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帆 新疆藝術學院
習近平主席曾指出,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其蘊含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不同,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應該具有多樣性和社會性。進入21世紀后,在倡導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的大環境下,使得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日益突出。青少年的教育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但是我國基礎教育往往忽視了對青少年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培養,這就造成了我國青少年對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缺失的局面。同時,近些年來雖然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各大博物館通過組織系列活動、短期培訓等形式進行教育工作。但由于大多數博物館仍然處于摸索階段,無論在課程設置、課程形式等方面都不夠理想,這就需要博物館能夠有效整合資源,努力實現博物館資源課程化,從而為促進青少年教育長足穩定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資源平臺,培養學生自身獨特認知的多元智能,從而達到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互動共贏的積極效果。
博物館是蘊含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大學校,是知識的海洋,保留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具有收藏文物的作用,還有傳承文化的功能。其中,文物收藏主要是通過有目的的收集符合博物館定位且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通過展覽、陳列等方式將文物展示出來,而文化傳播則主要是通過對普通群眾開放,讓更多的人能夠觀看到文物,從而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而在現代社會中,部分博物館將文物展覽轉變為器械和技術展示的平臺,脫離了文化傳播這一原則。由此看來,博物館不僅要做到貼近大眾生活,更應當加強自身組織建設,從文物中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運用適當的宣傳方式和教育活動讓更多的人關注傳統文化,以此更充分地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作用[1]。
博物館作為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自然承擔著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文化的責任和義務,需要為實現社會文化建設而做出貢獻。因此要想使文物真正“活”起來,博物館不僅要研究文物的年代、屬性、功用、工藝等基本信息,而且要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依據科學研究成果,基于當今社會價值觀和社會發展需求,發掘符合時代發展的文化內涵。在現代社會中,博物館教育不僅傳播歷史文化知識,同時能夠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和探索的熱情,幫助青少年了解歷史、文化、知識發生的過程。在研學游熱的當下,博物館應積極與教育部門合作,利用自身優勢,開設獨具特色的精品課程,為青少年提供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使博物館學習具有體驗性、成效性、沉浸式、個人化等特點。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共同體意識,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讓更多的孩子通過書法、剪紙、繪畫、泥塑等藝術表現手法牢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掌握更多的先進文化知識。
博物館作為擁有著促進全民素質提高,和實現公民自我教育學習的特殊功能的社會公共文化教育機構之一,其具有區別于學校教育的教育功能。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提出博物館所擁有的豐富藏品無疑是進行“社會美育”的重要物質基礎。蔡元培先生認為在個人發展中,道德、科學和美感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否認學校教育具有諸多優點,更具有很多博物館所不具備的功能,但比學校教育更有利于促進素質教育的提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重在科學與美育。所謂“知識之外,兼養感情”。博物館所展示的歷史文物和珍貴字畫等則承擔著美育教育功能,它對青少年的美術認知能力、欣賞能力、創造能力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事物,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育部(2017年)頒布了《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其中明確提出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以本區重要的文博資源為主題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翁樵(澳門博物館)指出如不能普及與藝術有關的知識,人類極有可能出現無法傳承藝術文化,導致觀眾斷層的情況。廖敦在充分總結國外已有博物館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應有機結合中小學美術教育,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的作用,“提供者”與“參與者”的模式,“博物館主導互動模式”“教師主導互動模式”。當下,人類從博物館中挖掘出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此背景下廣大美術教育者應當積極思考如何在博物館開展美術教學,在真實的藝術收藏品面前講授知識,在增加學生視覺體驗感的同時更加深了文化認同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時期,習近平倡導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培養民族道德素養,由此才能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背景下,吐魯番博物館舉辦了各類主題活動,如“妙筆賦彩·經典傳承”“伏羲女媧繪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迎新春藝術盛宴”“品書法藝術”,等等。此類主題活動不僅為大眾奉上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豐富了文化生活,更為重要的是有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素質,同樣提高了青少年的藝術素養和文化,成為青少年美育的重要載體。
國內現有博物館普遍以陳列展示的方式進行教育展覽。
從展覽的類型上看主要以系統型、物品導向型、審美型為主,且展覽的模式較為固定、形式較簡單,通常依據地區或者年代體系進行布置,普遍給人嚴肅沉悶之感,未能有機結合感性與知性,趣味性不高。針對上述問題,已經有部分老師努力改變這種固有形式,嘗試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的學習空間和創作自由,以探索博物館美術館的更多可能性。例如,吐魯番博物館的“奇妙尋寶之旅”活動,為提高游客參與度,博物館工作人員事先為游客發放了一張根據吐魯番博物館館藏文物專門定制的“尋寶圖”,參與者通過在展廳內尋找與“藏寶圖”相對應的文物可領取獎品。游客們手拿尋寶圖,根據圖片形象及文字說明穿梭在博物館的角角落落,通過預設此種“尋寶”的情境,能夠提高觀眾的參與感,讓觀眾獲取完整的個性化的經驗過程。通過此種活動,顯著提高國民認知水平,也逐漸改變了大眾以往對博物館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
此外,為了讓更多青少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民族京劇的藝術魅力,吐魯番博物館還舉辦了“繪制京劇臉譜,感受國粹魅力”研學活動。首先,社教老師介紹了京劇臉譜知識。京劇臉譜具有“夸張性”“象征性”等特點,這是頗具中國特色的化妝方式,所有的臉譜都有蘊含獨特寓意的三種以上的顏色。例如,表現人物的顏色普遍有寓意褒貶,即辨別忠善、奸惡,愛憎分明。在社教老師為大家發放了繪制好的臉譜、戲劇卡通人物,并介紹了臉譜的繪制方法后,同學們以夸張的表情、鮮艷的色彩契合自我創造力、想象力,用畫筆繪制京劇臉譜。
這種情景體驗式的教學活動較好地契合了美術教育要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目的。通過親身體驗,實際操作,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美術表現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整個活動還增加了體驗唱京劇和學京劇,最后的課程在朗朗上口的“說唱臉譜”和簡易的京劇操中圓滿結束,為學生理解和詮釋民族文化藝術特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有助于培育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吐魯番博物館舉辦的一系列研學活動無疑對青少年美術教育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提供了新的方向,社教老師因學而導的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因學而趣,較好地體現了藝術性與科學性的融合。此前很多教師也會想方設法進行美的教育,提高學生對美的認識與學習積極性,但是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這也許是因為單純的課堂教學無法形成博物館所能夠給人帶來的視覺震撼和情感體驗。而博物館美術教育能夠給予學習者巨大的精神慰藉,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博物館應當主動承擔起打造國家文化符號、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角色作用,利用自身藏品和重要的文化資源,挖掘文化內涵;通過研學活動、展覽、宣講等途徑進一步發揚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與教育、旅游、影視、設計等各界資源整合,讓珍藏的件件藏品“講述”中國故事,真正使博物館成為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同時我們不得不重視博物館的橋梁作用,即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銜接,充分整合館校資源,讓更多的學生在研究探索博物館的途中,培養積極的探索求知欲,在進行社會美育的同時加深文化認同感,營造學習型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