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秀 莊小將
摘 要:創新驅動是一個系統性的變革,它需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來構建,要求政府應該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發揮服務者、引導者、推動者的職能。通過對國內重點城市政府角色的定位分析,針對當前淮安市科技創新中政府的角色迷失,提出強化政府的規劃引領,發揮市場的主要作用;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提高創新載體綜合能力;加深產學研融合,推進產業技術協同創新的三個角色行為。
關鍵詞:創新驅動 ?財政支持 ?科技創新 ?政府角色
中圖分類號:F20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2(a)--02
現階段,創新驅動已然成為國家的命運所系、世界的大勢所趨、發展的形勢所迫。在創新驅動背景下的科技創新中,政府的角色應該擺在什么樣的位置才能營造出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為戰略實施保駕護航。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全職全能的“保姆型”角色更能保證政府的工作效率,還是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分權型“守夜人”角色更能刺激創新創業的發展?就政府參與科技創新的深化現狀而言,無論是理論學術領域還是實踐工作領域,都談到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便是政府失靈。政府通過采取訂立法律制度、實施行政管理及經濟財政等手段干預市場失靈過程中,出現干預不足或干預過度的現象,致使公共支出成本規模過大或者效率過低。
1 角色定位:科技創新中政府的應然身份
1.1 科技創新中的服務者
服務型政府是將創新的發展作為導向,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以創客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提供高效率的服務。
第一,豐富服務方式。整合人才資源、提供一系列的技術指導、開展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幫扶、提供決策政策咨詢、搭建產學研的交流學習平臺等。第二,加強知識產權服務。為知識產權項目申報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為知識產權成果提供安全保護及成熟的交易平臺。第三,創建專家服務團隊。專業服務團隊應由高校研究專家、企業實踐專家共同組成,定期舉辦產業、市場、管理、經濟等方面的講座、論壇,搭建人力資源庫、學習案例庫。
1.2 ?科技創新的引導者
由于市場失靈與市場缺陷的存在,政府的位置更顯得重要,政府需要建立起符合創新規律、有利于產業協同發展的科技創新政策,要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共同作用。在多元主體治理的社會,要求政府擔當起引導者的角色,行使公共權力,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首先,政府需要做好科技創新的戰略部署,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地位和市場的主體地位。其次,需要發揮政府的排頭兵作用。多元主體治理下明確政府主導地位,需要政府擁有開放的心態,積極引導更多的主體參與到科技創新中。
2 國內主要城市科技創新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
2.1 深圳——科技創新中的服務者
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創新、創業、奮斗已經成為深圳的代名詞,細致周到的服務體系,寬松開放的市場環境吸引著國內外眾多科技創新人才來到這里。2018年《全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顯示,深圳的城市科技創新指數位列第二,但在研究環境這一維度的評分上,全國領先,顯示了其在營造創新環境方面的突出進展。在深圳,有全國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科技展會,展會通過“官產學研資介”的有機結合,成為推動創新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深圳在科技創新中服務者角色上的舉措更是值得每一個政府的借鑒。第一,制定產業規劃,規劃中強調經濟發展的微觀載體,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創新載體的作用。第二,行政管理理念轉換為服務理念,將政府職能中心搬到市民中心中,實行“一站式”服務。第三,推動向“無為”型政府轉變,營造寬松的市場環境,給予企業充分的發展空間,不過分干涉企業的發展,在確保社會公平正義法制化的前提下,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
2.2 北京——科技創新中的引導者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科技創新早已經融入了北京的每一角。在創新驅動的背景下,北京始終能夠把握較高的戰略發展的方向盤,在這樣開放的制度下,截至2018年,北京的 “雙創”示范基地已經高達20個,占到全國總數的1/6。為了履行好科技創新引導者的職責,北京市構建了全球化的體制機制、健全了國際上通用的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制度,拓展國際創新合作渠道,搭建各種類型的孵化器、科研所,并給予他們充分的自主權。
2.3 蘇州——科技創新中的推動者
蘇州市連續10年科技創新位居全省第一,這與其充分的科技創新推動政策是分不開的。2019年,蘇州實施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以此來增強企業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作為科技創新的推動者,蘇州首先建立了重大原創成果獎勵機制。團隊可獲得原始創新成果轉讓的100%收益,主要完成人可推薦至人才培養工程中,在省科學技術獎中增加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其次,建立重大創新補償機制。最后,打造多元化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蘇州主要在科技信貸風險補償、創新科技保險金運用和建立科技創投機構三個方面著手,打造出一套“科技金融組合拳”。
3 角色迷失:淮安市科技創新中政府的實然責任
3.1 科技創新體制前瞻認識不夠
