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健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一〇六地質大隊,貴州 遵義 563000)
貴州省正安縣在貴州屬缺煤地區,因其煤層厚度薄,含硫高,有害元素豐度高的特點,煤層的開采一直具有爭議。大量學者對貴州的煤礦物學特征進行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地質資料,并取得大量的成果。但由于黔東北地區煤層薄,資源少,對這一地區的相關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對春雷煤礦進行系統取樣分析,并進行煤礦物學的研究。
研究區地理位置屬于貴州省東北部。大地構造位于上揚子地塊黔北隆起區鳳岡南北向隔槽式褶皺變形區。含煤地層形成于晚古生代二疊世晚期,歷經的地質運動有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含煤地層為上二疊統吳家坪組,為一套淺海相沉積,巖性以碳酸鹽巖夾硅質巖、碎屑巖,含煤2層,其中1層可采。總的變化趨勢是,由西向東碎屑巖逐漸減少,碳酸鹽巖增多,含煤層數減少;厚度由南東到北西逐漸變薄。與上覆長興組整合接觸,下伏茅口組呈假整合接觸。
本次對所采樣品的工業分析和硫含量進行詳細分析,其中CL4-03、CL4-05灰分質量分數大于50%,按夾矸處理,不參與煤質評價。
水分質量分數為1.01%~1.86%,平均值1.29%,垂向上,靠頂、底板煤層水分含量較底。
灰分產率介于 17.50%~30.44%,平均值21.63%,為中灰煤,垂向上靠近煤層頂板、底板的煤樣中灰分產率明顯高于其他樣品。
揮發分產率范圍為18.87%~26.84%,平均值22.75%,為中等揮發分煤;垂向上,除夾矸外,靠近煤層頂底板的煤樣中揮發分產率高于其他樣品。硫質量分數在1.79%~5.17%,平均值為3.06%,為高硫煤;垂向上,靠頂板及底板附近的煤樣硫含量較高。
本次所采煤樣品的礦物含量檢測結果中,煤中礦物以高嶺石、方解石和黃鐵礦為主,含少量石膏,部分樣品中含有石英、鐵白云石和白鐵礦等礦物。見表1。

表1 春雷煤礦煤中礦物種類和含量(w/%)
黏土礦物:高嶺石是煤中最主要的黏土礦物,占煤中總礦物的59%,最頂部煤分層高嶺石占比最小,這與頂部煤分層中較高的石英、方解石和黃鐵礦含量有關。
碳酸鹽礦物:研究區樣品中碳酸鹽礦物主要為方解石和鐵白云石,在頂部和底部煤分層中,方解石和鐵白云石含量高于其他煤分層。方解石一般形成于弱堿性環境下,泥炭沼澤環境因腐殖酸的存在而呈現酸性條件,故煤中方解石常為次生成因。
硫化物礦物:研究區樣品中主要的硫化物礦物為黃鐵礦,底部煤分層(CL4-6)含少量白鐵礦。
氧化物礦物:氧化物礦物為石英,主要出現于頂部和底部煤分層。
硫酸鹽礦物:硫酸鹽礦物為石膏,各樣品中普遍含有石膏。石膏通常形成于風化帶,多為次生成因,一般認為是煤中方解石與硫酸發生反應而成,其中硫酸來自于黃鐵礦氧化而成[6]。
高嶺石是研究區煤中的最主要礦物。通常有以下幾種賦存狀態:1) 充填細胞腔(圖1A);2) 作為透鏡體分散于有機質中(圖1B);3) 作為高嶺石基質存在(圖1C、D)。第一種賦存狀態指示了同生自生成因,后二種指示了碎屑成因。
方解石是煤中最為重要的碳酸鹽礦物,方解石主要以裂隙充填物的形式存在,指示了其起源于富Ca熱液流體的自生沉淀,這與前人對方解石成因的研究相一致[6]。
黃鐵礦主要以以下幾種方式存在:1) 自形晶體集合體;2) 分散狀自形晶體(圖1C);3)裂隙充填物(圖1D);4) 草莓狀。裂隙充填狀黃鐵礦可能形成于成巖晚期或變質階段,為流體沉淀的產物;其他賦存形式的黃鐵礦可能主要形成于同生階段或成巖早期階段。分散狀自形黃鐵礦的形成可能通過FeS和多硫化合物的直接反應生成,而草莓狀黃鐵礦的形成可能通過FeS→FeS0.9(鐵硫礦) → Fe3S4(膠黃鐵礦) →FeS2(草莓狀黃鐵礦)多個反應階段。
石英主要以次圓狀顆粒分散于有機質中或高嶺石基質中(圖1D),指示了碎屑成因。
石膏主要以裂隙充填物的形式存在,在多數情況下與黃鐵礦共存,指示石膏可能起源于Ca與SO42-的反應,而SO42-來源于黃鐵礦的氧化。

圖1 礦物的賦存狀態(樣品CL4-6)
春雷煤礦煤中礦物主要以高嶺石為主;石英含量變化較大,主要富集于頂部或底部煤分層,而在夾矸中石英含量很低;方解石主要富集于頂部和底部煤分層;黃鐵礦在各分層中均有分布,自下而上具減小趨勢;石膏分布無明顯規律。
煤中礦物的主要常見賦存形式有細胞充填、裂隙充填和碎屑顆粒。碳酸鹽礦物、硫化物礦物和硫酸鹽礦物為自生成因;高嶺石主要為碎屑成因,其次為自生成因;石英主要為碎屑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