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穎
【摘 要】彝族是我國第六大少數民族,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中國舞蹈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工作者吸收彝族舞蹈的獨特風格,融合彝族少數民族精神文化傳統,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為中國民族舞蹈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披氈舞”是四川涼山地區特有的一種舞蹈表現形式,本文通過對涼山彝族舞蹈的動作特點、彝族披氈舞的發展、動作形態、現今的創新發展變化這四部分的分析,圍繞“披氈舞”的繼承與創新去挖掘彝族舞蹈動作產生的原因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這樣才能給予民族舞蹈獨特的內涵和魅力。
【關鍵詞】涼山彝族;動作特點;披氈舞;繼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114-01
一、彝族舞蹈分類
彝族舞蹈有五種類型,分別是打歌、跳弦、羅作、跳三弦、披氈舞。前四類舞蹈均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類舞蹈則是模仿鷹、熊的舞蹈,與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圖騰崇拜有關,筆者在文章中主要說明的舞蹈形式是披氈舞。披氈舞是四川省涼山地區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氈為道具,通過雙臂的伸展、收攏、擺動與身體旋轉,來模仿鷹、熊的姿態。該舞現已成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二、涼山舞蹈的動作特點
涼山彝族人民熱情似火、性格豪放,舞蹈動作剛勁有力、動感十足,所以彝族舞蹈節奏明快大方。由于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故彝族的舞蹈動作主要以動態為主。彝族舞蹈的動作動律主要體現在下肢動作上,上肢的動作極少,舞步多以踢踏、擰胯、拐腿、剁腳、對腳為主,在舞蹈過程中穿插撩腿、跺腳、吸腿、勾腳、蹲跳步等動作,使舞蹈動作更加豐富。
三、涼山彝族舞蹈的形成環境
(一)涼山彝族舞蹈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呈現西高東低的地勢,整個地貌崎嶇破碎,峭絕深阻,是典型的高原峽谷地貌。涼山彝族居住的地區氣候寒冷,彝人喜愛披擦爾瓦(披氈),它形似斗篷,長至膝蓋。這些用來御寒的披氈披在肩上順著肢體行動擺動、揮舞起來,經過發展披氈逐漸演變為彝族舞蹈的服飾和道具,成為涼山地區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
(二)涼山彝族社會形態發展對其舞蹈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涼山地區的社會形態還是奴隸社會。近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下,彝族人民參與了革命和民族解放斗爭,紅色革命情懷對彝族人民有著深遠影響。如彝族女子群舞《情深意長》表達了彝族人民從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一步千年的跨越,歌頌了彝族人民與紅軍的深厚的情感,使獨特的彝族文化在新社會文化中獨樹一幟。傳統彝族舞蹈還受到現當代舞蹈的影響,在彝族舞蹈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創新,藝術表達形式和舞蹈形態更加多姿多彩。
四、涼山彝族“披氈舞”
涼山地區因為山勢險峻、氣候寒冷,故當地彝族群眾用毛毯護身,俗稱“擦爾瓦”。擦爾瓦是用羊毛織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彝族人的擦爾瓦一年到頭不離身,白天御風寒,夜晚當被蓋,堪稱涼山彝家服飾的象征。大小涼山山川險阻,過去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傳統風格。
“披氈舞”以手部動作為主,舞時把披氈披在肩上,雙手握住披氈兩側邊緣,上下、左右舞動,或兩手交替從上向下蓋,或一手叉腰,另一手向里、向外擺動,還有將披氈向前向后反復甩動,向前甩至胸前,向后甩搭在雙肩,使披氈在空中形成畫圓的路線,看上去猶如天鵝飛翔般安詳優美。
五、涼山彝族舞蹈的繼承與傳播
涼山彝族舞蹈在創作上有彝族傳統文化為基礎保障,彝族民間舞蹈始終保存著其獨樹一幟的風格特點,比如像“披氈舞”這種特有的舞蹈表現形式,得到了很好的創新與發展。我們也應該為涼山彝族文化做出努力,做好涼山彝族舞蹈的保護工作,并進行創新編排和有效的傳播,如涼山州歌舞團編創的一些優秀的舞蹈作品。
六、結語
現如今涼山彝族民間舞蹈中,一類是現代涼山彝族人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婚嫁、慶祝節日等表演的傳統舞蹈,這一類型的舞蹈除了通過傳承人傳承的方式,很多彝族人在平時生活中耳聞目染,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傳承下去。現在的傳播方式很廣泛,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通過專業提煉、規范、編創而形成教材的集體舞蹈——達體舞,具有豐富濃郁的風格特點,體現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風貌。達體舞在民間的影響力比較大,作為專業舞蹈,目前除了各大藝術院校對彝族舞蹈進行研究和教學外,專業歌舞團體也對涼山彝族舞蹈進行創作和表演。專業編導對涼山彝族文化進行深度研究后,再進行舞蹈創作,才能使舞蹈作品具有更深厚濃郁的人文背景意義。
參考文獻:
[1]樸永光.四川涼山彝族傳統舞蹈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3.
[2]李遠航.區域文化視野下四川涼山彝族舞蹈的藝術特征.四川戲劇, 2019.05.
[3]張黎.淺談涼山舞蹈的來源與發展.藝術評鑒,2017.11.
[4]任昌菲.四川大涼山彝族舞蹈微探.大舞臺,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