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延峰


【摘要】 目的 分析與研究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鎖定鋼板在膜誘導技術治療脛骨創傷后骨感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58例采用膜誘導技術治療的脛骨創傷后骨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實行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鎖定鋼板的技術進行治療, 觀察患者的手術臨床效果, 并比較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功能(Baird-Jackson)評分及膝關節功能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評分。結果 所有患者在Ⅱ期手術后均進行1~2年隨訪觀察。Ⅰ期手術后, 所有患者均無異常臨床癥狀, C反應蛋白和紅細胞沉降率指標檢查后也顯示處于正常狀態。在Ⅱ期手術結束后, 有56例(96.55%)患者的各項指標均正常, 未發現竇道或其他現象;另外2例(3.45%)患者在手術后發生感染, 臨床癥狀表現為脛骨部位出現竇道且伴有膿液, 在使用二次清創及膜誘導技術后, 基本痊愈, 未出現感染。治療前,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評分為(56.21±11.04)分, HSS評分為(62.47±7.14)分;治療后12個月,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評分為(84.25±8.65)分, HSS評分為(86.31±6.05)分;患者治療后12個月的Baird-Jsckson評分、HS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使用膜誘導技術治療的脛骨創傷后骨感染患者, 在臨床上可以采取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鎖定鋼板的方式進行治療, 其效果較為明顯, 值得使用和進一步的推廣。
【關鍵詞】 抗生素;骨水泥;膜誘導技術;脛骨創傷;骨感染;臨床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35
骨感染(bone infection)屬于一種臨床外科手術中較為常見的病癥, 更是現代外科手術中面臨的較大難題, 如若處理不及時, 還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 改善預后、預防感染就成了骨感染的核心治療內容。膜誘導技術分為兩期手術重建骨缺損治療措施, 近幾年, 抗生素骨水泥被覆內固定裝置逐漸得到了應用, 但尚未應用到膜誘導中。本次研究主要將2016年3月~2018年5月來本院就診的膜誘導技術治療脛骨創傷后骨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鎖定鋼板的臨床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將具體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脛骨創傷后骨感染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 男38例, 女20例;年齡最大63歲, 最小19歲, 平均年齡(41.23±7.41)歲;感染持續時間2~5年, 平均感染持續時間(2.98±1.37)年;未婚23例, 已婚35例;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6例, 大專文化程度18例, 中學文化程度30例, 小學文化程度4例。醫院倫理委員會對此次研究的具體內容均知情, 并簽署了相關的同意文件。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脛骨創傷后骨感染的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的內容知情, 并且自愿簽署相關的文件;③所有患者均自愿進行治療前的一系列常規檢查。
1. 2. 2 排除標準 ①病歷資料不全的脛骨創傷后骨感染患者;②相關治療措施配合度較差的脛骨創傷后骨感染患者;③患有精神疾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的脛骨創傷后骨感染患者;④對治療過程中所涉及藥物有過敏現象的脛骨創傷后骨感染患者。
