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嬌艷 曲碧
摘要:中國服務貿易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也遇到了諸多問題,如長期貿易逆差和結構性失調。服務貿易補貼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已經成為全球普遍用來促進服務貿易發展、提高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方式。但目前對服務貿易補貼的研究大部分還不夠深入,國際組織對服務貿易和補貼的定義也存在分歧。本文首先對中國的服務貿易概況、服務貿易補貼政策環境與情況進行梳理,然后通過宏觀和微觀數據對中國服務貿易補貼的效果進行描述性評估,構建面板數據計量模型進行統計評估,最終指出中國服務貿易補貼存在體制不完善、方式較單一、效果不顯著等問題,并提出需在世貿組織規則框架下,建立有效的補貼政策、完善立法并豐富補貼方式的建議。
關鍵詞:服務貿易 補貼 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
費嬌艷,商務部服務貿易與商貿服務業司統計處二級調研員;
曲 碧,中國紡織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
導 言
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起步較晚,但是近年來勢頭強勁,自2000年至2018年,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從721億美元增長至7919億美元,實現了10倍的增長。(數據來源:中國商務部。)中國的服務貿易補貼在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逐步完善與系統化,為中國的服務貿易發展保駕護航,但是中國的服務貿易補貼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多不足,需進一步完善。
關于服務貿易的研究,中西方以服務貿易理論、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為主。在服務貿易理論方面,迪克( Dick,R&Dick,H.Pattems of trade in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Econ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Transfer,1979.?)和迪爾多福(A.Deardorf.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Services:Canade/US perspectiv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Services,1985.?)都曾指出比較優勢理論不能完全解釋服務貿易,應該引入新的元素去修正模型。很多中國學者關注如何提高中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促進中國服務業的轉型升級,例如查貴勇、(查貴勇、顧城:《中國服務業FDI與服務貿易發展關系實證分析》,《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孫方偉(孫方偉:《服務業FDI對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的實證分析》,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和任兆鑫(任兆鑫:《服務業FDI流入對服務貿易出口競爭力的影響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等學者都利用數理經濟學分析方法,針對外商直接投資(FDI)與服務貿易的關系探討了如何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來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陳朝霞(陳朝霞:《中美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基于服務貿易部門結構的分析》,浙江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和陳麗麗(陳麗麗、龔靜:《區域服務貿易協定、制度因素與服務貿易促進體系研究——基于49國之間雙邊服務貿易流量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14年第11期。?)等運用對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國家的服務貿易補貼措施,并結合中國實情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于服務貿易補貼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國際組織機構,WTO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都設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對服務貿易的定義及補貼形式進行評估,對補貼的措施和政策進行國際性探討。