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翠香

【摘 要】??目的: 探討立體定向放療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臨床價值。 方法: 在醫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間診治的原發性肝癌患者中選取104例作研究對象,并按治療方案進行分組:將單純采取肝動脈栓塞化療者設為對照組(n=52),將加行立體定向放療者設為研究組(n=52),就2組患者局部控制率、一年生存率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 ①研究組患者腫瘤局部控制率(90.38%)高于對照組(75.00%)(x 2=4.230,P=0.038);②研究組患者一年生存率78.85%高于對照組的59.62%(x 2=4.514,P=0.034)。 結論: 立體定向放療應用原發性肝癌臨床治療中效果突出,可優化肝癌局部控制效果,并提高一年生存率,值得借鑒。
【關鍵詞】? 立體定向放療;肝動脈栓塞化療;原發性肝癌;局部控制率;一年生存率
【中圖分類號】 R7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242-01
原發性肝癌作為國內常見的惡性腫瘤,多數患者就診時已經進展至中晚期,失去手術治療時機,只能選擇放療、化療方案。近期,我科在肝動脈栓塞化療原發性肝癌基礎上加行了立體定性放療,而該放化療方案在腫瘤控制、生存率方面均獲得預期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納入原發性肝癌患者104例,納入時間: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1)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病理學等檢查綜合診斷為原發性肝癌;②參與本研究前進行過相關治療。(2)排除標準:①中途失訪;②無法耐受放化療者;③因意識障礙等原因配合行為較差。
以治療方案為分組標準,將上述樣本分成對照組52例、研究組52例。其中,對照組應用肝動脈栓塞化療方案:男26例,女26例;年齡為19~80歲,平均年齡為(55.97±4.19)歲;腫瘤直徑≤5cm者33例,腫瘤直徑>5cm者19例;研究組加行立體定向放療:男27例,女25例;年齡為20~80歲,平均年齡為(56.31±4.08)歲;腫瘤直徑≤5cm者30例,腫瘤直徑>5cm者22例;在腫瘤直徑、年齡以及性別方面,兩組均保持了同質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改良Seldinger技術經皮股動脈穿刺,置入5F導管,實行選擇性腹腔肝動脈、干動脈插管造影,探查腫瘤供血動脈后,注入化療藥物(100mg5-氟尿嘧啶+40mg順鉑+30mg表阿霉素),再去3ml乳化碘油、明膠海綿顆粒進行血管栓塞治療,治療4周后復查CT,依據腫瘤大小、碘油分布情況,決定是否再次進行治療。
研究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立體定向放療,即在介入治療2~3周后,檢查肝腎功能、血常規,確定正常后再實行立體定性放療: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以真空墊進行體位固定處理,觀察其肝臟在呼吸運動中的移動幅度,訓練患者學會平靜呼吸,以螺旋CT連續增強、掃描定位,獲得相關數據,據此勾畫大致腫瘤體積、周圍危及器官等,經審核后確定放療區域。放療劑量如下:腫瘤直徑不足3cm者,每周5次,48Gy/8f;3~5cm者每周5次,50Gy/10f,>5cm者3~4Gy/次,共10~15次,每周五次,總劑量是30~50Gy。
1.3 觀察指標 (1)治療3個月后,進行腹部增強CT掃描,參考WHO提出的實體瘤療效判定標準 [1] ,評估其腫瘤局部控制效果,計算公式為:局部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人數(100%,判斷標準為:①腫瘤消退并維持4周以上,未出現新病灶,視為完全緩解;②腫瘤消退50%以上,但未完全消退,且至少維持四周,視為部分緩解;③腫瘤體積消退不足50%,或者增加不足25%,視為無變化;④腫瘤體積增大25%以上,或出現新病灶,視為進展。
(2)統計患者一年生存率。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無序分類資料選擇x 2檢驗,數值變量資料行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腫瘤局部控制率 研究組患者腫瘤局部控制率(90.38%)高于對照組(75.00%)(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一年生存率 研究組患者一年生存率是78.85%(41/52),高于對照組的59.62%(31/52),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 2=4.514,P=0.034)。
3 討論
原發性肝癌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全球55%的肝癌患者出自中國,而早期適宜實行手術治療者不足20%,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在整體療效方面均存在一定局限性 [2] 。如何提高喪失手術治療時機的原發性肝癌患者生存率,已經成為相關醫學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3] 。近幾年來,伴隨國內醫療技術提高,關于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方法日益豐富,其中取肝動脈栓塞化療不但效果肯定,且安全性較高,應用頻率較高,但提高原發性肝癌患者一年生存率方面有一定局限性,有必要探索更高效的治療方案 [4] 。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作為一項比較新穎的放射治療技術,不但可提高局部腫瘤放療劑量,還可降低周圍正常組織放療劑量,保證治療有效性、安全性。同時,立體定性放療方法應用低分子短療程放療、大分割劑量模式,放射生物學優勢突出。因此,筆者選擇在原發性肝癌患者常規肝動脈栓塞化療干預,同時實行立體定性放療,并使用模擬機透視,控制腹部加壓,同時結合CT增強掃描方式把握腫瘤移動,解決了腫瘤漏照問題,并增加了對腫瘤局部控制治療效果,結果2.1即證明了這一點。
同時,筆者從患者最關心的生存率方面著手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一年生存率遠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證明了立體定性放療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肖金成,郭雷鳴,康鑫鑫,等. 射頻消融術與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原發性小肝癌的臨床效果比較[J]. 腫瘤防治研究, 2017, 44(12):831-835.
[2] 邵亮, 施艷新, 朱慧心,等.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聯合康萊特注射液治療原發性肝癌臨床研究[J]. 臨床軍醫雜志, 2017, 45(3):313-315.
[3] 陳倩, 潘明. 經肝動脈栓塞化療術聯合立體定向放療治療原發性肝癌的療效觀察[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5):122.
[4] 楊海青, 孫偉娜. TACE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J].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8, 21(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