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麗
摘要:教育改革明確指出教育者需要加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舞蹈教學也不能夠例外。舞蹈教師在開展舞蹈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地發現更多科學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使用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從舞者轉變成舞蹈創作者。對此,本文針對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舞蹈教學;創新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52;J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260-01
一、學生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培養
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形象思維進行培養,培養形象思維可以使用舞蹈欣賞的方式,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舞蹈藝術動作等。邏輯思維在舞蹈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邏輯思維需要對舞蹈作品進行理性的分析和認識,邏輯思維能夠提高舞者的理解能力。教師在開展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培養的時候可以充分的使用歸納演繹法、比較劃分法等方法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①。
二、建立適合創新能力培養的師生關系
1.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教師要想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將學生潛在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出來,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索和研究。對此,教師需要對當前的師生關系進行改變,需要建立起一種師生平等的關系。師生平等的關系不光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還能夠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變得更加主動參加學習。所謂師生關系平等是包含了人格上的平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尊重和重視學生所提出的想法和問題,在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教師需要及時的給予學生幫助,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2.師生互動關系的建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處于相互交流的情況,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效果好壞直接決定了教學的進度②。對此,教師在開展舞蹈教學的時候,需要更加重視課堂氣氛和教學進度的控制,教師需要讓學生能夠在每一節課程中獲得學習成果。在實際進行舞蹈動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調查和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擁有的特點進行舞蹈動作的編排,通過熱情的情緒吸引學生加入到舞蹈互動中去,降低學生心里上的束縛,讓學生能夠更加大膽的將自己所產生的想法告訴老師,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徐盛創新能力提高。
三、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1.培養學生表演欲。教師在日常舞蹈教學的時候需要了解學生的愛好,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的學習教學中。教師在實際開展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學生喜歡流行音樂的特點,將流行音樂元素加入到舞蹈教學內容當中,以此激發出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產生表演的欲望,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舞蹈表演。
2.優化教學策略。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造成了學生對美麗追求和表現的欲望不同。對此,教師在實際開展舞蹈教學的時候,需要秉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開展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學習適合自身的舞蹈類型。另外,教師還需要根據舞蹈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分類式教學,建立起適合學生發展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們能夠真正的感受到舞蹈所擁有的魅力。
3.教學緊密聯系實際。教師在開展舞蹈教學的時候,需要從學生實際的情況出發,找到舞蹈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關鍵點,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多樣化的教學方案,將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相結合③。另外,教師還需要給予學生更多自己學習的時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表演時間,給予學生更多表現得機會,讓學生能夠變得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激發出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提高創新能力。
4.學生發散思維與集合思維的培養。教師需要在進行舞蹈編排的時候,采用集合思維尋找和發現各種類型舞蹈存在的共同之處,讓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這些共同之處,這樣就能夠在學習舞蹈動作的時候,迅速掌握舞蹈的動作要領。發散思維是需要學生改變常規的思維方式,例如學生在欣賞舞蹈的時候,就可以進行聯想,對看到的舞蹈動作進行排列和組合,創建出新的舞蹈節目,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掌握了舞蹈的動作要領,還能創新舞蹈節目,能看出教師加大集合思維和發散思維培養的重視程度。
四、結語
從上文的描述中能看出,教師要想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出學生潛在的創新潛能,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制定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充分的發覺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教師必須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夠最大的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注釋:
①萬力.在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策略[J].大眾文藝,2015(18):246.
②衛志強.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策略[J].大舞臺,2015(03):190-191.
③金海紅.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4(2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