中國學者關于服務貿易補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補貼制度的制定、補貼與反補貼法規框架研究。但是目前關于服務貿易補貼的定義并沒有形成統一意見,各國的政策不同和經濟形式不同導致服務貿易補貼及反補貼措施的系統復雜多變,各國依然在努力規范服務貿易補貼的國際定義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綜上,目前服務貿易補貼的研究尚不深入,國內外均處于探討概念、對比研究的初步階段。本文旨在通過總結前人經驗、利用最新數據,對中國的服務貿易發展和服務貿易補貼的措施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并就服務貿易的效果進行計量分析與評估,最終針對當前中國服務貿易補貼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一)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形勢
過去10年間,雖然2008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的服務貿易在2009年出現回落,但是總的來看,服務貿易進口額和出口額都有了顯著提升。其中,進口額從2008年的1589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5250億美元,出口額從1633億美元增長到2668億美元,分別實現了200%和60%的增長。這樣的飛速增長,一方面源于中國經濟在加入WTO后逐步開放、與國際經濟逐步接軌,為服務貿易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另一方面源自中國政府對服務業越來越高的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為服務貿易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及基礎設施的后盾。
(二)中國服務貿易結構組成
2018年,在服務進口中,旅行和運輸為中國最主要的進口領域,分別占服務進口總額的52.7%和20.6%,金融服務顯示出較弱的競爭力,只占進口總額的0.4%;在服務出口中,其他商業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運輸、旅行等為中國最主要的出口領域,分別占服務出口總額的26.2%、17.6%、15.9%和14.8%,出口競爭力較弱的領域為知識產權使用費和保險等,分別占2%和1.8%;其他服務部門如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建筑等出口和進口比例較為均勻。可見,中國主要的服務貿易集中在旅行、運輸等傳統領域,在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中國服務貿易特征及問題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總結出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一些特征及問題。第一,發展速度較快,過去10年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都有顯著提升,但是貿易逆差顯著且在2009年后不斷增大。這主要是由于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夠,國內服務需求大,但偏好選擇國外服務商,同時國內服務商的服務產品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與服務強國的服務產品競爭,處于被動地位。第二,中國服務部門發展存在不平衡,金融、保險等高附加值的服務產業處于較弱的發展狀態。這主要是由于中國服務業起步較晚,高附加值的教育、人才和相關體系都不夠充足,因此中國亟需有針對性地提升服務貿易發展水平,重點開拓高附加值服務產業,帶動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中國服務貿易補貼現狀及效果
(一)補貼的定義及規定
1.國際組織關于補貼的定義
關于補貼的定義,不同學者、不同學術機構都有其自己的理解與解釋。本文結合OECD和WTO的相關規定,認為補貼應具有以下幾點特征:第一,補貼是一個國家的政府提出的對于某一經濟領域或主體的幫助措施;第二,補貼是具有目的性的,是國家調控經濟的一種手段;第三,補貼的方式多樣,存在隱蔽性;第四,補貼的效果不定,需要結合整體經濟背景和對應的執行者進行分析。
關于服務貿易補貼的定義,各方觀點也不一致。由于服務貿易相對于貨物貿易更加復雜的分類方式、各國對服務貿易補貼形式的隱蔽性,服務貿易補貼的定義至今沒有一個國際統一的權威標準。本文根據《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ASCM協議)對貨物貿易補貼的解釋,將服務貿易補貼的特征總結如下:第一,服務貿易補貼是一系列由政府制定的發展政策,專門針對服務貿易促進工作;第二,服務貿易補貼的目的在于促進本國服務業或某部門競爭力的提升,規避來自國際市場的惡意競爭;第三,補貼方式多樣,相較于貨物貿易更加復雜和隱蔽,主要有財政資助、稅費優惠、融資支持等;第四,補貼效果具有時效性,服務貿易的發展更新快,對應的補貼方式和效果都體現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
