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媚英?趙雪峰


素有“嶺南水鄉”美譽的廣州,歷來高度重視治水工作。而作為廣州主城區中面積最大的市轄區,白云區企業集聚、城鄉二元并存,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超500萬,新老治水問題交錯交織,治水難度和復雜程度不僅在廣州市和廣東省極具標本性,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多見。
近年來,白云區迎難而上、精準施策,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重塑云山珠水新活力,探路特大城市治水之道。在河湖治理工作上真抓實干、勇于創新,河湖面貌煥然一新,為解決老城市水環境污染問題樹立了成功典范,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借鑒推廣意義的有益經驗,逐步形成河湖治理的“白云模式”,今年被列入水利部河長制湖長制全國10個先進縣(區)予以表彰激勵。
河長領治各方聯動,
兩年巡河超18萬公里
廣州是全國較早探索實施河長制的地區,白云區作為廣州治水的主戰場,率先推動“河長制”化為“河長治”。先后發布四道總河長令,重點聚焦黑臭水體剿滅、網格化治水、水岸同治等關鍵環節,頒布軍令狀。
白云區創新設置流域河長,由區委常委掛帥擔任五大流域河長,強化流域綜合治理,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系統治理。向下延伸設置網格員(長),發揮一線崗哨作用,形成區級(副)總河長、5名流域河長、14名區級河長、187名鎮街級河長、222名村居級河長、3215名網格員(長)完整的治水體系,條塊結合、層層壓實。由區總河長、副總河長通盤考慮親自抓,每周研究推進工作,周末不打招呼“飛行”調研,掌握工作的真實情況、解決突出問題。
白坭河流域河長謝素琪每月巡河,把發現的問題整理成清單移交各責任單位限期落實,僅2019年巡查62次,督促落實整改問題66個;鐘落潭鎮黨委書記陳玉云作為鎮級總河長,組織開展“全域圍剿、清拆源頭、全民參與”治理行動,巡河199次,巡河里程627.5公里,解決處理問題289個。
各級河長、民間河長及職能部門常態巡河履職查找問題,區河長辦組織督查組在全區查找各類水污染違法線索問題。推行網格化治水,落實“流域為體系、網格為單元”,掛圖作戰,銷號管理,利用“廣州河長APP”“農污巡檢APP”“排水巡檢APP”等智慧平臺,及時發現、上報問題。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各級河長巡河92570人次,巡河182960公里,上報問題19445宗,有力推動河湖治理。
此外,白云區還建立“鎮街呼叫,有呼必應”機制,鎮街、河長在遇到超出自身能力與權限的事項時,通過呼叫水務、工信、生態環境、城管、農業、住建等職能部門支持解決,解決了城市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問題。各級河長辦制作清單臺帳,定期核查整改情況。對重難點問題,實行跟蹤督辦,落實專人專責,提高辦理效率。全面推行河湖警長制,把公安機關納入河長制體系,打出“河湖長+河湖警長”組合拳,堅決打擊涉水違法犯罪行為,形成強大震懾效應。
重拳治污鐵腕清源,
近三年拆違250萬平方米
源清則流清,水環境問題的表現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三十多年來,白云區經歷了從城郊大區到中心城區的轉變,快速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之下,違法建設隨之而生,為“散亂污”提供了棲身之所。
人和置業廣場24棟別墅侵占河道1.1萬平方米,由于歷史成因復雜、利益主體眾多,多年難以解決,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白云區充分研判法律法規,周密部署整治方案,細致安排維穩工作,最終全部按計劃清拆。自廣東開展“清四亂”專項行動以來,全區共拆除河湖管理范圍內違法建(構)筑物2587座,面積139萬平方米,近三年拆除侵占河湖違建250萬平方米。
長久以來,亂采溢挖是河湖治理的頑疾。白云區劃定河湖管理范圍,劃定河砂禁采區紅線,249條河道全面嚴禁采挖河砂。從2017年起,組織全面清理、清退河涌管理范圍內的堆砂場、攪拌站,共清理取締違法砂石堆場69個,清理面積44.57萬平方米,清運砂石73萬立方米。通過清理整治,損害河湖環境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河湖得以休養生息,調蓄行洪能力得到提高,水質逐步向好。
與此同時,白云區還協同推進“四洗”行動(洗樓、洗管、洗井、洗河),通過這一治理手段鎖定污染源,做到“精準打擊、靶向滅源”。自行動實施以來,“洗樓”出動77469人次,摸查291574棟建筑物,總面積1.38億平方米。保持每年清理“散亂污”場所1萬處以上,三年清理39835處?!跋垂?、洗井”4000多公里,修復9464處管網缺陷,排擠“外水”近20萬噸,相當于新建2座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在落實河涌日常保潔的基礎上,定期組織“洗河”行動,累計出動30865人次,5776船次,清理河涌漂浮垃圾2860噸,河涌實現無垃圾積聚、無大面積漂浮物。
立足長遠補強短板,
污水處理能力增長近4倍
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區、城中村、城邊村、農村市政基礎設施參差不齊,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短板。白云區積極謀劃,制定三年計劃,大力籌措資金補強完善。
在現有5座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白云區加大投入加快建設4座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將達到150萬噸/日,三年增長近四倍,基本滿足今后的發展需求。
如果說污水處理廠是“心臟”,排污管網就是“大動脈”,城鄉截污納管則是“毛細血管”。近三年來,全區累計建成污水管網4989公里,四批80個城中村截污納管已基本完成,69個城中村和12個農村污水查漏補缺正在穩步推進,全面推進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對現有排水管網進行“全面體檢、微創修復”,提升現有設施運行效能,以小投入收獲大成效。
結合豐富的山水資源稟賦,白云區大力推進碧道建設,給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賦予新內涵。在完成河涌沿河違建整治后立即規劃建設碧道,一年內完成建設高標準碧道179公里。沙坑涌大源支流5公里碧道內配套設置兩座文化廣場,打造集河道防洪、休閑娛樂、人文熏陶為一體的親水平臺體系。河涌水清岸綠,碧道上人們流連忘返。
改革創新注入動力,
助力“互聯網+”落地生根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改革如此,治水亦然。治水攻堅,一方面需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機制、方法,開拓治水新局面。
白云區通過依法劃定河湖管理范圍,將其納入城市規劃,對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各層級規劃、土地出讓方案等進行控制,夯實依法執政基礎。加強河湖管理,對占用城鄉水域的必須在同一水系占補平衡。全區現已完成河道劃界208條共661.47公里,占全區河道總長的84.39%,其中10條設置省市河長湖長的河湖管理范圍劃界任務已完成并公告,湖泊已劃界1個,完成率100%。
推進“掌上治水”,助力“互聯網+河長制”落地生根。廣州市率先推行“掌上治水”模式,開發完成了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創新搭建了“PC端、APP端、微信端、電話端、門戶網站”五位一體的監管平臺,構建了“12345”式河長管理架構。河涌管理中心緊密圍繞河長“履職前—履職中—履職后”全程設置學習溝通、履職監管、履職評價工具,實現自動量化河長履職績效評價、預警提示履職薄弱點、直觀展示上下級履職詳情等功效。
大力推進排水設施一體化管理,提高公共排水設施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城市內澇風險,確保黑臭河涌整治“長治久清”。通過建立公共排水設施一體化管理體系、實施供排水一體化管理、打造信息化營運服務平臺、提升排水應急保障能力。2019年以來,完成了中心城區48個重點區域和195條主干道周邊排水設施的加強性清疏,有效提升了中心城區排水防澇水平,白云區率先完成設施移交和實施專業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