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誠 張冬梅
摘? 要:隨著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不斷深入,青年教師的個人發展與地方高校長遠發展緊密相關。將地方高校體制機制創新與青年教師個人追求相結合,文章從教學能力、科研能力、高校管理支持及個人素養提高四個方面提出新形勢下地方高校轉型過程中青年教師的發展路徑,使新形勢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發展的路徑更清晰。
關鍵詞: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01-0095-04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Combining innovations in systems and mechanism of local colleges with the young teachers' personal pursui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young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terms ofthe teaching andscientific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support and the personal quality improvement, so as to make it more clear.
Keywords: local college; young teacher; development path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正面臨新的轉型發展機遇與挑戰。2014年6月,國家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2015年5月2日,國家正式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2016年12月2日,劉延東副總理在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座談會上的講話時提出,要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要求把辦學定位轉到培養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可見,地方高校的轉型已成發展的新趨勢。青年教師是高校重要的人力資源、持續發展的人力基礎,青年教師個人發展與高校發展密切相關,高校青年教師發展路徑研究多集中于專業發展方面[1-2],雷振香[3]、周秋旭[4]等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發展的路徑,其成果偏向于宏觀研究。本研究結合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型契機,基于青年教師個人職業發展與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互為“命運共同體”,深入探討青年教師的發展路徑,力圖細化,為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與管理部門提供參考。
一、青年教師發展路徑之教學能力發展篇
教學是教師的首要職責,如何提升教學能力是每個青年老師的“必修課”,必須放在個人發展的中心位置,只有站穩“講臺”,個人發展也才會有穩定的根基。如果能夠把教學工作搞好,青年教師就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可與崇敬,從而增強了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的自信心與成就感,進而更加用心地鉆研教學,形成良性循環。但課堂教學是一門“技術活”,教師若想讓自己成為名師,需要在教學方法與技巧方面不斷學習、積累與提高,可以通過如下有效途徑:
(一)向名師專家學習
全國知名教育專家或名師都是教育經驗豐富、教學理論與實踐集大成者,他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先進的教學理論(或理念)、豐富的教學經驗及成功的從教經歷。為此,能夠得到這些大家當面指導將是無比幸福的事。如果條件不允許,通過閱讀名師們的專著則是更為實際的學習途徑,深度閱讀、精細解讀,同樣可以達到頭腦風暴式的學習效果。
(二)向老前輩學習
在高校內總有一些具備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前輩是青年教師學習的標桿。筆者所在高校實施新進教師導師制,即每一位青年教師都將由學院指派一名教學經驗、經歷都非常豐富的老教師作為導師,重點對青年教師教學方法進行“一對一”指導,在不少于1年的培養期內,青年教師旁聽導師課堂教學不少于20節,導師旁聽青年教師課堂教學不少于8節,同時需將指導過程記錄、聽課記錄等作為青年老師“出師”的考核材料。地方高校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能夠保持教育方式的延續性,讓新進教師更加適應新的工作[5];青年教師通過向身邊的老前輩學習,二者容易交流、方便溝通,因此收效也更明顯。
(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習
教學理論(理念)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來體驗與感悟,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為此,青年教師應該積極、主動承擔公開課或試驗課,特別是隨著學科發展而新開設的課程,青年教師更應該抓住機遇,勇于面對挑戰,利用自身接受新知識能力強的優勢,在教學中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筆者所在高校每年都會組織一次全校教學觀摩大賽,比賽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每個專業教研室至少選派1名教師參賽,由專家組評分,所有進校前3年的老師必需現場觀摩學習;同時,邀請校內知名老教師進行教學名師課堂示范,以供廣大青年教師觀摩學習。每一次參賽、觀摩教學實踐,對于青年老師而言都是一次教學能力提升的學習良機。
(四)在教學反思中學習
教學反思是每個教師不斷提高、不斷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學反思包括課后反思、練后反思與考后反思,反思的內容包括:“思得”、“思失”與“思改”三個方面。在形式上可分為自我反思與他人反饋,其中,自我反思通過全面回顧教學過程中的值得總結提高或不足而應該改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進行持續改進;他人反饋則可通過向老同事、老前輩咨詢,教研室內部交流及學生反饋等形式收集教學意見,通過充分整理吸收后,對應意見查漏補缺、揚長補短,快速提升。
(五)養成終生學習習慣
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與知識爆炸的時代,獲取知識的途徑不斷多樣化與便捷化,青年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高校這一知識密集陣地,一方面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層次深度;另一方面應有意識通過大量閱讀來完善和充實自己非專業、跨學科知識,從而不斷擴展自身知識廣度。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知識不斷豐富,在教學實踐中也才能作到“旁征博引、揮灑自如”,增強教學魅力,成為讓學生敬服的好老師。
(六)在教學改革探索中學習
