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姝

【摘要】 目的 探討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實施聚焦解決護理模式的成效。方法 20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100例, 兩組患者均實施針灸、吞咽篩選試驗聯合康復訓練進行康復治療,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干預, 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干預下輔助進行聚焦解決模式下的心理干預,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我效能、康復依從性進行比較。結果 干預后1、3、6個月, 觀察組患者的行為管理評分分別為(4.29±0.14)、(6.44±0.23)、(8.89±0.21)分, 飲食狀況評分分別為(5.64±0.26)、(7.46±0.14)、(9.36±0.23)分, 自信心評分分別為(4.92±0.26)、(7.53±0.14)、(9.34±0.22)分,?康復訓練評分分別為(5.62±0.23)、(7.47±0.24)、(9.34±0.22)分, 針灸配合評分分別為(6.64±0.24)、(7.45±0.23)、(9.34±0.25)分, 吞咽篩選試驗評分分別為(4.65±0.25)、(6.45±0.13)、(9.22±0.23)分;對照組的行為管理評分分別為(3.95±0.23)、(4.88±0.14)、(6.78±0.24)分, 飲食狀況評分分別為(4.84±0.22)、(5.68±0.23)、(7.13±0.21)分, 自信心評分分別為(3.99±0.19)、(4.72±0.28)、(6.47±0.23)分, 康復訓練評分分別為(3.81±0.28)、(5.71±0.23)、(7.51±0.23)分, 針灸配合評分分別為(4.85±0.14)、(5.71±0.23)、(6.55±0.28)分, 吞咽篩選試驗評分分別為(3.18±0.22)、(5.71±0.15)、(7.44±0.24)分;觀察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與康復依從性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聚焦解決模式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負性情緒, 患者的自我效能及治療依從性增強, 應用于腦梗死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成效顯著。
【關鍵詞】 聚焦解決模式;腦梗死;吞咽篩選試驗;康復訓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79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若患者在腦梗死恢復期負性情緒嚴重, 消極對待康復訓練, 對患者的預后十分不利。聚焦解決模式是在尊重患者基礎上, 積極激勵患者, 在醫護人員心理干預與康復相結合的前提下, 促使患者發揮自身潛能, 積極應對康復訓練從而達到理想的康復目的 [2]。本研究探討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實施聚焦解決護理模式的成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來本院進行康復訓練的20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 病程均為2周~6個月, 意識無障礙, 但不同程度的伴有偏癱及失語癥狀, 依據護理分級標準[2]評估患者并確定患者的自理能力為輕中度依賴等級的患者。全部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 并可以在家屬協助下對本研究涉及的調查問卷全部完成。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100例。對照組男64例, 女36例;平均年齡(58.16±5.1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6例, 高中43例, 大專及以上21例。觀察組男66例, 女34例;平均年齡(58.85±6.55)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5例, 高中45例, 大專及以上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實施針灸、吞咽篩選試驗聯合康復訓練進行康復治療,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下輔助進行聚焦解決模式下的心理干預如下。
1. 2. 1 描述護理問題 聚焦解決模式下的護理干預主要強調以“人”為護理中心[3], 對患者入院期間出現的各種不同的護理問題, 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 了解患者在遇到護理問題初期是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及有效資源來解決此護理問題的, 在溝通的同時激勵并贊賞患者為解決此護理問題所作出的努力及問題解決的有效性, 提高患者解決問題的信心。而常規護理常是以“問題”為中心, 護士與患者探討護理問題的原因及嚴重程度, 忽略患者自身為此問題付出的努力。例如:當患者出現心理負性情緒的時候, 不同的溝通方式為:“您為什么會產生如此情緒啊?怎么引起的啊?”(常規護理模式);“您這樣的情緒是如何在親人面前克服的?是用什么方式來不斷調節心態的啊?”(聚焦護理模式)[4]。
1. 2. 2 建構護理問題的有效預期目標 通過對患者全面的評價之后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對患者現存及潛在的護理問題進行預期目標的制定, 并讓患者對護理問題解決后可能產生的康復效果進行展望, 并與目前自身的身體狀況進行比較, 促使患者對預期目標的實現充滿期待, 并努力配合醫護人員實現目標, 醫護人員在此基礎上激勵患者通過自身的努力最終實現期望的護理目標[3]。例如:當患者對康復治療出現消極情緒時, 不同的護理方式為:“由于您的……原因, 所以才會出現此類問題。”(常規護理模式);“如果堅持康復治療, 問題得到了解決, 您的生活質量會有什么樣的不同?”(聚焦護理模式)。
1. 2. 3 回顧分析曾經的不同 實施各項護理措施的同時, 常與患者回顧分析未患病前及護理問題不嚴重時的種種狀況。與患者溝通如果回到曾經的時光, 與現在有什么不同, 鼓勵患者積極主動的配合康復治療。例如:當患者出現一側肢體偏癱行走不便時, 不同的關注點為:“因為您的目前問題, 您應該......”(常規護理模式);“曾經未患病或問題不嚴重時, 您是如何啊?”(聚焦護理模式)。