1. 3 治療方法 通常情況下, 在臨床上醫生會將誘導膜技術分為兩期手術。①在Ⅰ期手術中必須及時將患者受傷部位的壞死組織、被感染組織、死骨進行徹底的清除, Ⅰ期手術清創后患者的骨缺損長度保持在4.5 cm左右, 后利用專門的擴髓鉆對患者的髓腔進行清理, 在清理的過程中, 可以對所在部位的病灶組織進行相應的細菌檢查, 在清創結束后, 及時使用雙氧水對傷口處進行清潔和消毒[2]。②采用醫院專用的C形臂X線機進行臨床觀察, 根據患者骨缺損部位的具體情況取相應長度的鎖定鋼板對患者骨斷端部位進行穩定。與此同時, 工作人員還可以采取醫用無菌骨蠟對鎖釘頭部位螺紋進行填充, 防止因骨水泥的導入而使Ⅱ期的鎖釘無法取出,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在進行穩定鎖定鋼板的過程中, 必須要盡量避免與患者皮質骨的接觸[3]。③在患者的骨缺損部位使用混有抗生素的骨水泥進行填充, 并將鎖定鋼板進行覆蓋。在填充的骨水泥出現發熱現象時, 必須要及時利用冰塊對其進行降溫, 避免對其他正常的組織造成傷害。④可以根據患者的軟組織損傷情況進行相應的縫合操作, Ⅰ期手術結束[4]。而Ⅱ期手術通常會選擇在Ⅰ期手術結束后的6~8周內進行, 具體包括:將患者的脛骨創傷部位進行切開(同Ⅰ期), 并使用較為鋒利的刀片將誘導膜與軟組織進行切開、分離, 后使用相應的工具將覆蓋在鎖定鋼板的骨水泥進行剝離, 取出鎖定鋼板及周圍的骨水泥, 根據骨缺損的實際情況, 選擇合適的內固定物, 一般來說, 醫院會選擇鋼板、髓內釘和鋼板復合進行固定, 將填充骨充分的植入在誘導膜內并進行縫合, 后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部位[5]。
注意事項:對于Ⅰ期手術后的患者, 必須要根據細菌檢查的結果進行抗生素藥物的靜脈滴注, 持續1~2周即可;對于Ⅱ期手術后患者, 在患肢的部位不可負重, 可以適當的扶拐行走。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4. 1 手術臨床效果觀察 在Ⅰ期手術結束后, 必須要囑咐患者每周到醫院進行就診, 對患者的C反應蛋白和紅細胞沉降率進行分析, 與此同時, 還要及時觀察患者傷口處的具體情況;在Ⅱ期手術結束后, 4~6周到醫院進行檢查即可, 檢查的項目同上。感染判定標準:①病理學檢查顯示局部紅腫熱痛或患肢有竇道再次生成, 抗生素治療無法達到康復效果;②C反應蛋白和紅細胞沉降率結果支持感染診斷;③不愈合傷口與再次生成竇道滲液展開細菌培養發生致病菌;④再次手術出現膿液或壞死液化組織。以上標準中達到2項則表示感染復發。
1. 4. 2 治療前后Baird-Jackson評分和HSS評分 Baird-Jackson評分包括跑步能力、行走能力、踝關節穩定性、放射學結果等, 共100分, 分數越高表示關節功能越強。HSS評分包含疼痛、功能、活動度、肌力, 共100分, 分數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手術臨床效果觀察 所有患者在Ⅱ期手術后均進行1~2年隨訪觀察。Ⅰ期手術后, 所有患者均無異常臨床癥狀, C反應蛋白和紅細胞沉降率指標檢查后也顯示處于正常狀態。在Ⅱ期手術結束后, 有56例(96.55%)患者的各項指標均正常, 未發現竇道或其他現象;另外2例(3.45%)患者在手術后發生感染, 臨床癥狀表現為脛骨部位出現竇道且伴有膿液, 在使用二次清創及膜誘導技術后, 基本痊愈, 未出現感染。見表1。
2. 2 58例患者治療前后Baird-Jackson評分和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評分為(56.21±11.04)分, HSS評分為(62.47±7.14)分;治療后12個月,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評分為(84.25±8.65)分, HSS評分為(86.31±6.05)分;患者治療后12個月的Baird-Jsckson評分、HS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當前, 四肢創傷及內固定術的治療秉承著徹底清創、穩定骨斷端、消滅死腔、抗生素使用的原則。外固定支架作為骨感染治療重要設備, 其支架穩定性不高, 存在釘道感染、佩戴困難現象。選擇內固定裝置盡管彌補了外固定不足, 但容易引起感染。盡管病灶清理完全, 但仍然留有細菌殘留可傾覆于異物表層生成特殊的生態環境, 抗生素與宿主免疫力無法消除包裹于膜內細胞。為避免內置物引起感染, 已經有專家對預防細菌生物膜在內置物表層生成展開研究。已經有研究發現:抗生素骨水泥釋放的局部高濃度抗生素可消滅細菌, 達到自凈目的[5]。骨髓炎屬于骨科常見疾病, 康復率較低, 給患者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有高致殘率與截肢率。膜誘導技術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法國AC Masquelet醫生所提出的, 屬于一種治療骨不連的重要技術。隨著科技的發展, 醫療設備的不斷進步, 膜誘導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其臨床治療的效果較好, 在術后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相對較小, 舒適度極高[6]。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鎖定鋼板與常規鎖定鋼板無較大差異, 均重視術后二閉合, 但小腿軟組織覆蓋薄弱, 創傷嚴重、長期復發感染可出現貼骨瘢痕, 容易造成軟組織缺損。該種方法更適合應用術前軟組織好的患者。隨著皮瓣技術的完善, 該問題逐漸得到了解決[7-9]。
