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如今的公路通向貴州省安龍縣篤山鎮喀斯特山區懸崖最高處

貴州省安龍縣國際攀巖公園
外公家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大山深處的一個山村里。當地“地無三里平”,很難找到一塊像樣的平地,是極度嚴重的喀斯特地貌山區。這里的村民世代以種地為生,土地多為坡地,還有很多是從山腳層層重疊到山腰的窄窄梯田,只能靠天吃飯。外公告訴我,他有三個愿望,第一個愿望便是能有一條通往山外的路。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外公考上了州府當地的師范學校,成了當時十里八鄉的頭名“秀才”。畢業后分配到老家的中學任教。1961年,外公響應國家“干部轉業回鄉務農”的政策,離開了他工作了6年的三尺講臺。外公說,當時回鄉還有一個原因是每月只有18元的微薄工資,實在無法養活家里的5個子女和年邁的雙親。
外公是在外面見過世面且又有知識的文化人。回到家鄉后,整日面對抬頭就見山的窮鄉僻壤,他心中便涌現出一個強烈的愿望,就是能有一條像樣的路通到山外,最起碼在雨季能平安地跨過山腳下那條水勢洶洶的河。
小時候,從外公家到我家要走十多公里路。記得我五歲那年,到外公家住了一段時間后,外公送我回家。那天,我穿著紅色的燈草絨衣服,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一路走一路玩耍。突然間,我被一雙有力的大手抱起來拼命地往前面跑。待我明白過來時,外公已經把我抱到100米開外的路上放了下來,大滴大滴的汗珠從外公的額頭上滾落下來。
“剛才好險,要是晚一點,恐怕我這可愛的外孫要見不到爸媽了。”外公心有余悸地指著我剛剛采摘野菜花處的大公牛說道。外公癱軟地坐在田坎上,雙腿不停地擅抖。那一刻,外公想要一條像樣公路的愿望更加強烈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外公的第一個愿望終于實現了。國家投資幫助村里在山腳下的河流上架起了一座橋梁,還給村里發放了一些修路需要的炸藥。就這樣,飽受不通公路之苦的鄉親們,開始了艱巨的修路工程。他們用了近三年的時間,一鋤一鎬硬生生地從山外縣道公路開始,挖出了一條近6公里的通村土路。
通村土路解決了村民安全出行的基本問題,但是在通車貨運方面,沒有帶來太大的實惠。一般駕駛員都不愿意拉貨進村,特別是建筑材料,因為每運一趟貨進村,不是變速箱受損,就是弄斷半軸,運費往往還不夠修車錢。
20世紀90年代,外公在農閑時會做些木工活掙點“外快”,不幾年就成了當地少有的富足之家。有了余錢,就想好好改善一下居住條件。外公預算了家底,應該能修建一棟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不料,修到最后,由于通村公路太爛,運費比預算的多花了一萬多元,運建筑材料的翻斗車弄斷了十多根半軸。外公看著花光家里的所有積蓄才剛蓋好的毛坯房,再看看通往山外破爛不堪的公路,房子的粉刷和裝修也不得不暫時擱下了。外公說,那個時候他的第二個愿望就是這條路可以好走一些,讓他把房子修整好。
布依族有個習俗,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人家,每年要到外家拜年,本姓家族有多少戶就得拜完多少戶,并且每戶要送上4個或者6個大粽粑,煮熟了的大粽粑每個都有一斤左右。外公家是當地的大姓家族,全村五輩之內的同門宗親就有40多家。因為大人有忙不完的農活,沒有時間去拜年,一般都讓家里的小孩代勞了,我小時候每年都會和3個弟弟去拜年。路不好走,我們的拜年之路就更加崎嶇,4個孩子實在無法拿著一百多斤的粽粑走十來公里的路,爺爺每年便趕著自家的大黑馬馱著粽粑,把我們送到外公家。
1993年,我考上了省內不錯的理工大學。外公聽說后,興匆匆走了十多公里路來看我。那天下著大雨,盡管戴著斗笠披著蓑衣,但外公的衣服還是被淋濕了,衣服和褲子沾滿了泥土。外公脫下斗笠和蓑衣,從上衣內置口袋里掏出一張汗巾包著且已被雨水浸濕了的小包,一層層地打開,從一把零錢里,抽出僅有的那張五十元遞給我。雖然不忍心要,但我還是拗不過外公,接受了他的心意。
1997年,我大學畢業分配回縣城里的公路部門,外公高興得熱淚盈眶。每次與外公相見,他老人家別提多高興了,總有說不完的話,還拿出從不舍得吃的臘肉和香腸,讓舅舅殺雞宰鴨,把我當成貴客,鄰家親戚時常取笑道:“您老是要賄賂自己的外孫,修村里的路吧?”
進入21世紀,國家大力投資興建農村公路,外公所在的山村也迎來了一批批施工隊伍和一臺臺施工機械,不到半個月時間,原來的泥巴路變成了一條平坦的砂石路,并且還修通了村子通往另一個方向的公路。公路的暢通,也讓這個小山村開始忙碌起來,一排排平房沿著公路拔地而起,外公的第二個愿望也實現了。
2012年,我從興義市出發去看外公,從剛修通的高速公路到安龍縣城岔道下,再行駛一段12米寬的二級公路和幾公里山路,僅用了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外公家。當時外公怎么也不相信,從100多公里外的興義到村里用了這么短的時間。
我告訴外公,從興義市到縣城已經通了高速公路,汽車在高速公路上每小時可以跑120公里。外公高興地說:“早就聽說縣城在修高速公路,但沒有想到,能這么快!”
“你們能不能幫忙呼吁呼吁,讓咱們村里也能修一條像城里那樣的水泥路。讓你們從城里開回來的小轎車也能開到家門口。”外公說這是他的第三個愿望。
2013年,82歲的外公離開了人世。如今,通到村里的兩條公路真的修成了五米寬的水泥路。只可惜,外公沒有親眼看到。
村里通了水泥路,一排排漂亮的小洋樓也在偏遠的山鄉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村里人也買了小汽車。外公墓地旁的喀斯特山區,被外商看上,投資五六億元修建了世界級攀巖公園,在懸崖最高處還修建了“中國第一座懸崖上的美術館”。每到節假日,就有絡繹不絕的客人前往欣賞當地的美景奇觀。
公路交通方便了,如今拜年也不再像當年那樣用馬馱粽粑了。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汽車,糖食果品可以很輕松地送到親戚家里。車子不僅能開進村,就連清明節給外公上墳,都能開到他的墳前了。交通越來越發達,外公的三個愿望終于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