當教學積累到一定階段,青年教師成長便會遇到瓶頸,能否進一步有所突破的關鍵在于教育教學改革,借鑒國內乃至全球先進的教學理論(理念),結合所承擔課程的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使兩者有機結合,及時總結出新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在新型教學實踐過程中,通常會遇到一些不可預料的教學問題,應及時總結與分析,把問題變成課題,在課題研究中同樣可借鑒國內外對同類問題的解決的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便是教學改革研究的基本路徑。
二、青年教師發展路徑之科研能力發展篇
研究是大學的主要職能之一,任何一所大學都不應該忽視科研工作,應用技術型大學也不例外,只是應用技術型大學的研究重點不應放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而應該突出和強調應用研究[6]。近年來,各地方高校所引進的新教師中,絕大部分為碩士以上研究生,都具備較強的科研基礎與能力,從青年教師自身發展的角度來說,堅持教學與科研共同發展、堅持“兩條腿走路”,從而形成教學科研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青年教師通過主動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積極參與到各項科研工作中去,努力使自己從科研“生力軍”盡快轉化成為“主力軍”。高校青年教師可以通過如下路徑提升科研能力:
(一)培養端正的科研態度
端正的科研態度主要體現在對科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及學術道德,這一方面是作為一個學者的基本素養,更是作為人民教師為人師表的基本體現。對科學的追求體現了堅毅、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而學術道德則是高校青年教師不可逾越的底線,必須與學風浮躁、學術不端行為絕緣。
(二)努力營造科研與教學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作為青年教師,首先要結合自身專業領域與所在專業學科優勢,將自己的科研方向向現有優勢方向靠攏,這樣不僅能讓自己較快溶入現有的學科團隊,還可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平臺為已所用;另外,自身科研方向應定位于服務學科專業建設,選擇能夠促進教學或與專業學科緊密相關的方向,這樣才會使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隨著科研能力的提高,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不斷深入,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融會于教學活動中,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擴展學生知識邊界,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因大部分地方高校沒有研究生招生權,這極大制約了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作為青年教師可以在教學之余,挑選優秀學生參與到科研活動中,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科研思維與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自己從各項繁瑣工作中解放出來,將精力放在項目申報與組織實施等更為重要的工作中去。
(三)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機遇,調整科研方向
隨著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不斷深化,身處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師在其科研方向定位方面也需要與學校本身定位與發展方向相契合。地方高校在向應用型轉型過程中,各學科發展更需緊緊圍繞這一中心任務,將科研重心放在應用科學、工程推廣上來,緊密聯系社會與生產實際,服務社會與地方經濟。青年老師應將更重視本專業的技術開發與工程運用,廣泛聯系企業、社會,了解其實際需求,將科研方向定位于科技成果開發、運用及推廣。在這一進程中,不斷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青年教師發展的理念將進一步優化、路徑將進一步清晰[7]。
(四)利用學術交流與海外深造機會,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與國際視野
在全球化席卷世界各個領域的今天,青年教師理應具備國際視野,不僅將科研領域著眼于未來,更需著眼全球。通過參加本學科世界性的學術交流會議,與領域內的國際同行一起交流學習,可以擴展青年教師科研的深度與廣度;利用到海外著名高校留學深造的機會,接受同領域外國專家指導,利用國外先進科研平臺開展科學研究,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與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科研水平與能力。通過提高科研的國際視野,讓自己的科研工作始終緊跟國際前沿,讓自己始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科研領域努力開創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三、青年教師發展路徑之高校管理支持篇
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不僅與個人努力有關,更與高校在管理政策、平臺支持緊密相關,兩者相輔相成。地方高校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青年教師對于轉型沒有“包袱”,他們更能領會國家對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精神,是促進轉型發展的主力軍,二者是天然的“命運共同體”。地方高校正處于從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開發轉型的階段,盡管提供了一系列制度支持,但是在指導理念和管理上還缺乏有效的整合機制[8],需要在管理機制與體制方面大膽創新。一方面要向青年教師個人發展傾斜,在教學、科研及深造方面給予照顧,為青年教師營造“能作為者有作為”工作環境;另一方面在高校的各項管理中,應堅持“服務為主、監督為輔”的指導思想,讓青年教師從各類繁重的管理、考核工作中解放出來,專心從事專業教學、科研等工作。可以通過如下幾方面加強地方高校服務型管理模式改革:
(一)加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訓
以教師發展中心為管理平臺,打造校內青年教師教學培訓、教育改革交流平臺,邀請校內外教學名師為青年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理念及技巧培訓與交流,特別是近年來利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9],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對于新入校3年的青年教師需強制每年完成一定學時教學培訓,并通過課件評比、教學競賽等形式來強化培訓效果,每人必需參加一項以上的各類教學競賽;另一方面,教師發展中心設立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鼓勵青年教師實行申報,讓青年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盡快由學習者過渡到改革參與者與研究者。
(二)注重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培養