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患者在Ⅱ期手術后均進行1~2年隨訪觀察。Ⅰ期手術后, 所有患者均無異常臨床癥狀, C反應蛋白和紅細胞沉降率指標檢查后也顯示處于正常狀態。在Ⅱ期手術結束后, 有56例(96.55%)患者的各項指標均正常, 未發現竇道或其他現象;另外2例(3.45%)患者在手術后發生感染, 臨床癥狀表現為脛骨部位出現竇道且伴有膿液, 在使用二次清創及膜誘導技術后, 基本痊愈, 未出現感染。治療前,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評分為(56.21±11.04)分,?HSS評分為(62.47±7.14)分;治療后12個月,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評分為(84.25±8.65)分, HSS評分為(86.31±6.05)分;患者治療后12個月的Baird-Jsckson評分、HS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針對脛骨創傷后骨感染患者, 使用內固定裝置相較于外固定裝置, 患者的舒適度較高, 避免了因佩戴困難或其他因素導致的并發癥的出現[10];②在患者骨損傷部位放置的骨水泥和鎖定鋼板, 不僅提高了患者骨損傷部位的穩定性, 而且有效預防了骨感染的出現[11];③由于骨水泥的填充, 使誘導膜的面積增大, 進而有效的避免了鋼板直接接觸患者骨損傷部位的軟組織而造成的傷害, 促進了患者骨損傷部位的愈合[12]。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鎖定鋼板應用膜誘導技術治療能夠促進骨折恢復, 降低感染復發率。但在應用時需注意幾方面:①確保清創完整, 感染窗口轉為污染窗口是利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鎖定鋼板的基礎;②清創后利用過氧化氫、稀釋碘伏清洗創口, 脈沖裝置沖洗創口、減少細菌數量, 無菌化處理。
綜上所述, 針對脛骨創傷后骨感染患者可以采取膜誘導技術聯合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鎖定鋼板的方法進行治療, 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患者盡早的康復, 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本研究不足之處為病例數少、跟訪時間短。今后需增加樣本數量, 深入研究材料種類、力學穩定性、抗生素釋放模式, 固定裝置在骨感染應用提供新技術。
參考文獻
[1] 丁國成, 劉欣偉, 劉兵, 等. 膜誘導技術結合被覆抗生素骨水泥髓內釘治療下肢感染性骨缺損. 中華骨科雜志, 2018, 38(9):530-535.
[2] 范少地. 病變切除外固定支架固定及膜誘導技術治療脛骨骨折術后骨髓炎. 中國骨傷, 2017, 30(4):372-376.
[3] 李樹源, 周琦石, 陳超. 誘導膜技術與骨搬運技術治療脛骨創傷性骨髓炎的療效比較.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9, 27(1):17-21.
[4] 趙漓波, 胡文山, 張群. 骨搬運和抗生素骨水泥結合膜誘導技術治療老年脛骨開放骨折后感染性骨不連患者的療效.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19, 18(1):27-31.
[5] 張貴春, 鄭潤泉, 鄒林. 抗生素骨水泥聯合Ilizarov技術在長骨感染性骨缺損治療中的應用. 實用骨科雜志, 2019, 25(1):25-28.
[6] 張彥龍, 馮晨晨, 田書偉, 等. 擴髓清創聯合抗生素骨水泥髓腔植入治療髓內釘術后感染. 中華骨科雜志, 2018, 38(9):523-529.
[7] 李鵬, 王瑋, 郝進軍. 負壓封閉引流術聯合抗生素骨水泥鏈珠治療脛骨慢性骨髓炎分析.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7, 28(S4):149-150.
[8] 張永紅, 秦泗河, 王棟, 等. 骨搬運治療脛骨慢性骨髓炎, 是否需要加用抗生素骨水泥.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7, 25(4):331-335.
[9] 任鵬, 阿不來提·阿不拉, 夏依買爾旦·買買提, 等. 誘導膜技術結合骨搬運技術兩階段治療脛骨創傷后骨髓炎.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7, 19(10):880-885.
[10] 張一, 田曉濱, 佘榮峰, 等. 膜誘導技術結合抗生素硫酸鈣顆粒治療下肢感染性骨缺損. 中華骨科雜志, 2017, 37(9):513-519.
[11] 紀振鋼, 周大鵬, 韓天宇. Masquelet膜誘導技術治療創傷性長骨骨缺損的效果. 中華創傷雜志, 2019, 35(2):128-135.
[12] 劉斐, 呂曉, 鄭剛. 植骨外固定聯合膜誘導治療脛骨骨折術后骨髓炎的臨床研究. 山西醫藥雜志, 2018, 47(23):85-87.
[收稿日期:2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