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

歷史上,海珠區曾是廣州市發展的重要工業引擎,工業大道沿線的海珠工業企業群體,曾撐起廣州工業的半邊天。
隨著城市向外拓展及產業升級,工業企業逐漸退出,為老城區的新發展騰出空間。然而,在工業企業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對所在的土壤產生一定的污染。在對這些地塊進行利用之前,必須開展相關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全面摸查這些工業企業地塊土壤質量狀況,確保安全開發利用。
3月初,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海珠區分局和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的技術人員組成聯合調查團隊,就深入海珠區那些歷史悠久的舊廠區,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環??脊呕顒印薄攸c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本次調查的舊廠,均已關閉近10年,廠區內雜草叢生、車間墻壁斑駁、殘留的設備銹跡斑斑。為確保調查工作安全有效,調查人員以多人小組的形式開展調查,每到一處工廠,一組人想方設法找到該廠的老工人,詢問當年的生產和治污情況;另一組人在廠區內尋訪遺留的生產痕跡、車間標識、生產設備和污染治理設施,綜合種種跡象判斷每個廠房、儲罐、設施原來的用途,標記各類設施的所在位置。調查人員根據車間、道路和污水處理設施的位置,及老工人們的回憶,判斷地下管線的布局,最終在平面圖上還原整個廠當年生產時的“景象”。
由于年久久遠,廠區內有些道路隱藏在草叢之下,有些設施被植被掩蓋,有些區域出入已損壞,調查人員利用歷史衛星遙感圖片和GPS定位設備,對數萬平米廠區進行拉網式調查,想盡辦法進入每一個區域,確保不漏過任何一個設施、任何一幢建筑。對于存疑的區域,由多名調查人員反復調查,不放過一絲線索。
調查人員先后對6家企業近16萬平方米的廠區進行現場走訪調查,詳細了解了每個車間的功能,掌握了污水處理設施、鍋爐房、配電房、廢料堆存場、煤場、油庫、原材料倉庫、成品倉庫等等各類生產設施的位置。
目前,調查人員正在根據前期調查和走訪獲得的資料,緊鑼密鼓地編制采樣點位的布設方案,待通過專家評審后,進一步開展鉆孔采樣工作,為后續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等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確保海珠的土地儲備能力,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供土壤環境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