高校科研管理部門要加大力度指導具有科研潛質的青年教師選擇符合學校專業規劃的科研方向,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加入優勢科研團隊。首先,圍繞國家特別是地方經濟的需要,立足時代前沿,選擇契合專業方向、工程應用前景遠大的科研方向;其次,以高校特色專業、優勢專業為平臺搭建學科梯隊和科研團隊,主動吸納青年教師進入團隊,在學科帶頭人帶領下從事科研活動,絕不讓青年教師以“單打獨斗”式的浪費青春。高校應加大對青年教師的科研支持力度,多渠道建立青年教師專項基金,學校應設立專門針對青年教師的科技孵化項目,對于具備一定創新性項目給予傾斜扶持;同時,高校科研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與地方科研主管部門的對口優勢,充當青年教師與地方科研部門的聯系紐帶。在申報項目時,要創造條件鼓勵有創新思想的青年教師大膽申報,聘請校內外行業頂尖專家、學科帶頭人對青年教師進行項目申報技巧培訓、申報書咨詢等,使眾多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開發自身潛在的科研能力。
(三)為青年教師深造大開方便之門
首先,地方高校要鼓勵提倡青年教師到企業和基層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提高,如專業知識運用、企業管理、工程實踐、服務意識等多方面培訓,使他們深入了解企業與社會對人才及專業技術的需求,通過此類學習將他們培養成為即了解社會需求又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復合型”教師;其次,地方高校要支持、鼓勵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研究機構深造,可使青年教師開闊眼界的同時學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也“更上一層樓”;再次,地方高校對青年教師在師德修養方面的培養對于其個人發展也異常重要,個人修養與職業操守的培養可通過由校內外德高望重的老教師“現身說法”,也可以請專業名師進行專題培訓,目的是讓青年教師們重視師德自我培養,堅持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修行”。
四、青年教師發展路徑之個人素養提升篇
高校青年教師是社會精英的一份子,理應在道德品質、個人修養方面成為社會的標桿、學生的楷模,進一步提升青年教師職業榮譽與道德操守便是其中的重要體現,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加強自我修養的提升:
(一)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與人的行為間通常具有一致性:態度決定目標的實現。青年教師有意識培養自己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一方面是對自我,另一方面,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有利于樹立教師的威信,強化教師個人魅力,引導、示范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樂觀使人自信與上進,特別在面對困境時能夠從容應對。當前高校青年教師所面臨的各方壓力不斷增大,尤其是新入職的博士研究生,由于年齡的關系,剛一走上工作崗位便會面臨結婚、生子與開創事業等多重壓力,如果沒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會使自己疲憊不堪,嚴重影響工作效率。
(二)養成樂教敬業的教師職業基本道德
教師之所以成為全社會尊重的對象,是因為全社會將教師視為社會道德楷模與標桿,這也反映了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的高要求。教師對待和處理教育活動中各種利益關系應該遵循以“樂教敬業”為核心的基本道德規范。樂教是敬業的前提和動力,敬業是樂教的體現和升華。只有樂教,才能真正做到敬業,即可持續的、能夠不斷產生自我激勵的敬業態度和敬業行為,敬業是樂教的真實體現和價值升華。樂教敬業把教師對職業的責任感與自豪感、謀生動機與事業追求、學生成長與教師發展、奉獻精神與價值實現辯證統一了起來。
(三)不斷提高個人道德修養水平
師德是良好道德修養的集中體現,良好的道德人格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后天的學習、實踐與嚴格他律、自律中逐步養成。其中,“他律”能否升華為“自律”,關鍵就在道德修養[10]。良好道德修養是需要時間來積淀的,絕非一日之功,青年教師不可急于求成,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上進,嚴于律已,通過不斷學習豐富自己,讓傳統美德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終代表新時代的正能量。青年通過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提高教師的人格魅力,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教育學生,這是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師自我修養的最高要求。
五、結束語
本文結合教學、科研、管理、個人四個方面的發展構建地方高校轉型過程中青年教師發展路徑,各方面路徑盡量細化,其中一些好方法已在實際中有所采用,并獲得理想的效果。總之,通過地方高校管理機構提供發展機會和平臺,體制機制的創新,結合青年教師自身對發展追求,高校青年教師發展的路徑將進一步優化、清晰。
參考文獻:
[1]王春梅.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2017,11(33):60-61+95.
[2]洪為寶,柳友榮.校本為基:新型大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路徑[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7(6):94-98.
[3]雷振香.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背景下青年教師發展路徑選擇[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29):80-81.
[4]周秋旭.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發展的影響因素及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16(11):65-67.
[5]趙立彬,垢寶印.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路徑與組織支持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2):20-23.
[6]王志軍.應用技術型大學教師發展的實踐路徑——基于博耶的“多域學術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29-133.
[7]陳永斌.高校青年教師發展路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36(5):79-81.
[8]吳慶華.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發展研究[D].華中科學大學,2013.
[9]俞福麗,張清.美國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的路徑及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2):92-94.
[10]鄧麗芳.職業規范、職業精神與職業責任——論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教育[J].高教論壇,2015(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