2.關于補貼與反補貼的規定
補貼作為一種政府有目的的調控行為,并不被所有組織和機構接受。補貼在某些時候使用不當將導致嚴重的貿易扭曲,對經濟的自由發展有不利影響。對此,ASCM協議列出了12種禁止性補貼,對那些有嚴重扭曲經濟的補貼明令禁止。《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第7條、第15條和第23條等都對服務貿易補貼進行了規則制定和約束。例如,GATS第15條直接規定,在服務貿易補貼存在時,貿易雙方可針對其帶來的影響進行公平的談判,雙方應公開詳細的補貼資料;在補貼嚴重損害了貿易一方的利益時,受損方可以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對補貼措施進行申訴和談判,直到雙方達成共識。
ASCM根據補貼對貿易扭曲的影響對補貼進行了分類:不可訴性補貼、可訴性補貼、禁止性補貼。不可訴性補貼指WTO所接受的補貼,該類補貼包括不具有專項性的補貼和政府為發展基礎設施、解決民生問題的專項補貼,不會引起貿易摩擦與不公平競爭。可訴性補貼指WTO認為可以進行磋商的補貼,該類補貼不會造成惡意競爭但可能會影響貿易雙方的利益,貿易受損方可以發起申訴并要求進行貿易談判。禁止性補貼指WTO不允許使用的補貼,該類補貼會嚴重影響經濟秩序,嚴重損傷貿易某一方的利益,因此被明令禁止。
雖然ASCM 和GATS對服務貿易補貼有一些禁止條例,但是至今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紀律體系,因此在國際服務貿易中,貿易各國無法找到明確的法案對補貼與反補貼進行約束。在實際貿易中,各國都普遍運用各種形式的補貼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一些國家有意規避GATS未定義或忽略的補貼形式,導致不公平的貿易競爭。因此,服務貿易補貼是各國保護并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國際貿易中,其影響利弊共存,如何減少由此帶來的貿易糾紛是各國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
(二)補貼的現狀
1.中國對服務貿易補貼的政策環境
相較于發達國家,中國的服務貿易補貼起步較晚,政府重視程度不高,這也導致了中國服務業發展較緩、競爭力不夠的問題。但改革開放后,中國各級政府都逐步意識到服務業的重要性。整體宏觀政策上,中央政府為發展服務貿易不斷在重要文件中提出重要意見,主要的政策包括: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提出發展服務業的戰略意義,中央政府對服務業發展的重視提升了一個臺階;2001年,《十五期間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意見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服務貿易發展的具體推進措施,并提出相應的政策目標;2002年,為方便服務業的融資需求,成立了服務業發展專項基金;2007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將服務業納入國民經濟產業并提出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12年,國務院印發《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商務部、進出口銀行《關于“十二五”期間金融支持服務貿易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服務貿易融資的扶持細則;2016年,國務院同意成立服務貿易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為有效推進各項有關服務貿易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人員及制度支持;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均著重提出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服務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等都為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與指導。各級地方政府也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逐步擴大對服務業的支持范圍,并通過一系列地方財稅優惠政策、基金扶持政策引入發展新型服務業,尤其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為主要推動城市。
中國政府關于服務貿易的補貼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可分為四種:第一,政府補助,政府無償給企業資金或資產的支持,包括財政貼息、各種專項資金補助;第二,稅收優惠,對某一服務部門實行優惠的稅率政策、免稅或出口退稅政策;第三,政策性貸款,對特定的服務部門推出優惠利率的寬松貸款政策;第四,政府采購,國家通過財政支出對服務產品進行購買,主要體現在工程項目上。除此四種主要補貼方式外,還有一些其他方式,包括支持活動的開展、簽訂國際雙邊服務貿易協議等,為服務貿易提供更多的機遇和更好的發展平臺。
