互學習、參考、借鑒甚至相互趕超,夯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堅守、理論豐富和理論發展的現實基礎。
對于發達地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經驗,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可以結合各自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條件予以借鑒和參考。2019年3月,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印發浙江(麗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方案的通知》,總結了麗水市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驗,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設想,供全國參考和借鑒。不僅如此,浙江麗水市和中西部一些地區通過協商建立了協作關系,這有利于“美麗中國”建設的浙江經驗逐步復制到全國。
目前,福建、江西、貴州等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及廣東、湖南、湖北、江蘇、四川、等地開展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浙江等地經驗的基礎上,中辦和國辦于2019年5月聯合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方案》在戰略定位方面提出要將海南省建設為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即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和發展能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產業化、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協同推進,努力把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海南特色發展、優勢發展和互補發展的本土化探索,如果取得成功,將為中西部地區通過自力更生增強自我造血能力、通過區域協作提升綠色發展的能力和條件,通過綠色發展長久地守護綠水青山提供路徑和方法啟迪。這些成果的取得,也進一步堅定各界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信心和決心。(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