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民間文物保護人士李求宏,抗戰史學者、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開展南京保衛戰外圍陣地遺址調查時,在南京市雨花臺區板橋街道的荒山之中,新發現兩座不在文物名錄內的抗戰碉堡。
現場:兩座碉堡藏身荊棘叢中
新發現的兩座抗戰碉堡,位于板橋街道大方社區墩子坑村,周邊荊棘密布,雜樹叢生。其中一座在南京東木機械制造廠內新修水泥路旁的吳國山上,臨近一座大墳包。碉堡掩蓋已經損毀,隔墻、后墻均厚0.5米。碉堡包括一間射擊室和一個小房間。射擊室長約2.7米,寬約2米,墻高僅存1.62米。小房間長寬均為1米。碉堡數段裸露的竹節鋼筋直徑達2.5厘米。墩子坑村另一座碉堡位于大方墻體材料廠舊址內的李門山山頂上。李門山在江寧區谷里街道西塘村和雨花臺區板橋街道墩子坑村交界處。這座碉堡掩蓋也完全損毀,隔墻、后墻均厚0.5米,前墻厚0.9米。出入口在碉堡西北部,出入口東北側有透氣孔,直徑為13厘米。碉堡內堆滿覆土,而且長出幾棵歪歪斜斜的雜樹。射擊室長約2.7米,寬約2米。小房間長寬均為1米。
墩子坑村兩座抗戰碉堡,其形制和已經列入江寧區不可移動文物的谷里街道炮臺山碉堡基本相同。江寧谷里炮臺山現已建成一個市民公園,公園南部就是一座多角長方體的抗戰碉堡。其長約5.18米,寬約2.31米,高約3.5米。其向南有一個射擊孔,呈外八字開口,其外部大小為1.98×0.48米,內部大小為0.7×0.28米。射擊孔墻壁厚1米,掩蓋厚0.8米,隔墻厚0.5米。出入口在碉堡西部,高1.8米,寬1米,墻厚0.5米。出入口南北各有一個透氣孔,直徑為13厘米。碉堡射擊室長2.68米,寬1.98米,高1.8米。另外有一個小房間,長1.15米,寬0.98米。碉堡頂部可見炮火損毀痕跡,裸露竹節鋼筋直徑分別為2厘米和0.8厘米。站在碉堡頂上,極目遠望,其東面山巒起伏,由南到北依次為吉山、祖堂山、牛首山和岱山。
南京保衛戰時期的南京警備司令部參謀程奎朗、工兵學校教官黃德馨,分別著有回憶文章《南京復廓陣地的構筑及守城戰斗》《京滬杭國防工事的設想、構筑和作用》。黃德馨回憶,在全面抗戰爆發的前夕,京滬杭一帶劃分為京滬、滬杭和南京三個防御地區,在南京城外構筑了外圍陣地和復廓陣地。程奎朗回憶,在南京外圍沿著大勝關——牛首山——方山——淳化鎮——湯山——龍潭之線,擇要構筑有鋼筋混凝土的永久工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全國已成國防工事報告表》顯示,截至1937年8月3日,在南京東南附近,從板橋經淳化亙湯山迄龍潭之線,由中國軍隊獨立工兵第一團構筑國防工事223座。
筆者初步判斷,板橋墩子坑村兩座抗戰碉堡,是80多年前中國軍隊獨立工兵第一團完成的223座碉堡中的兩座,其種類為單口機關槍掩體。這兩座碉堡和谷里炮臺山碉堡各相距數百米,呈現出相互戰術支援的強固閉鎖堡特征。
戰史:八十八師血灑南京戰場
中國軍隊第七十二軍第八十八師,先后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傷亡慘重。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陸軍第八十八師京滬抗戰紀要》記載,全師官兵六千多人,南京保衛戰后零星撤退渡江的官兵僅剩下四五百人。因為犧牲過于慘烈,第八十八師官兵留下的回憶錄非常之少。筆者多年來廣泛搜集抗戰史料,第八十八師官兵的抗戰文獻僅僅找到4篇。其中關于南京保衛戰的,只有時任第八十八師師部參謀盧畏三的《第八十八師扼守雨花臺中華門片斷》一篇文章。
板橋墩子坑村兩座抗戰碉堡,筆者初步判斷,其作用應是保護京蕪路(今寧蕪公路),見證了第八十八師在南京保衛戰中的外圍戰斗。筆者爬梳了中日軍隊戰斗詳報及雙方官兵回憶文獻,查找京蕪路附近參戰部隊。中國軍隊是陸軍第七十二軍第八十八師,師長由第七十二軍軍長孫元良(臺灣著名電影演員秦漢的父親)兼任。日本軍隊是第六師團,師團長是谷壽夫。臭名昭著的谷壽夫參與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抗戰勝利后作為戰犯,經過南京審判在雨花臺被槍斃。