2.中國對服務貿易補貼的分行業情況
分行業補貼政策上,本文選取目前競爭力較弱但對服務貿易轉型升級十分必要的金融業、電信業和文化產業的補貼進行研究,同時選擇中國傳統服務業具有比較優勢的運輸行業所獲得的補貼進行對比研究。通過對不同服務業的補貼政策的比較,對中國當下服務補貼的特征和效果進行總結和評估。
中國金融服務業近十年來發展迅速,作為高附加值的服務部門,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注和扶持。中國對金融服務的補貼主要有兩種形式: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中央政府針對金融領域出臺了各種減免征收營業稅或降低營業稅稅基的政策。例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在2003年頒布的《關于證券交易所風險基金、證券結算風險基金所得稅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和2004年頒布的《關于期貨交易所風險準備金所得稅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都對證券行業制定了風險準備金減免優惠政策,以促進證券行業迅速發展;財政部在2010年針對農村金融業頒布了《關于農村金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對金融機構的農戶小額貸款免征收營業稅,降低設立在農村的金融機構的營業稅率,并降低農村保險機構的應納稅額。不僅如此,地方政府也十分注重金融業的發展,例如北京市政府為一些特定金融機構提供住房資助,上海市政府設立專項基金對外資金融企業給予資金支持。
中國通信產業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也有了不錯的進展。中國互聯網覆蓋率已經超過50%,農村覆蓋率也在不斷提升。但是與美國等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通信服務還處于弱勢地位。中國對通信服務業的補貼措施主要有三種形式:稅率優惠政策、政府補貼(專項資金補助)、銀行貸款貼息。財政部2014年頒布《關于將電信業納入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的通知》,將不同的電信服務納入優惠稅率試點,對境外高科技入駐中國市場提供零稅率的優惠政策;工信部針對重點的通信技術項目和企業設立了專門的資金,目的在于著重發展通信科技。
文化產業也是中國政府目前比較關注的服務領域。自2000年以來,中國政府對文化推廣制定了多種不同政策,包括對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文化推廣的扶持以及對文化專業人員的培訓等。主要的補貼方式有:政府補助(專項資金補助)、支持獎金、貸款貼息等。例如,財政部于2012年推出《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為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鼓勵傳統文化走出中國設立了一系列的專項資金和鼓勵獎金。北京、上海等地都設立了專門的文化發展基金會,為促進當地特色文化發展設立公益資金、多渠道募集資金。
中國航運業位居世界第四,是中國具有重要發展潛力的服務領域。目前中國政府對航運業的補貼方式主要有兩種:稅率優惠政策和金融貸款優惠政策,主要目的是完成對老舊船只的處理和對新技術的開拓。例如,國務院《關于印發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有中央融資為老船的處理工作和新航運體系的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此外,財政部和交通部也推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為老舊船的處理與再造提供資金補助。
3.補貼政策比較與補貼效果分析
通過對中國金融服務、通信服務、文化服務和運輸服務領域的補貼政策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對高附加值的服務領域推出的政策更多,重視程度逐漸加強。尤其是對金融服務領域的優惠政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不同的補貼政策推動其發展。而對于傳統的運輸領域,政府各相關部門雖然推出了補貼政策,但形式不如其他新興服務領域多元。通過對補貼條例的研究還可以發現,中國政府正在引導傳統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對新技術的研發和對老舊運輸工具的更新。
在補貼方式上,稅費優惠政策是中國政府運用最廣的方式,金融、通信、運輸行業均獲得了政府不同程度的稅率優惠,可見稅收是中國政府對服務部門宏觀調控的最主要手段。政府補助中的專項性資金補助是較為廣泛的補貼形式,這主要因為國家運用財政撥款可以直接在短期內對服務部門進行資金支持,操作方便、效果顯著;而優惠性貸款政策和其他方式的補貼較少,這主要由于中國政策性貸款體系不夠完善,金融監管不夠嚴格。
