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飛 馬慧穎
〔摘 要〕巨野付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悠久,建筑文化底蘊豐富,具有保護和研究價值。通過調研測繪付廟民居建筑,分析付廟民居多進合院式的院落空間形態(tài)和作為典型的魯西南民居磚石結構的建筑特點,并對民居建筑主體的營建工藝和建造記憶進行發(fā)掘,從選址到基礎,到墻體,再到屋脊等每一個工序進行記載,為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傳承和修繕提供借鑒。
〔關鍵詞〕付廟民居;營建工藝;保護與傳承;修復方向
付廟民居位于山東省巨野縣的核桃園鎮(zhèn),是一處明代時期的鄉(xiāng)土建筑群,具有明清時期魯西南地區(qū)民居的典型特點,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造技藝,2016年被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目前對于付廟民居建筑只有建筑飾件和空間布局方面的研究,對于營建工藝和建造記憶的文獻相對空白,通過對付廟村的走訪和對建筑的考察,研究付廟傳統(tǒng)民居的建造技藝,為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修繕提供參考。
一、付廟民居空間形態(tài)及構造類型
付廟民居建筑群現(xiàn)有20棟八十余間,從該村中心的東西大街向南北兩側排列開來。院落格局為典型的北方合院式形式,東西廂房對稱,形式上會稍有差異,空間格局較為靈活,隨著時代的更迭和功能的需求略有變化。
付廟民居具有魯西南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特點,墻體承重結構,抬梁式結構,硬山坡頂,重梁起架。正房位于院落北側,南面橫墻開門窗,體量比耳房高大。房屋圍護體系與承重體系相結合,屋內由一堵橫向實墻分割空間并分擔屋頂?shù)闹亓俊w主要為磚石材料,以細毛石為基,當?shù)厍啻u砌墻。個別院落正房前部椽子出挑形成檐廊,以門兩側明柱承重,下設青石柱礎。
二、?付廟民居主體建筑營建工藝
中國傳統(tǒng)理念中宅基的選取關乎家族的運勢,因此在選取宅基時會考慮到民俗、信仰和風水等因素,也在不斷發(fā)展中形成一套完整的選址習俗。付廟村地處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核桃園鎮(zhèn)東南部,距離鎮(zhèn)中心約1.5公里,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三面環(huán)山,南部田地開闊,符合典型的風水學說,是宜居之所。
付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為青磚、石料、木料,明清時期建筑材料的籌備和制作耗時較長,需要提前半年進行著手準備。房主會提前請掌墨師傅商量建房材料、估價。付廟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其穩(wěn)固的基礎功不可沒,基礎普遍為半細料石砌筑。
一般建筑基地選址較為平坦,基礎施工先由小工拿鐵鍬找平,挖高填低。基地平整之后開始打線,用石灰按照麻繩標記墻體位置。整體平面定位確定之后開挖基坑,基坑深度約為30-50厘米,內填三合土,明代時期三合土由石灰、陶粉和碎石組成,回填的同時對其進行夯實處理,回填至距地面10厘米的深度,使用半細料石砌筑至地面上30至60厘米的高度。
付廟民居墻體在方整石之上以青磚砌筑,建筑都為清水墻體,采用多順一丁砌法,間隔穿插石條增加墻體承重性能。明清時期用純石灰作為粘結材料,由于顆粒較小,砌筑的磚縫細直好像一道直線,所以在當?shù)胤Q作“線灰”。付廟民居的門窗過梁從建筑工藝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木條或石條過梁,一種是磚券過梁。門洞形式主要由承重能力和洞口寬度決定,在一定的寬度范圍內磚券過梁的承載力大于木石過梁,木石過梁的跨度大于磚券過梁跨度。付廟民居建筑中一層建筑多為木石過梁,磚券過梁多用于兩層建筑(如下圖)。
付廟民居均為硬山屋頂,采用重梁起架結構,施工一般由木匠和瓦匠共同完成。屋面部分的屋架、椽子、望板、勒望、瓦口板、連檐等木構件工作由木匠負責,鋪瓦、筑脊、灰塑脊飾等工作由瓦匠負責。
