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工筆人物畫歷史悠久,它的發展歷史就是歷代工筆人物畫家在前人的基礎上的不斷創新探索的歷史。工筆人物畫在不同的時代以及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體現不同的風格面貌。當代工筆人物畫作為當代中國繪畫一個重要的分支,在當代多元的社會文背景下呈現創作形式與創作題材的多樣化。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當代;繼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059-01
一、中國工筆人物畫歷史發展概況
(一)工筆人物的萌芽時期
中國工筆人物畫萌芽于遠古先民的壁畫、巖畫和彩陶的紋樣中,春秋戰國時期人物畫已見雛形。戰國時期出土于湖南長沙子彈庫的《人物御龍圖》和出土于長沙陳家大山《人物龍風圖》的兩幅帛畫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兩幅作品均以墨線勾勒為主,僅僅在局部設彩,設彩的手法除了平涂以外已經采用了渲染的技法,中國傳統繪畫以線條為主要造型造型手段的藝術特征在此時已經形成。這種以線造型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技線的技法已經多樣化。
(二)工筆人物的發展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工筆人物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工筆人物畫無論在法還是內容上都逐漸成熟起來,人物造型的準確性,染色技法的細致和完善上都取得了極大的進展。由東晉顧愷之所創富有韻律之美的春蠶吐絲描,北朝曹仲達的曹衣描等豐富了中國人物畫的用線技法。設色技法方面繼承了戰國和東漢漆畫的藝術傳統顏色更加富麗多彩,南朝畫家張僧繇還吸收外來宗教藝術和少數民族藝術的因素,運用明暗暈染顯現體面關系的“凹凸法”于繪畫中。魏晉南北朝工筆人物繪畫的內容主要以神話、貞婦、烈女為主要題材。
(三)工筆人物的繁盛時期
隋唐時期的繪畫藝術面貌可謂是“燦爛求備,異彩紛呈”中國傳統繪畫的各個門類在這個時期都以獨立的姿態立于畫壇。尤其是人物畫繼承先代之長加以發揚,在表現題材和內容上都有所擴大有所提高。人物畫不再宣揚禮義和封建倫理,不再為統治階級“成教化,助人倫”的需要服務。隋唐時期人物畫而逐漸世俗生活化,洋溢著濃郁的世俗氣息。人物畫畫題材豐富,主要有佛教人物畫、仕女畫、歷史人物畫、文人學士畫等等,出現了閻立本、尉遲乙僧、吳道子、張萱、周昉等一批杰出的工筆人物畫家。
二、當代工筆人物畫對傳統的繼承
(一)當代工筆人物畫的現狀
近代中國封建統治的根基自鴉片戰爭起開始土崩瓦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強烈的沖擊,中國工筆人物畫一度陷入沉寂,工筆人物畫長時期發展停滯,70年代后,大量壁畫的出現引發工筆重彩的再度流行,潘絮茲先生大力提倡工筆人物這一傳統優秀繪畫。從現實中提取素材,從傳統和西方繪畫的精髓中汲取養分,工筆人物畫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八十年代以來,藝術創作的環境日益寬松,各地畫院如雨后春筍般的成立,現代教學理念在工筆人物畫教學中的運用,為中國人物畫培養了一大批年輕有為的青年畫家,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蔣彩萍、何家英等杰出畫家都為當代工筆畫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當今社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當代工筆人物畫表現題材日益豐富,在創作構思和表現技法等方面的新意層出不窮。但工筆人物畫來源于傳統,創新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
(二)繪畫美學理念的繼承
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繪畫源遠流長,它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形成并融會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修養、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學思想和哲學觀念等完整的藝術體系。從戰國楚墓帛畫開始,歷經魏晉南北朝直至唐宋,已經有上千年的輝煌歷史,星河燦爛,大家精品,比比皆是。傳統工筆人物畫精工細膩,形神逼真的描繪一直是當代工筆人物畫學習和臨摹的經典。當代工筆人的創作風格多元化發展,但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傳統,源頭來自于傳統,變也是在傳統的繼承上創新。中國偉大的人物畫家和美術理論家顧愷之在總結前人理論和藝術創作實踐經驗上建構的“傳神寫照”理論體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理論價值,當代優秀的人物畫作品必須具備的就是人物的傳神。中國繪畫美學的最高宗旨便是傳神,論傳神的得失與繪畫優劣成敗有直接的關系。因此當代優秀的工筆人物作品也是將傳神作為評判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魏晉南北朝時期理論家謝赫提出的“六法論”一直是古今品評人物畫作品的重要準繩。當代中國繪畫造型還是講究“骨法用筆”,人物韻味整體講究“氣韻生動”,設色依舊遵循“隨類賦彩”,構圖還是講究“經營位置”。其中“氣韻生動”是品畫的最高美學準則,這和顧愷之的“傳神說”如出一轍。
參考文獻:
[1]賴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一當代工筆人物畫對傳統中國畫寫意性的繼承[J].大眾文藝,2009.
[2]梁存收.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吉婧(1997-),女,江蘇揚州人,西安美術學院17級在讀本科生,國畫專業,研究方向:水墨藝術。