在補貼效果上,本文根據2008年和2018年數據總結了中國服務貿易分領域出口情況(表2),通過對各個領域出口額的增長率來宏觀評估補貼政策的效果,一般認為增長率越高則政策效果越顯著。2008—2018年,各領域服務出口都有了顯著提高,這與中國整體宏觀政策對服務業的支持密切相關。從年平均增長率看,金融服務領域增長最快,高達27.4%;知識產權使用費次之,達25.6%;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保險服務、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分別為19.7%、13.6%和11.2%。由此推斷中國在金融、電信、文娛等方面的補貼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有助于提升相關領域競爭力。與其他服務領域相比,運輸、旅行、加工服務等年均增長率較低,分別為1%、-0.3%、-2.9%。這源于近年來中國重點支持高附加值的高科技服務領域,而對低附加值的傳統服務領域重視力度減弱。雖然中國政府大力補貼運輸服務業,但由前文分析可知,針對運輸的補貼重點在于對老舊船只的更新換代,還未進入規模化的運營和提升競爭力階段。綜上,中國對于競爭力不夠強、規模不夠大的新興服務領域的補貼力度不斷增強,取得了一定進展,而對于規模較大的傳統服務業補貼力度較弱,目的在于引導整體服務產業的轉型升級。
(三)實證性統計分析
基于前文宏觀層面的分析,本文對中國服務貿易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描述統計與計量分析,旨在深入研究補貼對于服務貿易企業盈利能力的真實影響,從而對當下服務貿易補貼的效果有更清晰的理解,為日后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多數據支持。
1.服務類上市企業所獲補貼情況
本文研究了349家服務上市公司所接受的政府補貼對其盈利能力的影響。通過對Wind資訊中上市服務企業的年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與整理,排除數據信息不全的企業,最終篩選出349家公司在2008年到2018年所獲得的政府補助和稅費返還年均數據(圖2)。在上市的中國服務企業的財務報表中,公開披露的補貼數據主要來自于兩種補貼形式:政府補助和稅費返還。這與前文總結的服務貿易主要補貼形式一致。因此,本文在實證分析中重點研究政府補助和稅費返還對企業的影響。
在政府補助方面,2008年以前基本沒有企業得到政府的直接資金支持,2008年以后中國逐步開展政府補助政策并且補助的年均金額逐年增大,由2008年的年均2713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5066萬元,其中在2015年達到最高,為年均1.1億元。在稅費返還上,長期以來中國都對服務企業有稅費優惠政策,且扶持規模相對穩定,自2008年年均稅費返還額3929萬元增長到2018年7947萬元,增長速度較為穩健。綜上,中國對服務企業的補貼中,政府補貼的推行滯后于稅費返還,但在2013年以后,年均值高于稅費返還。同時,政府補助與稅費返還年均值在2008年至2018年處于穩步上升趨勢,可見中國政府對服務企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強。
圖3為本文總結的2018年349家上市服務公司分行業所獲得的政府補助和稅費返還情況。Wind數據庫中服務類企業被分為13個類別,由圖可知,政府補助和稅費返還在行業上有明顯的偏好。其中,政府補助主要集中在交通、房地產、住宿、文化和租賃相關的服務企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相關企業獲得的政府補助年均值最高,為1.57億元,占總額的25%;房地產、住宿、文化和租賃占比較大,分別為12.3%、10.7%、9%、8.2%。稅費返還則集中在零售、交通、綜合、房地產、信息等服務行業。零售業企業的稅費返還年均值最高,達到2.47億元,占總稅費返還的42.8%;交通、綜合、房地產、信息服務行業收到的稅費返還占比較大,分別為12.7%、8.1%、6.13%和6.05%。因此,政府補助注重與環境民生相關的服務領域和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務領域,而稅費返還集中在零售、交通等較為傳統的服務行業。此外,在文化、衛生、教育等領域,政府補助和稅費返還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
2.服務貿易補貼的績效分析
在以上數據的基礎上,本文構建面板數據計量模型,對政府的服務貿易補貼進行績效評估,目的在于測度服務補貼對公司盈利能力的影響。面板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包括171家上市服務企業2009年至2018年的公開財務數據。結合最新數據,選取主營業務收入(REV)作為被解釋變量,代表企業的運營能力。選取政府補助(SUB)、稅收返還(RTA)作為自變量代表政府對企業的補貼,同時選取研發投入(RAD)和資產規模(ASET)這兩大對企業盈利至關重要的因素作為解釋變量,最后選取通貨膨脹率(INFL)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GDP)作為控制變量對模型進行修正。
實證模型如下:
模型中i表示某個服務類公司,t表示某一年份。被解釋變量為REV,解釋變量為SUB、RTA、RAD、ASET、INFL和PGDP。下表為各個變量的預期回歸結果和含義。
根據回歸結果(表4),R2為0.4851(組內R2為0.6044)表示擬合度較高,回歸結果可以解釋48.51%的自變量的變化。由各自變量的p值可知,表中*表示顯著程度,越多表示顯著程度越高,可見SUB、RTA、ASET表現出對因變量的顯著影響,RAD對因變量的影響較為顯著,而INFL和PGDP的顯著性不高。
