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 要:近代以來蘭州地區的金融業在經過了清末民初的發展之后,在國民政府在開發西北進程中,通過一系列的金融布局,使得蘭州地區的金融業形成了現代金融體系。
關鍵詞:國民政府;開發西北;金融政策;蘭州
一、前言
1840年以來隨著中國逐步走上現代化的道路,金融業逐步開始成為國民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目前近代金融業,已經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各類研究成果層出,特別是關于西北地區的金融發展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裴庚新的《抗戰時期蘭州金融組織的發展及影響》[1],作者認為西北地區的在抗日戰爭時期經濟的發展水平達到民國時期的頂峰,與此同時蘭州地區的金融組織也有很大的發展。同時論述了金融業對戰時經濟的影響;史繼剛則在《縣(市)銀行與抗戰時期的西南西北金融網建設》[2]中提出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在對大后方的金融網建設的過程中對縣級銀行的進行了大力的發展,敘述了縣級銀行對當地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在向達之所寫的《試論近代末期西北地區的財政金融危機》[3]一文中,指出民國末年西北地區的金融財政危機的出現,是由于戰亂、天災、經濟剝奪等諸多因素綜合導致,使得西北地區的經濟出現了崩潰的態勢。楊重琦的《蘭州經濟史》[4]和李清凌主編的《甘肅經濟史》[5],這兩部著作,都部分涉及了當時蘭州的金融發展狀況和過程。另外再有潘益民寫的《蘭州之工商業和金融》[6]則重點的考察了20世紀30年代蘭州地區金融業的發展特點。
國內學術界關于西北地區經濟的論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還是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西北地區的在近代以來較為落后,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相關的記述較少,沒有充分的資料可供研究。二是大多數文章都是描述性的,而且文章內容雷同現象嚴重。
筆者期望通過拙文,可以使人們能夠重新全面深入的了解在1932年~1937年之間,國民政府在“開發西北”的口號下,在甘肅地區實行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及其影響。
二、民國前期的蘭州金融組織的發展及變遷
(一)傳統金融組織
錢莊是我國的傳統金融業在發展的后期出現的信用機制,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在蘭州才出現了三個從事金融活動的地區——三大市:分別是西市、南市與東市。西市就是今天的張掖路以西的范圍;南市則是今天的中山路一帶的區域;而東市即為今天的東方紅廣場以東的地區。三市的經營范圍內則分布著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金融機構,而從事這些商業活動的主要是山西籍人。這些金融機構開始的時候僅僅從事兌換業務,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開始從事金銀首飾和存款、貸款的相關業務。最初,只有30余家,其后便達到了60多家[7]。
辛亥革命以后,因為各種原因,蘭州的貨幣暫時出現了較為混亂的局面,當時在市面上光是流通的銀元有十幾種。另外,在當時的甘肅市面上以銅錢為主的輔幣也在流通——由1914年時任甘肅都督的張廣建帶來。最初僅僅在蘭州流通,國幣一元可以兌換銅錢約百枚左右,以十進制為主。在這同一時間,時任隴南鎮守使的孔繁錦,先后在購買了大批制錢機器設立鑄造廠,鑄造當二百、當一百、當五十的銅幣,甘肅地區的各縣流通的銅元,可分為當十、當五十、當一百等五種。其中流通最為廣泛的是,是當十與當百二種銅元。
從上面可以的出入下的結論——當時甘肅貨幣系統處于以銅本位為主的階段。
(二)民初的蘭州的官方銀行
蘭州的官方金融業,以清末新政時期成立的甘肅銀錢局為起點。1908年11月,由甘肅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蘭州道道尹的彭英甲等人共同籌辦。資本總額20萬兩,除此之外又發行一兩與二兩面值的紙幣29萬兩,合計30萬兩。因為紙幣攜帶較為方便同時可以全額兌現,發行的總數額逐漸上升到50余萬兩[8]。
民國成立之后,張廣建擔任甘肅省的督軍,把甘肅銀錢局重組為甘肅官銀號,其職能主要有:承辦甘肅省公債、代理甘肅省財政。張廣建任命時任甘肅省財政廳廳長雷多壽為甘肅官銀號的監理官,當時全省的財政收入,一律上交到甘肅官銀號,各財政開支也由甘肅官銀號來辦理。同時將原來的官銀錢局發行的紙幣全部回收,改發新的紙幣,發行額總計400余萬兩[9]。
1920年,丁道津擔任甘肅財政廳廳長,甘肅省政府為了維持財政運行在甘肅官銀號透支了幾百萬兩白銀,無法償還,導致甘肅官銀號銀兩儲存不足,發行的紙幣無法兌現、大幅度貶值。之后1922年陳能怡掌管甘肅省財政廳,準備籌組甘肅省銀行。
(三)蘭州地方銀行的演變
1923年,甘肅省議會議長張維提出——"財政公開,會計獨立”。在1924年他擔任了甘肅省財政廳廳長一職,便開始著手準備組建甘肅省銀行。張維自任甘肅省銀行經理。當時規定的甘肅省銀行資本總額為100萬元,但是實際上僅僅只撥款14.2萬元,卻發了總數為70萬余元銀元票紙幣。截止1925年,甘肅銀行的銀元票紙幣的發行額又增加了90萬余元,前后總數共計170萬余元。同年國民軍控制了甘肅,劉郁芬掌控甘肅省的大權。此時由于時局動蕩,甘肅省銀行屢次進行重組,甘肅銀行走向了下坡路。與此同時,西北銀行進入了甘肅,在蘭州設立了西北銀行的甘肅分行,并在甘肅各地組立了西北銀行辦事處。1928年,劉郁芬任命姬睿為甘肅省銀行總經理,同時以甘肅省銀行代理甘肅省政府財政。第二年,甘肅銀行和甘肅平市官錢局合并成為甘肅農工銀行,姬睿任行長。
