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倩 周智輝
〔摘 要〕湖南有著非常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且擁有較多的藝術類高校。面對湖南紅色文化的資源優勢與藝術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如果能將湖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實訓環節,不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較大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湖南紅色文化;本省高校;藝術專業;實踐活動
湖南有著非常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毛澤東思想的發源地,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涌現了以毛澤東為杰出代表的大量革命偉人與革命英雄人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紅色文化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將紅色文化引入到青少年的人才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面對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湖南高校如何發揮地域與人文資源優勢,如何將湖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教育之中,特別是引入到人才培養的層面是非常值得關注與思考的課題。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有著與其他專業的共通性,也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高校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專業實訓與實踐活動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湖南大部分高校都開設有藝術專業。面對藝術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如果能將湖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實訓環節,不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較大的價值和意義。
一、湖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藝術專業實踐活動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有利于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一方面,紅色革命文化在人才培養實踐活動環節中的運用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與感受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與道德素質;另一方面,在藝術實踐活動中,師生將紅色革命精神、紅色革命故事轉化成藝術作品,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設計、編創或表演,從而加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并讓師生的創造性才能得到發揮,這都有利于學生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其次,有利于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以往的紅色革命教育多是教師灌輸,往往流于理論說教和照本宣科,忽視了學生的實踐體驗。高校校園是紅色革命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重要陣地,陳舊的教學內容與單一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制約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高姿態的說教與呆板的傳授不能讓學生有效接受與吸收紅色革命文化,甚至會產生反感。高校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對實踐性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不僅學習理論知識,而且要進行大量的藝術實踐,這就為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播與創造性轉化提供了場地與平臺。一方面,師生在藝術實踐中能更深刻感受到紅色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師生將設計、創作或表演的紅色革命題材藝術作品向外輸出時,也大大推動了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二、湖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藝術專業實踐活動的路徑
湖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藝術專業的關鍵點是要將其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緊密結合,而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專業實踐活動。湖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藝術專業的實踐路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校內實訓基地與實踐平臺開展的實踐活動中融入紅色文化
實踐教學基地是進行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場所。依托這樣的平臺,引入紅色革命題材藝術精品,特別是通過采風、調研、查找文獻等多種途徑,創作與表演有關湖南紅色故事、紅色革命人物的藝術作品,讓師生在紅色革命故事題材藝術作品的創演過程中進一步了解紅色文化與革命歷史,讓思想得到洗滌,讓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如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依托“演藝坊·聲音工廠”“校園廣播電視臺”以及湖南衛視節目生產基地等校內實訓基地與實踐教學平臺,力推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學生承接話劇、舞蹈、音樂、伴奏、演員、編導、主持、播音、配音、朗誦等項目任務,師生一起創排或表演,其中不乏有關湖南紅色革命題材的演出作品。該院于2015年6月舉辦的第十三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朗誦會(該晚會就是2015年“演藝坊·聲音工廠”系列專場演出中的一臺)中就有《中國軍人》《祖國頌》等有關紅色題材的精彩節目。除了學生的專場演出之外,學院也鼓勵師生同臺表演,如2015年9月該院舉辦了“銘記歷史·開創未來”影視藝術學院教師專場文藝晚會(該晚會就是2015年“演藝坊·聲音工廠”系列專場演出中的一臺,龔倩擔任這臺晚會總導演與策劃),學院師生參與了表演。晚會的節目有大合唱《松花江上》《龍的傳人》、情境詩朗誦《中國軍人》、男子群舞《大刀進行曲》、朗誦《抗日家書》、歌曲演唱《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四重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朗誦《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女聲獨唱《五星紅旗》、女生二重唱《共圓中國夢》等。又如2014年12月該院“青春無悔·生命無憾”大型教師專場文藝晚會中也有紅色革命題材的作品(該晚會是2014年“演藝坊·聲音工廠”系列專場演出中的一臺,龔倩擔任該場晚會總導演和策劃),學院師生參與了晚會的表演。又如中南大學音樂舞蹈專業學生在本科或研究生的學習階段需要參加中期專場或畢業專場等實踐演出活動,這既是對學生專業學習情況的一種檢測,也是對其專業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也為湖南紅色文化的融入創造了有利條件。中期專場和畢業專場成為學生重要的藝術表演實踐平臺。紅色革命題材藝術作品也往往成為該院音樂或舞蹈專業學生中期專場或畢業專場演出劇目之一,如由周智輝與龔倩老師創作,該系舞蹈專業學生表演的女子群舞《山花爛漫時》;還有由郭貝貝老師創作,該系舞蹈專業學生表演的群舞《半條被子》等。
(二)在校團聯手、工學結合的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融入紅色文化
高校藝術表演專業與社會演出劇團聯手,打造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較為多見的一種形式。如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推行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該校通過校團聯手、工學結合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該校擁有諸多的校外實訓基地,學生通過在音樂編輯、話劇導演、舞蹈演員、舞蹈編導、新聞播音、節目主持、影視動畫配音、主題講解、采訪編輯、策劃等諸多崗位上的訓練,使其適崗、變崗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養。那么紅色題材的文化藝術作品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他們的工作與項目內容之中,既有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播,也有利于他們自身品格的培養。又如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音樂舞蹈系簽訂了多家實習單位,有湖南省歌舞劇院舞劇團、交響樂團等,力求讓學生們有更多機會參加專業實習、社會實踐與鍛煉。如果能將紅色文化融入這些實踐平臺與演出項目中,也將極大地提高紅色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中南大學舞蹈專業學生參演了2019年10月20日20:30由湖南衛視播出的“唱響70年·我喜愛的湖南金曲”專場音樂會。這臺晚會中不乏歌頌社會主義、共產黨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紅色歌曲。同學們和其他演員們一起通過專業舞臺和電視媒體向大眾百姓傳播高雅藝術,宣揚紅色精神與正能量;同時自己也從中受到了熏陶與感染。
(三)在社會服務引領的過程中融入紅色文化
高校社會服務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將服務團隊鏈接社會和學校,在項目引領的過程中融入紅色文化,一方面能有效傳播紅色文化,另一方面也能較好實現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以藝術專業為例,高校師生創演的藝術作品也可以服務于社會,表演給廣大人民群眾看,也可通過與校外單位進行項目簽約的方式進行藝術作品的創演,最終服務于社會。如中南大學周智輝和龔倩老師就通過橫向項目牽引的方式,編排了女子群舞《山花爛漫時》。該作品由老師帶領舞蹈專業學生通過采風、調研等方式進行創作和表演,以楊開慧為題材,用寫意與象征的表現手法呈現。舞蹈中杜鵑花開的美麗形象與英雄女子她的革命形象交相輝映,互為映襯。作品在舞蹈寫意中再現楊開慧的革命英雄形象,歌頌楊開慧矢志不渝的求真精神、艱危與共的至愛精神、始終如一的堅忍精神。該作品還多次參加社會演出,如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舞韻星城——長沙市舞蹈家協會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優秀舞蹈作品展演”、長沙市委宣傳部主辦的2017媒體藝術之都——長沙“杜鵑花”藝術節長沙市人藝舞蹈團專場展演;還榮獲湖南省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舞蹈二等獎。舞蹈專業學生在專業實踐、舞蹈比賽與社會服務中不僅得到了專業上的鍛煉,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革命英雄的高尚品格與大無畏精神。
(責任編輯:伍益中)
參考文獻:
[1]曾長秋. 論湖南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7(1):130.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湖南紅色文化融入本省藝術傳媒類高校教育的路徑研究”(課題編號:XJK015BGD09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