在對企業營收影響顯著的變量中,SUB對其影響為正,每增加一個單位對應REV增加16.56個單位,符合本文預期,政府的資金和資產補助能夠直接幫助企業擴大融資能力,維護正常運營和業務拓展,從而提升收益。RTA對REV的影響也比較顯著,影響幅度相對稍小,每增加一個單位對應REV增加6.42個單位,遠低于SUB的影響幅度,據此本文推斷稅費返還模式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的促進作用不大,原因在于中國稅費返還是間接性補貼方式,對企業的影響和運營刺激不如政府直接補貼迅速和有效。
ASET和RAD對REV的影響為正。每增加一個單位ASET對應REV增加6.83個單位,可見服務類企業的營收能力與其資產規模的大小密切相關,中國的服務類企業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較容易產生規模經濟,有效擴大資產規模可以幫助企業迅速擴張獲取收益。每增加一個單位RAD,服務類企業REV相應增加3.04個單位,由此可見高研發投入帶動中國服務業企業業績不斷增長。
綜上,在對服務類企業的補貼中,政府補助模式對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有顯著的正面影響,稅費返還模式對主營業務收入的影響為正,但效果不如政府補助顯著且影響幅度相對較小。根據實證結果,本文認為政府補助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比較有效的促進作用,而稅費返還的促進效用不夠明顯。政府補助進入服務行業的時間相較于稅費返還較晚,且規模還不夠大。因此本文建議,為更好地促進服務類企業盈利,政府應保持對服務類企業的政府補助政策,并采用多元化補助措施。同時本文認為,未來更有效地促進服務類企業的發展,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來擴大其資產規模,實現規模經濟,促進服務產業的長足發展。
三、中國服務貿易補貼的問題及建議
根據前文對中國服務貿易補貼現狀的歸納和對其效果的評估,本文總結出當下中國服務貿易補貼的幾點不足并提出政策建議。
(一)中國服務貿易補貼存在的問題
中國服務貿易補貼還存在諸多不足,體制上不夠完善,效果也有待進一步提升。在補貼方式上應該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驗建立多元系統,并且對國際補貼法律條文做更多地研究,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1.服務貿易體制不夠完善,法制不夠健全
中國服務貿易補貼的政策沒有統一的立法和行政部門進行監管,權力分散在中央和地方各級職能部門。國務院、商務部、財政部、地方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針對服務貿易補貼措施分別頒布過不同的發展規劃、戰略文件,制定的內容廣泛而不統一,且存在重復現象,執行效率低,可行性不高。中國的服務貿易法制體系一直不夠健全,除了《對外貿易法》對服務貿易的基本原則進行了約束,關于各個服務貿易部門的規章、服務貿易補貼和反補貼的規定都沒有具有法律約束性的文件,法律效率不高。
2.服務貿易補貼效果有待提升
根據對350家服務產業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數據研究,發現大型服務企業所受到的政府補助主要有財政直接補貼和稅費返還優惠這兩種方式,其中只有政府補貼對企業盈利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性,稅費返還對企業的盈利的促進作用不夠明顯。
3.服務貿易補貼方式不夠多元
雖然中國參照發達國家頒布了多種形式補貼政策,但是最主要集中在稅費優惠與政府補助政策上,其他方式效果甚微。而西方發達國家不僅已經建立了多方位、多層次的補貼體系,而且取得了有效進展。美國、加拿大等國制定了包括直接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以及基金支持、貸款優惠、國家投資設立公司等模式的補貼體系,對高附加值服務產業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專項發展基金和普遍服務基金。中國目前的服務補貼模式靈活性不高,執行效率不夠,效果有待加強。
4.未能充分利用WTO對服務貿易補貼的規則
中國對于WTO項下關于服務貿易補貼的規則把控不夠,一些政策補貼涉及到“禁止性補貼”而遭到反補貼調查,對“不可訴性補貼”的運用不夠,在“可訴性補貼”的談判中經常處于被動地位,無法充分捍衛自己的權益。中國經常遭到反補貼申訴的類型包括各級政府制定的服務貿易出口補貼和進口替代補貼,由于在規章制定時沒有充分對WTO規則進行了解與詮釋,導致外方抓住漏洞對中國出口商或國內供應商進行申訴并要求賠償。
(二)中國服務貿易補貼的建議
針對中國服務貿易補貼的不足,本文對補貼的體制、效果、體系和法律法規等方面做出以下幾點建議。
1.構建統一政策體系和監管部門
中國服務貿易補貼政策散亂且權力分散,不利于政策的有效執行。應有針對性地制定宏觀發展規劃,并配套推出實用可操作的細分體系。而且在反補貼措施和條例中,大部分只涉及到貨物貿易,應該相應補充服務貿易反補貼具體措施,在WTO允許的反補貼形式中維護自身權益。同時,職能部門應精簡權力分布、加速管理體制改革,有效分工,減弱體制對服務貿易發展的阻礙。可以參照美國、英國等服務監管體系完善的國家,例如構建政府大局統籌、社會研究分支機構輔助支撐的管理體系。政府需要對整體服務監管進行大部制的管理,在戰略規劃、資金調度等方面嚴格把控,而細化到績效評估政策評價和數據資料整合上,則需要分支機構更加專業與高效地執行。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這樣完備的服務貿易補貼監管體系,因此在服貿管理上效率較低、效果不明顯。