第一,科技創新規劃方向不明。淮安位于江蘇北部,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遠遠不及蘇南地區,在科技創新領域到底是文化產業創新、工業產業創新還是服務產業創新,其規劃方向不明,無法將所有力量聚集一處,打造淮安的特色,提升淮安的科技創新能力。第二,微觀管制過多。在科技創新方面,淮安市政府履行的更多是一種“積極職能”,規定企業應該干什么,對微觀經濟的管控過多。對企業的犯錯行為容忍空間小,壓抑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在微觀經濟領域政府投入的精力過多,造成宏觀的規劃不足。
3.2 推動創新的內生動力明顯不足
第一,創新孵化器與眾創空間載體較少。創新孵化器與眾創空間已然成為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組織,成為高質量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是創新發展內生動力所在。截至2018年,淮安市擁有14個省級以上創新孵化器,其中國家級的為兩個,擁有省級以上眾創空間6個,其中國家級的為一個,在蘇北五市中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五,創新載體明顯不足。創新載體大多由政府搭建,綜合性強,企業行業繁多,政府在創新載體中的作用停留在場地、水電等物管類業務,在科技服務方面缺乏。
第二,高層次人才比例不高。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要動力來源,它制約著企業創新的能力、成果轉化的效率。2018年,淮安市創新載體中的從業人員高達7865人,但其中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僅僅為50多名,雖然近幾年高層次人才與專家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其比例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3 協同創新發展水平不高
第一,淮高校產學研合作參與度不高。產學研的深度融合能夠為科研人員找到市場的方向,讓研究成果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水平,實現科研的價值。產學研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目前淮安市與清華大學、蘭州大學等設立了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對外交流不夠開放,產學研深度不夠緊密,淮安本地高校的參與度不高,對淮大學生的培養水平提升幫助不大。
第二,協同創新聯盟數量較少。目前淮安市擁有8個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聯盟,基本覆蓋了傳統的產業范圍,但還未建設成工業與信息化類、農業類、社會發展類。創新聯盟數量較少,創新聯盟質量不高。
4 角色行為:淮安市科技創新中的行動選擇
4.1 強化政府的規劃引領,發揮市場的主要作用
第一,堅持規劃引領,打造有地域特色、高質量創新水平的產業集群。淮安的地理位置與地理環境,注定其應聚力開展文化產業創新與現代服務產業創新,融入新技術、新模式,推動產業升級。具體行動選擇是,圍繞后植優勢、提升業態,升級消費,積極打造區域引領的現代商貿中心。借助淮安機場與即將建成的高鐵網絡建設成現代物流樞紐,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創新產業旅游,打造“誰懂我心,自然淮安”品牌,發展“千年淮鹽”工業旅游,金湖三河灣水利旅游,舉辦淮揚菜尋味之旅、中國大運河文化旅游節等活動,建成江蘇的文旅高地。
第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要作用,降低政府在微觀經濟領域的干預。政府應該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公共產品的研究上,給予科技創新行為更多的發展舞臺,給予科技創新犯錯行為更大的包容空間,能夠市場調節的,政府都應逐步退出。具體的行動選擇是,保護并促進合法競爭,縮短與完全競爭市場的距離,對所有科技創新企業,不管規模、不論性質,均一視同仁。強化市場中供需對價格的作用,政府只對關系民生的公共產品進行管制,其他交由市場中的供需機制來決定。
4.2 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提高創新載體綜合能力
第一,鼓勵科技創新龍頭企業在創新載體中的引領作用。由科技創新龍頭企業創辦創新孵化器和專業的眾創空間,龍頭企業可以利用自身專業領域的研發、生產等較完善的產業體系,將創新載體發展為更專業的、更精細的科技創新平臺。政府的行動選擇就是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對創新載體的資金獎勵,并督查“市聚力創新20條政策”的落實與兌現。
第二,提高科研人員的報酬。將職務發明轉讓收益用于獎勵研發團隊的比例提高至100%,并且不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的管理范疇。目前,淮安市發明成果轉讓收益用于獎勵研發團隊的比例不低于80%,借鑒蘇州的政策,建議將其比例提升至100%。對進入人才計劃的高層次人才給予較高的補助,且免其相應的個人所得稅。對符合要求的創新創業者實施免責保護,從而達到提升科技創新動力的目的。
4.3 加深產學研融合,推進產業技術協同創新
第一,政府搭臺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政府需要為高校、科研所、龍頭企業、科技中介、行業協會搭建產學研的交流平臺,在交流中進行技術的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化對接。協同創新體系要注重知識性、社交性、金融性、人才性與服務性的五位一體化。構建校企互惠共享高端人才用人激勵機制,一方面推進淮安高校進入產學研平臺的同時,另一方面積極引進高校院所研發機構的加入,形成“研究在高校,創業在地方”的產業格局。
第二,加快產業聯盟的提標擴面。為了促進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聯盟在產業創新發展中主力軍作用,政府需要制定出臺協調創新聯盟的績效考評標準,引導聯盟主導、組織對關鍵技術的攻關活動。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政府牽頭組建團隊,開展科技政策輔導服務,并立足發展現狀與技術瓶頸,著眼國內外產業價值發展趨勢,突破技術難題,彌補協同創新聯盟的空白領域。
參考文獻
淮安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淮安調查隊[J].淮安統計年鑒,2018.
鄭燁,楊若愚,劉遙.科技創新中的政府角色研究進展與理論框架構建——基于文獻計量與扎根思想的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