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芷菲
摘 要:高州緬茄樹自古“中土無雙”,緬茄雕刻工藝品自從其誕生以來就成為了收藏家、鑒賞家所喜愛的工藝品。本文基于實地調研、文獻參考的方向,以小處見大處,主要對高州緬茄雕刻技藝的當代發展進行探討,以期為高州緬茄雕刻技藝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緬茄雕刻;高州;雕刻藝術
一、緬雕的起源及其技藝的發展
1885年,高州縣城南華路的一位民間藝人彭學元發現高州的一棵緬茄樹所結之籽體質圓潤,頂部突出較長,角質有光澤、紋理細密,質地堅韌,俗稱“蠟頭”,可供雕刻,擁有潛在的工藝價值。利用緬茄樹籽作為素材進行緬茄雕刻,這便是緬茄雕刻技藝的開端,我國緬雕的起源便來自于緬茄樹的生長之地——高州。緬茄雕刻作為一種供人欣賞的工藝品,對雕刻者的雕刻技藝有著嚴苛的要求,講究一刀功夫,一氣呵成,歷來為收藏家、鑒賞家所珍愛。
在1986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到高州視察時,在參觀了這棵珍稀的奇樹、聽完當地的介紹后,曾當面指示“不要讓它斷子絕孫”。建國以來,林業科技工作者采用溫水浸種或人工去蠟沙土培育等各種方法繁育了少量緬茄樹苗。
在歷史的長河中,緬茄雕刻一路走來,熬過了一開始的艱苦,迎來了一段輝煌時期,如今卻迎來了更大的考驗。緬茄雕刻技藝被人們淡忘,受重視程度明顯減弱,能夠堅持學習這門技藝的少之又少,這或許是當今社會浮躁風氣的指引,又或許是當今人們缺少當初工匠人的專注耐心的精神,使得緬雕的發展遇到了瓶頸。
二、緬茄雕刻技藝在傳承中所遇到的問題
(一)傳承人“老齡化”、后繼乏人
緬茄雕刻技藝所面對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傳承人的使命感缺失,上一輩人們沒有一種要把傳統技藝傳播出去的使命感,導致下一代的人們很少通過長輩了解到關于緬茄雕刻的信息。緬茄雕刻技藝就呈現出一種封閉的狀態,當傳承人本身就沒有要傳承發展緬茄雕刻技藝的想法和抱負的時候,緬茄雕刻技藝自然而然就灰出現傳承的缺失。
(二)政府以及社會宣傳力度力勁不足
通過統計問卷數據發現,許多人對于緬茄雕刻技藝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其中表示“僅僅知道而已”所占比中最大為53.8%。對此表示“清楚,且有深刻的了解”的比重僅占5.7%。而對與緬茄雕刻技藝表示完全不清楚的人數比重竟然達到40.51%。而這種現象的出現的原因就是宣傳力度的不足,從另一項問卷數據統計我們也側面印證了這一觀點。在了解當地居民通過何種途徑了解緬茄雕刻技藝的問卷數據統記中,我們發現,在了解緬茄雕刻技藝的少數人中,只有不到40%的人是通過傳媒途徑了解到緬茄雕刻技藝的,這就側面印證了當地政府對于緬茄雕刻技藝的宣傳力度不足。
三、對保護措施的評價
對于當地政府保護緬茄雕刻技藝的措施,緬茄雕刻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俊雄先生如是說:“政府是有重視的,但還沒到位。因為我們是歷史文化名城,卻拿不出什么來展示。”
當地政府其實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視的,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重申報、輕保護”的思想認識上的偏差;管理以及市場培育不足、宣傳不夠以及市場開拓不足的工作行為上的偏差;經費不足、人員配備不齊的工作保障上的落差。
四、緬雕的復興之路
(一)著力點——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的結合
靠銷售電腦雕刻緬茄籽和轉賣緬茄雕刻工藝品營生二十余年的楊女士如是說:“我們一般是熟客關顧,雕刻緬茄是很難出手了。另外還要購買電子機器,這個使用時間不長,大約每個1000分鐘,如果壞了,只能購買新的,無法維修。”
嘗試將傳統手雕緬茄籽工藝與電腦雕刻、機械雕刻結合在一起是為之有效的途徑。傳統緬茄雕刻技藝中所包含的技術是純手工的技術,它所需要的不僅是雕刻者在多年實踐經驗的積累后掌握純熟的技藝,同時還需要具備對此技藝的熱誠和專心,這是因為每一個步驟中所包含的不是單一技術,而是多種技術巧妙的融合。在緬茄雕刻的整個過程中,不僅要求對技術有熟練的掌握,而且要具備細心和耐心,而這些恰恰是現代技術所缺少的。現代技術大部分都是工業化的生產制造,只需要按下機器上的按鈕就可以根據之前設定好的程序進行自主生產,盡管制造出來產品的數量和種類繁多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但與此同時卻缺少了傳統緬茄雕刻技藝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情懷。也正是如此,現代技術制造出來的產品無法像傳統緬茄雕刻技藝工藝品一樣充滿感情色彩。因此,現代技術盡管可以快速地制造出大量產品,但仍然需要借鑒傳統緬茄雕刻技藝制作技術中所包含的人類獨有的感情色彩,因為這些都是無法由冰冷木吶的現代化機器所替代的。
(二)突破口——聯合當地其他手工藝共同發展
近年來,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的加強與重視,為農村傳統手工技藝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玲瑯滿目的機器制造品感到厭倦,開始反思工業文明的情況下,人們開始追求藝術化的生活,因而對傳統工藝品有著重新的認同,這給農村傳統手工技藝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實際上,玉雕、石雕、木雕等在高州有相當高的市場配額。緬茄雕刻與上面所提及的雕刻技藝有著微雕與大雕的區別,但都有著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倘若緬茄雕刻能夠聯合當地其他手工藝共同發展,如開發微雕四件套(玉雕、石雕、木雕、緬雕)作為高州的旅游紀念品等;同時緬雕手工藝者也學習其他雕刻的手藝,如此也可通過雕刻其他工藝品而維持家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緬茄雕刻技藝的延續。
