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潔
摘 要:在就業壓力日趨嚴重的今天,青年職業人的成長是個人也是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本文根據相關心理學和管理學理論出發,從情緒管理與勝任力,高自尊,自我管理,認知決策,工作績效、職業韌性等幾個方面對職業成長中情緒管理的有關問題進行論述,并提出相應的可操作性對策建議,幫助職場新人建立良好的情緒管理意識,為可持續發展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情緒 ?情緒管理 ?職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2(a)--02
2019屆大學畢業生已突破800萬大軍,我國勞動力市場上迎來大量新鮮血液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波士頓咨詢關于《數字經濟就業的未來》報告中指出,81%的90后職場新人希望在職場中獲得成長。而新新職場人類在新的環境中面臨巨大壓力,這一人生新階段正是他們從學校到社會的轉型期,他們承受著來自就業,社交,成長等多方面的壓力,當面臨復雜問題時往往情緒波動較大,身處職業生涯的初期,又在如此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環境下,如何有效的實現職業成長,情緒管理這一能力的培養則格外突出。有效地情緒管理可以幫助職場新人擁有身心健康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并在職業生涯的早期為長足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 情緒與情緒管理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緒是指情感及其獨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狀態,以及一系列行動的傾向。”戈爾曼認為情緒管理是對自身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與控制,充分挖掘調配個體和群體的情商、發展出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由此產生良好的管理效果。情緒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環境和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Baron把情緒智力定義為一系列非認知的才干、資質和技能,能影響人成功適應環境需求和壓力的能力。職場上經常提到的情緒管理與這一概念一致。
2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與個人成長息息相關
當新人進入職場,除了需要適應新環境、新文化,學習新技能等職業要求,同時組織機構也從不同方向對新人進行挑選和培訓,從而讓他們能夠勝任不同崗位。
(1)情緒管理與勝任力。根據Dave Bartram提出的八大勝任力模型,我們不難看到八大要素:領導力和決策,支持和合作,影響和陳述,分析和解釋,創新和構思,組織和執行,調整和應對,進取和表現,它們和情緒管理能力密切相關。八大要素模型是基于職場環境下對個人的獨立性,責任承擔,良好的溝通及對他人的尊重與共情,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適應性,應對挫折能力,高績效,尋求積極發展等能力要素做出了歸納定義。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恰恰與這些能力素質有著高度相關性。
(2)情緒管理與高自尊,有效的情緒管理可以建立和提高個體自身的自尊水平。當處于較高自尊水平的穩定個體,其自我接納程度也更高。高情緒管理者,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更客觀地認識自己,更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由此自尊也更高。自尊自信是年輕人初入職場的寶貴心理資本。
(3)情緒管理與自我管理,心理學家Gratz及同事提出情緒管理有助于加強自我管理的力量,表現為更專注于自己的目標,能更好控制自己的沖動,情感清晰度也更高。有研究表明,在良好情緒狀態下個體思維更開放,具有更強的創造性,考慮問題更客觀全面,個體有更多的心理資源來感知處理更多信息,打破思維定式,進行更有效的自我管理。
(4)情緒管理與認知決策能力,高情緒管理者能更好的做出認知決策判斷。大量研究表明情緒體驗對人的認知行為策略有重要影響。在職場的每一天,每一個任務,人們都在經歷各種情緒體驗,情緒管理有助于青年人培養獨立思考,深入分析,理性判斷的思維。在任務繁多,挑戰與變革不斷襲來的職場,認知決策能力的提升是實現職業提升的首要條件。
(5)情緒管理與工作績效,個體情緒管理的能力對其工作績效有顯著影響。高情緒管理者能更好的管控自己的情緒,在工作中實現有效的自我激勵,以積極情緒完成任務,達成工作績效。具體表現為:一是高情緒管理能力的個體可以有效實現目標,并帶出高情商的團隊;二是擁有更高的客戶滿意度和人際關系網絡;三是有更好的創造性從而促進企業的成長與發展,也更有能力適應組織的變革。
(6)情緒管理與職業韌性,高情緒管理的個體通過調節自身情緒,提高對壓力的韌性,擁有高自我效能和高適應性,使行為更加有利于個人、組織和社會,進而達到積極效果,由此也獲得更多積極情緒體驗。積極情緒狀態下個體的包容性和堅韌性更好,也更加博愛寬容,相應的社會人際關系也會更好,未來在困難時期獲得的社會支持資源也會更多,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更有利于長期的職業發展。
3 如何能有效的提升在職場中的情緒管理能力
其實,情緒不分好壞,通常只是用積極情緒、消極情緒進行解釋和劃分。情緒不可能被完全消滅,但可以進行疏導、管理、適度控制。由情緒引發的行為卻有好壞之分、行為的后果也有好壞之分。在壓力倍增的職場,我們又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呢?情緒管理的有效方式有哪些呢?