2.完善相關立法
中國服務貿易法制落后,監管不嚴,這不利于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磋商談判。在國際貿易中,中國應該有針對性地對服務貿易立法,在WTO框架下制定服務貿易、服務貿易補貼與反補貼條例,通過法律統一明確定義補貼、補貼方式、反補貼條例與范圍。同時,應該注意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內容的豐富性。具體可以參照美國、英國等服務業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它們都通過立法設置了多項反補貼條例來約束外國服務進口,巧妙規避了WTO體制下不允許的貿易壁壘,使補貼和反補貼成為符合WTO規則的提升本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手段。而中國缺乏這樣靈活的法律條文,在國際貿易中時常處于被動地位。在本國服務貿易中,中國立法也比較粗糙,在行業標準、技術規范、市場準入等方面應加強規范,保障服務業整體高效健康發展。
3.多元化服務貿易補貼方式
在WTO允許的補貼范圍內,拓展多種補貼形式同時進行的多元補貼體系。中國目前主要的使用方式為稅費優惠和政府補貼,補貼方式較為單一,政策績效在前文的計量結果中也表現出不足。政府應該擴充補貼的形式,可借鑒美國經驗設立多項基金有針對性地重點補貼服務部門。同時,對不同服務部門制定不同的有效補貼方式。例如,美國對運輸業提供優惠的貸款融資方案,對電信業設立普遍服務基金,對電影和港口發展則成立專門的產業基金,有針對性的補貼能夠保證專款專用,提升補貼的實際效果。中國服務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階段,在一些新興服務領域更應該開拓創新新的補貼方式,促進中國服務貿易新業態的發展。
4.充分運用WTO規則,促進服務貿易發展
在遵守WTO基本原則和規章的前提下,充分利用WTO對服務貿易補貼不清晰的談判現狀,積極參與相關談判,為制定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貿易條件創造機會。GATS體系目前對于服務貿易補貼的規則和談判標準依然沒有清晰的界定,這造成在很多國際貿易談判中缺乏明確規則與法規的情形。中國在補貼與反補貼的貿易談判中,由于立法不足和非市場經濟地位經常處于被動局面,應完善立法并培養相關人才,加強對談判的重視。GATS法規的不足雖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一個障礙,但若能利用好國際法規主動制定規則,也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擴大自身效益。同時,中國應利用好WTO對發展中國家的待遇,制定符合GATS要求的對中國有利的服務貿易補貼政策,擴展中國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的同時,盡量避免貿易爭端與摩擦,確保中國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付亦重:《服務貿易補貼制度與績效評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房東:《WTO<服務貿易總協定>法律約束力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薛榮久:《WTO多哈回合與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4年版。
4.石靜霞:《服務貿易法專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孫小悅:《論WTO中的政府補貼》,《中國外資》2012年第12期。
6.艾素君:《我國服務貿易促進立法中的補貼與反補貼問題》,《中國國家經濟貿易法學研究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暨中國與國際經濟法律秩序的變革研討會》2012年11月16日。
7.陳麗麗、龔靜:《區域服務貿易協定、制度因素與服務貿易促進體系研究——基于49國之間雙邊服務貿易流量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14年第11期。
8.查貴勇、顧城:《中國服務業FDI與服務貿易發展關系實證分析》,《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9.尤浩然、李勇:《服務業FDI對我國服務業增長效應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10.Hirsch,S.Services and Service Intens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e,1989.
11.WTO,China Trade Profile,2019.
責任編輯: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