(三)依賴點——政府、社會的宣傳
在本小組進行實地考察時有幸采訪到高州市文化館馮智軍館長,他如是說: “緬茄雕刻這一項非遺項目主要是采取搶救和保護工作,另外這個傳承發展和宣傳工作不能只是把瑰寶藏在文化館里面,而是要把它推向社會。針對這一方面的話,主要是把非遺項目引進校園活動,包括大學、初高中以及小學甚至幼兒園。盡最大的力量把非遺展演的有關文化宣傳工作做好。會通過媒體的力量進行宣傳,主要的媒體是以高州電視臺、高州新聞、陽光論壇以及大眾論壇為主。其實我們很欣慰每年都有大學生社會實踐隊積極地進行相關研究,很需要年輕人積極參加和學習。我們也會非常支持的!”
高州市委政府文化局蘇科長也據實說道:“我們每年都會向外推廣非遺項目,而且每個時期宣傳不同,我們都要側重點推廣,但具體的工匠精神這方面的工作還沒開展過的。”而在街訪中,大部分的群眾卻反映平時并沒有看到政府和社會對緬茄的宣傳,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政府和社會的宣傳僅局限在一小部分人群當中。因而應重視政府在保護宣傳緬茄雕刻技藝中的主導作用以及社會的輔助作用。啟動保護試點及成果編纂、舉辦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強化地方政府構建保護體系的自覺意識以及籌措資金的主體意識,落實基層傳統文化保護機制,促進農村傳統技藝尤其緬茄雕刻技藝所體現的工匠精神保護與傳承的思想意識,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加快傳統技藝保護與傳承的人才隊伍建設。
政府應該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創建協會,如緬茄雕刻技藝協會或高州非物質遺產保護協會等,同時設立形式多樣的、靈活運轉的傳習場所方便傳承人講座、講學。用電視、電臺、報紙、網站、公眾號等各種媒介,大力宣傳高州農村傳統技藝以其協會與傳承人,提高協會與相關傳承人的社會知名度,提高社會地位及影響力。應聘請或聯合專業手工藝者加大對協會會員的培訓力度,同時組建并引導保護志愿者服務隊,兩者相輔相成,為工匠精神與傳統技藝的保護傳承作一定的保障。
(四)借助點——企業和電商的參與
保護傳統技藝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通過相關人員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達成共識,最后共建農村傳統手工技藝。在共建的基礎上,家庭作坊、政府部門、村里年輕人、企業公司、消費者都參與到技藝的保護中,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使得緬茄雕刻技藝的保護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共建后的成果是共享的,相關人員在共建的過程中都能獲得各自的利益和需求。
緬茄雕刻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俊雄先生也授權給中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讓其在電商平臺售賣自己創作的工藝品。傳統技藝大多扎根于基層農村,在一定意義上,他們也算得上農村工業。對此,也需要企業和電商以及各相關人員的共同努力,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變化為工藝品公司或工廠在農村的興建創造有利條件,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員尤其是年輕人參與并保護緬茄雕刻技藝,從而發展農村經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芳芳,郭榮茂.協商參與:農村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以福建省永春漆籃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29).
[2]宋先桃.弘揚工匠精神 培養技術技能人才[J].中國培訓,2016(15).
[3]王壽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認知與培育傳承[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
[4]李建.高州緬茄古樹傳奇[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3(3).
[5]張釗.高州緬茄雕刻[J].廣東史志,1994(3).
[6]張伍.藝術家向高州博物館捐贈緬茄雕刻作品[N].茂名日報,2016-6-30.
[7]孫莉.現代技術條件下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8]佟玉權,馬鶴丹.社區參與——促進農村文化遺產保護之關鍵[J].鄉鎮經濟,2009(12).
[9]道客巴巴.關于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調查報告[EB/OL].(2013-01-07)[2019-12-01].http://www.doc88.com/p-718431818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