(1)表達法:表達和宣泄,低落情緒是人情緒中的垃圾,就跟人身體里的感冒病毒一樣,需要及時排出。通常可用的方法有:找人傾訴,流淚哭泣,用玩偶宣泄憤怒,找個合適的地方大喊等。也有很多企業配有員工幫助計劃,或新人導師計劃,新人可以積極參與到這些項目中,通過跟導師或身邊伙伴們的傾訴交流來緩解職業壓力,同時也在此過程中獲得更多有效的信息,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2)注意力轉移法:做一些與困難事件無關的事情,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跳出困擾自己的環境。找找感興趣的事情做,如看場電影,做個運動,參加個聚會等。也可以通過關注他人來分散注意力,比如關心其他人,參與公益項目,喂養小動物等。將注意力分散到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去,定期安排一些能給自己帶來正能量的事情去做。
(3)改變認知法:心理問題的產生,跟認知偏差有很強的相關性,人的認知會受到知識經驗,思想方法,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影響。正確對待挫折,了解和接受挫折和困難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和任務的難度,設定合理的目標,培養樹立信心和堅韌的態度。調整我們的認識和觀念。比如,當我們把所有的最擔心最壞情況列出一個清單,一個月或一年后再看,90%的擔心都不會發生。適當調整工作計劃,避開生理周期或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法。設定有挑戰性的計劃和目標:太難或太容易都不是合適的目標,經過努力而剛剛能達成的挑戰最能有效激發積極情緒。這樣一方面做完績效,促進職業技能的提升,也提高了自我認同感和自我效能。還有,與上級保持積極溝通,明確職責,路徑,及時反饋和修正行為和工作目標,更能增強責任感和成就感。
(4)情緒監控:情緒智力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是情緒識別,自我情緒的識別與辨認尤為重要,日常中可以通過“情緒日記”的方法記錄下自己的情緒,記錄最強烈的情緒是什么?是什么觸發了它?強度是多少,如果用打分的方式1~7分,會打幾分?記錄下作了哪些措施改善了負面情緒?這樣可以找到是什么原因激發了自己的負面情緒,避開極端情緒的發生,達到“早發現、早干預”。也可以根據日記找到積極情緒觸發點,發現和規劃積極情緒的事情,反復激活積極情緒,如感恩拜訪,榮譽感,參與感的訓練。啟動積極情緒震蕩效應,自我深化,利用成功事件不斷提升情緒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
(5)心理暗示法:心理暗示可以起到誘導情緒的作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幫助人樹立信心和激發內在潛能。通過為自己營造積極的氣氛,創造良性循環。比如,在覺得郁悶委屈憤怒的時候,想想莫生氣歌謠,默念“失敗不可怕,下次定成功”,對自己說“我是最棒的”“人人都不完美,我已經很努力了”“對方也不容易”“他可能不是沖我來的”。
(6)放松減壓法:運用深呼吸,氣功,瑜伽等身心放松的方式,以及馬拉松,舞蹈,繪畫等各種文體活動來排解負面情緒對身體和心靈造成的影響,及時疏解情緒壓力,不積攢情緒垃圾,主動營造積極的情緒體驗。
(7)尋求專業幫助法:通過專業的心理輔導或干預,處理深層的負性經驗。清理過往的創傷,挖掘積極面,轉換到積極性的反應模型,化悲痛為力量。情緒調節能力與依戀關系息息相關。著名心理學家John Bowlby提出,原生家庭的安全依戀關系,給孩子提供探索外部世界的平臺,也為人們探索內心世界提供了平臺。追本溯源,情緒的深層問題,可以在專業的心理專家的幫助下進行解決(Allen et al.,2008)
4 結語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職場新人開啟職業生涯的必備技能,培養提升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可以促進自身的職業發展,有效增強抗壓能力,同時獲得身心健康,提升職業技能,提高職業勝任力,迎接未來的機遇與變革,并在調整中不斷完善調整實現最終的職業成長。
參考文獻
Dave Bartram, SHL Group, the Great Eight Competencies: a Criterion-Centric Approach to Valid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5, Vol.90,No.6, pp 1185-1203.
Gross J. J, John O.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mplications for Affec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85(2).
張超,伍業光,李桂梅.高師生情緒管理能力與自尊的關系研究[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41(6).
楊潞.職業、態度與情緒管理[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報,2012(4).
李淑臻.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與心理,2018(5).
[美]丹尼爾·戈爾曼著,楊春曉譯.情商:新發現——從情商更重要到如何提高情商[M].北京: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