發生在板橋墩子坑村兩座抗戰碉堡附近的戰斗,筆者初步考證,時間在1937年12月9日。具體參戰部隊,中國軍隊是陸軍第七十二軍第八十八師派出的右翼支隊,日本軍隊是第六師團步兵第三十六旅團步兵第二十三聯隊。第二十三聯隊第一大隊第三中隊中隊長折小野末太郎、第一大隊傳令員金丸貞行等日軍官兵回憶文獻,對沿著京蕪路攻擊前進有簡略記述。當時京蕪路鋪著煤渣,是通往南京的主要公路。京蕪路戰斗中日軍傷亡慘重,步兵第二十三聯隊第一大隊兩次更換大隊長。
1937年12月10日,侵華日軍在占領牛首山以后,對雨花臺西南側的安德門陣地發起瘋狂攻擊。今天菊花臺公園所在地當時稱八三高地,其南面高地當時稱八二高地。日軍主攻部隊包括第六師團步兵第十一旅團步兵第四十七聯隊、步兵第十三聯隊,以及步兵第三十六旅團步兵第二十三聯隊。堅守安德門陣地的中國軍隊是第八十八師補充旅的兩個補充團,旅長吳求劍。八十八師補充旅在12月10日一天中連續組織5次反沖擊,使得侵略者傷亡重大。日軍步兵第四十七聯隊戰史如實記錄了中國軍隊的堅忍不拔:“第四十七、第二十三、第十三等聯隊,將火力集中在一起連續發起猛攻。敵軍也集中全部火力擊退我軍一次次進攻。”
在安德門戰斗中,日軍傷亡慘重。參加主攻的侵華日軍步兵第四十七聯隊有4名中隊長被中國軍隊擊斃。其中第三大隊第十一中隊僅剩下24名殘兵。
中國軍隊為保衛安德門也付出了血的代價。第八十八師補充旅第一團撤出陣地時,全團整編以后只剩下4個步兵連。第八十八師補充旅第一團團長華品章、第一營營長周鴻壯烈殉國,第二營營長戴海容負傷。
建議:可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中國軍隊第七十二軍第八十八師在南京保衛戰中傷亡殆盡。就筆者游歷所見,國內關于第八十八師的抗戰紀念設施在杭州有兩處,一處是位于湖濱公園的“一二八陸軍第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一處是在西溪路松木場段的“第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坊”。在上海有一處,就是2015年新建的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在南京保衛戰中殉國的第八十八師第二六二旅旅長朱赤、第二六四旅旅長高致嵩,第八十八師補充旅第一團團長華品章、第二六二旅第五二四團團長韓憲元,先后在2014年、2015年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而在南京保衛戰中殉國的包括第八十八師官兵在內的十萬中國軍隊將士,大多數沒有能夠留下姓名。
2014年6月,雨花臺區政府在南京市率先公布了15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就有抗戰遺跡——華嚴寺南山碉堡。筆者建議,將與華嚴寺南山碉堡同一批構筑的板橋墩子坑村兩座抗戰碉堡,公布為第二批雨花臺區不可移動文物。2018年12月24日至2019年1月25日,《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草案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公眾意見征詢。規劃草案構建了全域城鄉體系,即形成“中心城區(一主、一新)、3個副城、9個新城、29個新市鎮”的城鄉體系,板橋就是9個新城之一。筆者建議將板橋墩子坑村兩座抗戰碉堡,在修編中的《板橋新城總體規劃》中加以標識、規劃,增加板橋新城的歷史文化內涵。
“魂魄毅兮赴國殤,蜚聲遠兮留萬芳”,那些荒野中戰痕累累,飽經歲月風雨的碉堡,就是生如夏花般烈士們最好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