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燕

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也是社會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的形成,來源于各社會主體環境行為的疊加,而環境問題的改善,也必然要依靠各社會主體的共同參與。只有加快構建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行動體系,人人擔負起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形成最強大的“綠色合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近期,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健全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健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落實各類主體責任”,對環境治理三大主體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的責任及協同互動進行了規定,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建立健全全民行動體系的方向和任務,對于下一步構建全民行動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結合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背景及生態環保工作的形勢,全民行動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既強調公眾享有一定的環境權利,也強調公眾同時負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起自身責任;二是既強調公眾要有生態環保的知識和意識,更強調要有生態環保的行為和行動,每一個人都要付諸于行動;三是公眾生態環保行動,既包括公眾積極監督和參與環保工作(他律),也包括公眾自身生活消費的自我綠色化管理(自律),要同時在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踐行生態環境行為;既強調自我行動,更強調與政府、市場的協同互動,形成強大合力。
現階段,我國社會公眾參與生態環保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公眾的環境意識不斷增強,參與各類環境決策的愿望更加強烈,自身踐行環境行為趨勢更加明顯,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各級政府,及生態環境部門應秉持平等共治、開放包容的心態,主動為社會賦權賦能,主動問需、問計、問績于民,讓公眾全程參與決策、執行、監督各環節,積極為社會提供監督參與渠道,引導公眾踐行綠色低碳行為,與政府形成強大合力,提高環境治理效能。
一是有效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內容上,不僅要提升公眾的環境知識和意識水平,更要注重提升公眾的行為素養,包括踐行綠色低碳行為的能力,對環境公共事務的監督參與能力,以及對環境風險的感知能力、應對能力和健康防護能力等,促使公眾理性看待環境問題、重視環境保護的同時,更要實現從環境意識到行為的轉變。形式上,應更多結合短視頻、數據可視化等公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對公眾開展環境科普工作,更多采用類似環保設施對外開放等體驗式、參與式和啟發式模式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
二是推動環境信息全面公開。信息公開是社會參與的基礎和前提。政府層面,應及時、準確、全面地公開環境管理信息和環境質量等信息,簡化公眾獲取信息的手續和渠道。企業層面,應重點推動污染源污染排放、環境管理和資源能源等關鍵性、實質性信息,促進社會和市場監督。逐步引入第三方核查機制,對企業公開的環境信息進行審核,確保環境信息披露的準確性、科學性、嚴肅性,用真實的信息滿足公眾對環境信息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公眾層面,將信息公開落到實處,注重將各類環境信息轉化成公眾能夠理解的信息,有利于公眾做出有益于環境和自己身心健康的決策。科學層面,將環境科學的研究成果納入環境信息公開的范疇,規范科學研究成果公眾分享機制。公共財政支持的研究成果,凡不涉及國家安全的,應向全社會公開,讓公眾隨時有機會學習和了解最新的環境研究狀況,形成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
三是充分發揮各類社會主體的優勢和作用。不同社會主體特點和優勢不同,如媒體在輿論監督上有優勢,專家在專業解讀和分析上有優勢,社會組織在承擔社會資源對接、具體零散的行動類環境治理工作及政府未覆蓋到的社會工作等領域有一定優勢,企業在提供專業高效服務上有優勢,社區在政府與公眾的銜接和上傳下達方面有優勢,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在積極動員廣大職工、青年、婦女參與環境治理上有優勢。政府環境部門應積極創造條件和環境,包括加大政府購買社會和第三方服務力度、建立社會資源服務對接平臺、健全公眾監督參與和反饋機制等,讓各類社會主體充分發揮作用,提高環境治理效率和效能。
四是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不斷加強公眾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引導公眾積極踐行《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的十個方面,包括關注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踐行綠色消費、選擇低碳出行、分類投放垃圾、減少污染產生、呵護自然生態、參加環保實踐、參與監督舉報、共建美麗中國。積極推進機關、家庭、學校、社區、出行、商場、建筑七大重點領域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在廣泛宣傳推廣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以及推動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的同時,也有利于不斷探索和完善綠色生活和消費制度建立,不斷創新機制和渠道。
五是建立和完善環境社會交流互動機制。組織開展環境、社會、經濟跨界對話,增加環境發展戰略共識;建立政府、企業、環境專家、行業協會、非政府機構等利益相關方參加的環境社會對話機制,增加溝通理解,增強合作;推行社區環境圓桌對話機制,推動全民環保,化解環境矛盾;建立網上社會互動平臺,推動環境治理現代化和社會化。(作者系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環境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