1. 2. 4 時效性評價 在患者康復護理進行過程中進行時效性的評價護理效果, 通過患者的個體性差異, 對患者在康復過程中自身的努力及有效資源的利用, 對患者的每一項進步及所利用的有效資源時時的進行激勵及贊賞。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雪中送炭”的主動性和“雨后送傘”的被動性。充分應用“雪中送炭”的及時性, 激發患者康復的內在潛能及康復激情, 促使患者將被動訓練轉化為主動進行康復鍛煉, 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
1. 2. 5 患者心理狀態與治療預后的關系 患者的負性情緒越嚴重, 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就會越差。因此, 醫護人員要時效性的充分評估患者康復過程中的負性情緒變化, 針對不同的個體差異進行心理狀態的追蹤評估, 對患者負性情緒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并針對分析結果進行護理措施的制定[5], 并與患者溝通, 讓患者充分理解負性情緒是目前康復的不利因素, 鼓勵患者積極利用自身的優勢和有效資源調整自身情緒, 以此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以激勵患者主動配合去實現康復目標。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自我效能及康復依從性評價量表依據自我效能感量表[6] 為標準制定, 通過患者的行為管理、康復訓練、吞咽篩選試驗、飲食狀況、針灸配合、自信心等六個項目進行評價, 每個項目評分最低分1分(毫無信心), 最高分10分(完全有信心)。將行為管理、飲食狀況及自信心3項作為自我效能評價(總分30分), 將康復訓練、吞咽篩選試驗及針灸配合3項作為康復依從性評價(總分30分)。問卷調查進行3次, 每次發放200份, 回收200份, 有效問卷200份。共計對600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與康復依從性各項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1、3、6個月, 觀察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與康復依從性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聚焦解決模式遵循的原則是[7]:以“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 充分激發患者自身內在的潛能, 發掘患者的優勢及有效資源, 激勵患者積極應對護理問題的能力, 從而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 增強患者康復自信心及樂觀的正性情緒, 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康復治療, 以達到最大化的康復效果。
腦梗死偏癱患者常因個體化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康復效果[8-11]。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自我效能及康復依從性各項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而采用不同護理模式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評價及康復治療依從性各項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基于以“人”為中心的聚焦解決模式下的護理措施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負性情緒, 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及康復治療依從性增強, 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成效顯著。
參考文獻
[1] 張永靖, 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與出院康復指導.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2, 15(10):56-57.
[2] 戴慎, 薛建國, 岳沛平. 中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219.
[3] 張丹, 孫寧. 聚焦解決模式在冷凍球囊導管消融治療心律失常心理護理中的應用. 遼寧醫學雜志, 2014, 3(6):24-25.
[4] 胡曼麗. 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干預對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效果. 慢性病學雜志, 2018, 19(7):909-911.
[5] 高敏. 聚焦解決模式聯合常規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效果.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8, 3(22):171-172.
[6] 錢會娟, 袁長蓉. 慢性病自我效能感評估工具的研究進展. 護理研究, 2010, 24(25):2266-2269.
[7] 廖春玲, 黃柳. 聚焦解決模式在我國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進展. 護理研究, 2017, 31(17):2059-2061.
[8] 李玉青. 聚焦解決模式在改善血管外科手術患者負性情緒中的效果研究.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6(17):153-154, 157.
[9] 程朝霞. 聚焦解決模式對腦梗死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 安徽醫藥, 2014, 18(2):387-389.
[10] 張亞明. 聚焦解決模式在改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負性情緒中應用.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5, 17(8):202-204.
[11] 丁瓊. 聚焦解決模式對腦梗死患者心理彈性的影響研究. 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5(5):107-108.
[收稿日期:201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