屋架承載屋面重量,其安裝制作至關重要。屋架的過程中上梁是最具儀式感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選擇吉日并舉行隆重的上梁儀式,上梁前房主放鞭炮,親朋好友帶著禮物前來祝賀,房主準備酒肉招待親朋和匠師,當?shù)赜兴渍Z曰“上梁不吃肉,蓋的屋子漏”“上梁不放鞭,蓋的屋子偏”。付廟民居的屋架為五檁柁,主要由橫梁、立柱、平梁組成。橫梁置于縱墻上,在開間山墻的位置留出半圓槽,將橫梁嵌入槽內,上置兩個立柱架平梁,平梁中間按立柱,梁和柱的銜接使用榫卯穿插。正屋三間有兩個屋架,房屋兩側硬山擱檁,給屋頂雙重承重保障。五根檁條兩頭嵌入縱墻內,密封嚴密,不超出山墻。
付廟民居為干槎瓦屋面,屋面主要由椽子、望磚、麥秸泥、蓋瓦四部分組成。付廟民居的椽子為半圓形,將一根原木從中間分割,弧形的一面朝下貼著檁,平的一面上放望磚。兩坡的頭停椽合縫搭接,頭停椽和花架椽錯峰搭接,椽距根據(jù)望磚的寬度而定,約為15厘米。搭建椽子后進行屋面鋪設的程序,拉出兩條麻繩作為輔助線保證檐口和屋脊的直順,一條線平行于屋檐確保檐口與屋脊平行,一條從屋脊到檐口,為望磚和面瓦的鋪設提供參照線。以此為參考鋪設望磚,工人面對屋脊踩在椽子上,將望磚自上而下按列鋪設。之后制作灰背,灰背由五層麥秸泥鋪設而成,每層約為5厘米,鋪完之后使用工具拍打至質地密實,表面光滑。然后在此基礎上鋪青瓦,順著屋脊向屋檐鋪設,檐口使用滴水瓦。
最后為屋脊部分,付廟民居的屋脊由砌筑加拼疊,脊座砌筑其上片瓦拼疊脊。屋頂建成之后進行檢修,在后續(xù)的房屋使用中屋頂最容易出問題,需要修繕的最多,同時也影響匠師的聲譽。
三、?付廟民居營造工藝的保護與傳承
傳統(tǒng)民居建筑是古往今來通過建造活動形成的文化遺產,其中內含著一整套當時的建造技藝,有著文化和技術兩個方面的深刻烙印和重要價值,付廟民居的現(xiàn)狀中存在諸多問題,在保護和修復中要考慮全面。
在付廟民居的修復中面臨有關魯西南營造工藝的系統(tǒng)性的文獻資料較少,修繕缺少可靠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工藝傳承后繼乏人,保護意識相對淡薄。經(jīng)統(tǒng)計,山東省入選國際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共50人,傳統(tǒng)建筑技藝類尚無一人。目前付廟民居已有部分建筑修復完成,但缺少專業(yè)的文獻資料的參考和專業(yè)傳統(tǒng)建筑傳承人的指導,修復的建筑有許多不符原制之處。從調研得知,修繕付廟民居的工匠來自臨縣的鄆城,人數(shù)較少,高齡化,修復工作進行得尤為緩慢。
政策對古建的保護側重于建筑實體,沒有意識到匠師和營建工藝的重要性。政府和行管部門也應加強引導作用,培養(yǎng)傳統(tǒng)民居監(jiān)造技術人才,建立傳統(tǒng)民居營建工藝傳承體系。地方政府也應多開展古建筑工匠培訓會,實施支持山東特色工藝匠人發(fā)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傳統(tǒng)建筑行業(yè)的支持力度,落實傳統(tǒng)建筑修復問題。
結?語
通過對付廟民居的考察調研,追溯了付廟民居的傳統(tǒng)建筑工藝,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傳統(tǒng)民居的保護、修復和精神層面的傳承的重要性和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付廟民居的現(xiàn)狀并非個例,依然需要廣大同仁的研究和相關部門的引導。
(責任編輯:楊建)
參考文獻:
[1] 柳肅. 古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1,36,113-114,61
[2]蔡良瑞.生土建筑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0.
[3]胡英盛,卜穎輝.山東巨野李氏莊園景觀環(huán)境調查研究[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7,8,15
[4]巨野縣史志編纂委員會 .巨野縣志 [M]. 濟南 : 齊魯書社 ,1996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計劃重點項目:“山東傳統(tǒng)村落建造技藝及其傳承研究”(J17RZ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