但是到了1930年,蘭州的西北銀行由于受到馮玉祥等人在中原大戰中失敗的影響,而出現了大規模的擠兌行為,損失慘重。同年國民政府任命馬鴻賓為甘肅省政府主席,他上任之后便任命馬鐘秀為西北銀行行長對西北銀行進行大規模的整頓。馬鐘秀一方面積極籌集資金,另一方面收回之前發行的鈔票,結果以失敗告終。1931年,馬鴻賓又將西北銀行和甘肅農工銀行重組為富隴銀行,以董事會為最高經營決策機構,由賴世俊擔任富隴銀行董事會會長。同時,把富隴銀行的印章蓋在在原來西北銀行發行的鈔票蓋上繼續發行,但不兌現。此后由于因濫發紙幣,形成了惡性的通貨膨脹。
三、國民政府(1932年-1937年)在甘肅地區的金融布局
(一)背景
1931年到1937年之間,是南京國民政府對西北地區的金融業進行開發的發軔階段。“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如何應對日本的侵略便成為國家面臨的重要問題,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爆發。此時中國尚未做好抗戰的準備,為了應付日本侵略者,1月29日,國民黨中央決定遷移政府于洛陽。1月30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簽署了《國民政府移駐洛陽辦公宣言》,宣布:“政府為完全自由行使職權,不受暴力脅迫起見,已決定移駐洛陽辦公。”[10]30日,汪精衛又再次向社會各界告知國民政府遷移洛陽的原因。他說:“二十八日日本軍艦駐泊下關者已有三艘,現在增至七艘,一旦啟釁,供職于國民政府諸人生命雖不足惜,其如政府機關不能完全自由行使職權,則全國政務便陷于無政府狀態,其貽禍國家寧可思議!……坦白些說,政府如果預備屈服于日本暴力之下,為城下之盟,則或不會離南京;如果預備以最大的犧牲,為長期之抵抗則必然將國民政府移至中原腹地。”[11]
1932年3月5日,國民黨在洛陽召開的四屆二中全會第二次會議討論了“我們今后是否仍然以南京為首都,抑或應該在洛陽要有相當的時間,或者我們更要另找一個合適的京都”[12],通過了《以洛陽為行都以長安為陪都》議案:“竊以南京為中華民國之首都,載諸約法,本無疑問;但按諸目前情形,實有以洛陽為行都之必要。……至于陪都之設立,在歷史地理及國家將來需要上,終以長安為宜,請定名為西京。”[13]最后決定:“(一)長安為陪都定名為西京;(二)以洛陽為行都;(三)關于陪都之籌備事宜,應組織籌備委員會,交政治會議決定。”[14]
(二)過程
自此之后,國民政府開始關注西北地區,采取了諸多措施來進行“西北開發”。在這種前提之下,以“四行二局”為主體的各類金融機構在西北地區紛紛成立相關的機構,開始了西北地區金融業建設的序幕。
1935年9月,蔣介石命令中國農民銀行:“為其此刻,正當國家剿匪與完成對西南與西北諸地區的政令統一之際,你部應當向西南與西北發展特別是在川、黔、陜、甘四省應當多設立辦事處。”[15]1936年蔣介石再次電令該行:“你部在西北地區的相關機構,特別是寧夏與青海兩地的相關機構,從甘肅地區派人設立支行。”[16]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四大國有銀行在西北地區陸續建立了相關的機構。1933年中國銀行率先在陜西地區設立了分行,是國有銀行在西北地區最早成立的機構。為了進一步增強對西北地區的金融的控制,1933年中央銀行在蘭州設立了分行。1935年中央銀行又在在西安建立了分行,同年中國農民銀行在甘肅蘭州建立分行,其下設有武威、天水、平涼三個地區的中國農民銀行辦事處。交通銀行則從1934年到1936年在陜西設立了西安分行在潼關、咸陽等地設立來交通銀行辦事處;而它在甘肅的分行于1940年在蘭州成立。中央信托局在甘肅的辦事處在1939年于蘭州成立;郵政儲金匯業局在甘肅的分局卻到了1942年。可以說,這一階段中,國民政府建立西北金融網的工作還處于開始階段,僅在陜甘兩省設立了少量分支機構,而在寧夏、青海、新疆等省份還是一片空白。
四、結果
通過一系列的金融布局,國民政府在“開發西北”進程中,使蘭州地區的金融業主要形成了以國有銀行“四行二局”為中心,地方銀行為主導的現代金融體系,也為抗戰時期甘肅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裴庚辛.抗戰時期蘭州金融組織的發展及影響[J].青海民族研究,2008:115-118.
[2]史繼剛.縣(市)銀行與抗戰時期的西南、西北金融網建設[J].四川金融,1999(2):51-53.
[3]向達之.論近代末期西北地區的金融財政危機[J].甘肅社會科學,1994(5):98-103.
[4][9]楊重琦.蘭州經濟史[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1.
[5]李清凌.甘肅經濟史蘭州[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
[6]潘益民.蘭州之工商業與金融[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7]馬鐘秀.清末民初的蘭州銀錢業,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125.
[8]甘肅省政府.甘肅省銀行概況(甘肅圖書館藏)[M].蘭州:甘肅省銀行,1944.
[10][11]謝曉鵬.南京國民政府遷都洛陽述評[J].民國檔案,2002(1):74-78.
[12][13][14]唐潤明.抗戰初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經過[J].民國春秋,1997(6):16-19
[15][16]王正華.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0冊)[M].臺北:國史館,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