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夢鈺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快速來臨,科學表現出了自己特有的創新力。而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的攝影藝術相對于傳統攝影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基于前沿科技理論與技術的支撐,攝影藝術與新媒體迅速融合,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張力。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給攝影藝術帶來的幾點影響,同時進一步探討攝影藝術今后的立足于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攝影藝術;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J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019-01
一、新媒體的基本特征
“新媒體”是指上世紀90年代世界科學技術取得巨大的進步后,社會信息傳播中出現的一種建立在數字基礎上,能擴大傳播信息、速度、豐富傳播方式且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一種新型媒體,全稱為“數字化互動式新媒體”。新媒體包含了:圖文電視、有限電視網、大型的電腦數據通信系統等。最常見的就是手機與互聯網的使用。它具有以下幾點特征:(1)典型的“數字化”與“互動化”,傳播過程具有非線性的特點;(2)具有時間相對性,其內涵會隨著傳媒技術的進步而有所變化;(3)使傳統的傳播形態受到了改變,信息的傳播更加的高效及時;(4)新媒體應該以國際的校準為依據。
二、新媒體時代下攝影的變化
(一)耳目一新的創作表達
傳統攝影更加注重對于客觀事物的記錄與還原,追求“真實性”與“客觀性”。新媒體時期則是在確定主題后再進行拍攝,后期還有電腦以及其它媒體進行的“再創作”,攝影師帶有更加強烈的個人表達欲望。同時暗房到儲存卡的轉變這些都讓攝影在創作視角和創作方式上有了較大的變化。
近幾年,年輕藝術家們利用單頻錄像帶,軟件編程等新媒體做出了更多有趣的藝術作品。例如德美藝術家,麗貝卡·辛普森的作品《蘋果代售》,她的作品是對印尼家庭工人日常生活的攝影研究。2013年訪港期間,辛普森觀察了數百名勞務移民,他們幾乎沒有休閑時間和個人空間。辛普森在展覽的時候將這一人群描繪成一個分層的多媒體敘事,包括紀實攝影、社交媒體素材和文字等。展覽現場除了照片和錄像作品外,還運用色彩斑斕的蘋果手機與整體主題相呼應,作品不僅呈現的創作方法十分豐富,還給觀看者帶來更加有趣的觀展體驗。而作者的個人網站上關于這組作品,有著另外一種呈現方式,給觀眾眼前一亮的視覺體驗。這也許就是新媒體時代給攝影帶來的魅力。
(二)多樣化的傳播方式
新媒體時代下攝影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攝影不再依賴傳統紙質媒體、書籍等,逐漸轉向網絡與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便捷與多樣化也讓攝影作品有了更加大的影響力。攝影傳播速度的迅速加快,離不開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同時網絡流動性與開放性等特質,使得大眾可以自由的發布并分享作品,增加了攝影作品傳播時的廣泛性。手機屏幕的使用讓觀眾與作品的距離也被拉到最小,分享與傳播變成了主要的名詞。傳播方式的變化讓受眾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傳播和參與者,利用微信、微博等載體,通過點贊、轉發等行為,增加了傳播時的互動性。技術的發展也使得同步傳輸照片變得十分輕松。在大型的比賽與會議現場,觀眾無需等待就可看見實時反饋過來的圖片,提高了攝影的時效性。以往只能隔天在報紙上看到的新聞圖片,如今可以在手機或任何電子屏上同步的觀看。
(三)愈發龐大的攝影群體
傳統的攝影由于工序復雜、價格昂貴,很難被大眾接觸與運用。傳統觀念中,攝影作品只存在于展覽館、畫冊中、表現的觸不可及。由于新媒體的影響,攝影藝術的接收群體在如今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網絡的運用,使得作品更加便于復制與傳播,同時技術的普及與便捷,促使攝影藝術趨向大眾化發展,更多業余攝影愛好者參與攝影中來。微博、QQ、微信等平臺的搭建也讓更多的人以最直接的方式來參與到攝影中。
三、結語
新媒體極大地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表現方式和創作主題,攝影藝術在這個時期有著廣闊的空間。而新媒體的影響則一直是喜半參憂,技術的融合為攝影的真實性也帶來了質疑的目光。但如今顯而易見的是,新媒體作為一種發展趨勢,對于攝影藝術所帶來的直接推動。
相機的使用不再滿足藝術家與大眾的創作欲望,人工智能和虛擬VR等新媒體的運用,使得藝術的邊界逐漸消失,現代藝術就像細胞一樣分裂又融合,同時現代科技在不久的將來又會迎來新一輪的巨變。攝影藝術如今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它的包容和與時俱進,都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所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現有的藝術手段,是當前歷史階段的必然選擇。如今重要的是攝影藝術應該如何把握這個時期,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體系來推動攝影理念的完善與發展,這也正是攝影藝術如何走向未來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06).
[2]郭玲玉.新媒體時代的攝影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